诗歌的诚意(随笔)

2018-12-29 07:44张执浩
星星·散文诗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写作者首诗经验

张执浩

完整的诗歌应该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说出的部分,和未说出的部分。没有前面“说出”的那部分,后面“未说出”的部分就不成立;但仅有“说出”的部分,这首诗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作为读者,他常常只留意前面“说出”的那部分,以为那就是这首诗的真身。或者说,如果写作者事先就没有创作出(对,是创作)“未说出”的那部分,那么,读者的阅读之旅也将在文本的尽头戛然而止。所谓的意外或惊喜,对于写作者而言,其实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对于读者,却是另外一番感受。事实上,“未说出”的那一部分才是成就这首诗的关键,犹如海床与滩涂的关系,所有的平静或汹涌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这一点,只有聪慧的有阅读教养的读者才会发现,他甚至还能由此开启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或重塑这首诗的界面。所以,当诗人在创作一首诗歌的时候,他至少要有这样的先知先觉:既要把握住他已经看见的那一部分,同时还要看清隐约浮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如何分配这二者之间的比例,往往决定着这首诗的成败。说出的太多则容易满溢,该说出的未说则容易造成滞涩。在说与不说之间,写作者的心智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高妙的写作者总是知道一首诗应该在何处停笔罢手,把更多空间余地留给阅读这首诗的人。我们常常把诗歌的傲慢与诗人的傲慢混为一团,事实上,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诗人的傲慢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洁癖”,他与现实的“不兼容”,以及那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但诗歌的傲慢,却常常发生在一个个看似谦卑甚而纯良的写作者那里,这是因为,这些写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抱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他们往往低估了读者对语言的领悟力,和对语境的再创造能力;他们不愿承认,写作者和读者在情感区域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首失败的诗歌,总是对作者自己诚意十足,而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样的诗总爱以“填鸭”似的情感植入方式,将读者预先的阅读期待彻底打翻在地。写作者在这样的诗歌中扮演了令人憎恶的角色:他试图指导读者的情感生活,并喋喋不休、咄咄逼人地将自己的情感生活强加于人。而一首成功的诗歌,却正好相反:写作者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倾诉欲,绝不让泛滥的情绪伤己及人,因为他始终明白,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仅仅是人类情感生活的一鳞半爪,与其真相在握,不如始终保持懵懂好奇之心,让读者与他一起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令读者惊讶,而且也是诗人自身始料不及的。

我倾向于将每一首诗的写作视为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的综合。然而,经历越丰富并不意味着经验越丰富。如果一首诗完成之后,原本混沌的生活依然没有因此变得清澈,那就意味着,这首诗很有可能是无效的。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写作之于心灵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诗歌能对我们的内心起到“清零”的作用。在一次次的清理中,我们可以回望到我们的来历和出处。无论是意犹未尽,还是空谷回响,都有可能产生一首诗。但真正好的诗歌必然是气韵绵长的,它不是一件事情的简单呈现,也不是一种情感的单纯宣泄,它应该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推送、叠加和涌荡,它让我们五味杂陈,也让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世上从来不存在简单的生老病死,和爱恨情仇。

猜你喜欢
写作者首诗经验
《上课没人抢》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想写首诗给你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写作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