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歌演唱中的几种特殊发声技巧

2018-12-29 09:28秦文浩
艺术评鉴 2018年17期
关键词:高音民歌气息

秦文浩

摘要:我国民族歌曲在千年发展中已经具备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特色。中国民族歌曲,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中,也有很多比较特殊的演唱技巧,这样会使得演唱更贴切、更真实的反映声乐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讲述了如何练习直音、滑音、嗽音、高腔音等特殊发声技巧,以期更好的演唱民族歌曲。

关键词:民族歌曲 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44-02

我国的民歌产生于不同的地域,而且不同的民族在演唱相同的民歌作品时方法也有所区别,不仅在语言上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各族人民不断的演绎、传承,在演唱时也是具有一定的较特殊的发声技巧。演唱者要想演唱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歌,就必须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地方方言特点及长期形成的特殊发声技巧。

一、长音

一个音相对稳定的拖长,这种持续音就成为长音。演唱时需要掌握均匀、稳定的持续性长音的发声技巧。练习长音可以从哼鸣来入手,然后再用各个母音作为开口练习。在练习中,注意要放下气息,声音始终依附在气息上,声音要做到平稳、自然、均匀、连贯。

二、直音

直音是一种没有波动音的直线声音。在气息支持下,声带无明显波动,便会发出一种平直的声音。直音的发声同其他技巧一样,需要较强的气息控制。有些民歌的结尾部分要运用原生态唱法中的直音来演唱,行腔中的装饰音是地方语言的表现特征,要注意去体会。

三、滑音

滑音是声音在高、低音之间的上、下滑动的技巧动作。它大致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长滑音和短滑音。原生态唱法中会比较多的运用各种滑音及其技巧,使用滑音能使民歌的演唱更加生动多彩,而独具韵味。例如陕北民歌《赶牲灵》中尾音就是属于上滑音唱法。演唱时应掌握好滑音幅度的大小及分寸,注意滑音与旋律、地方语言的字音及其声调相吻合。

四、嗽音

嗽音是一种小舌颤音所形成的真假声交替的润腔技巧。嗽音的音响效果类似于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嗽音的发音主要由于气流不经过共鸣作用,而像咳嗽一样的抖动而成。它的发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靠小舌头向后上方运动与鼻咽腔形成的漱音;另一种则是靠声带的闭合和开放而形成的嗽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蒙古族,藏族以及陕西等地的民歌多用嗽音,例如蒙古族歌曲《赞歌》中的咳嗽音。

嗽音的练唱关键在于气息,发声器官的放松、协调,小舌头和声带的动作不可强制,而应依靠意念来调整其动作及运动方向,并通过倾听来分辨和调整嗽音的音色。

五、揉音

揉音是一种在固定音高及其高位置声音焦点上缓缓的揉动而形成的有特殊音响效果的技巧。在民族声乐作品的高音演唱时,歌唱者经常使用揉音来进行润腔,揉音演唱一般比较高亢,但由于在高音上,需要揉合较多的假声来发音,故音色会变暗,使原来嘹亮的声音变的柔美动听。

六、圓连音

圆连音是一种圆滑、连贯的发声方法,它要求演唱中的每一个音之间都要连接的圆滑、连贯、准确、清晰,它是歌唱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在进行圆连音练习演唱过程时,必须要保持发声器官肌肉群的松弛,使其柔软,并找到正确的共鸣位置,有较柔弱的气息缓慢的向口腔、咽腔、鼻腔传递。当唱完一个音转入另一个音时,尾音应该继续带入其后的音中去,待后面的音起唱时,这个音的尾音才应该结束。练习时,还应注意气息连贯、通畅,音色圆润、统一,注意母音的发音感觉一致,声音上下贯通。在演唱民族歌曲时,如果演唱者掌握了圆连音技术,歌唱的行腔会更加顺畅,优美、连绵的音乐线条会使演唱更加富有乐感,富有民族韵味。

七、高腔音

高腔音是一种在高音区运用假声演唱的歌唱技巧,被广泛运用于各类体裁的民族歌曲之中。从南方的山歌、渔歌、劳动号子,到北方的山曲、信天游,那种独特的高音效果充分地显示出了高腔假声演唱技巧的无穷魅力。高腔音大多出现在歌曲的开始段或结束段,开始段高腔的出现主要起到引子的作用,一开腔就能把听众吸引住;结束段出现高腔则是用来形成全曲的高潮。高腔音的演唱表现力非常丰富,容易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高腔音的练唱首先要有深气息,其次要有高位置的头腔共鸣。高腔音演唱的都是高音或超高音,正因为高音难唱,所以才使用假声帮忙,尤其是男生更应该是如此。高腔音的演唱主要运用真假声混合或者真声换成假声,不管运用哪种方式,高腔都需使用大量假声,这就需要坚强的气息支支撑和较好的头腔共鸣。因此高腔音练唱时要避免直接用嗓子喊,或单凭用力喊唱,否则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嗓音的损伤,如谱例《包楞调》。

八、“得儿”音

“得儿”音即大舌打音,也称为“打嘟噜音”,是原生态民族唱法中颇具特色的发声技巧。“得儿”音一般分为重唱与轻唱,“得儿”音实际上是就是用舌头打嘟噜。练唱时注意舌头放松、自然的顶住上颚,发出“得儿”的声音,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山东民歌最善于使用“得儿”音。

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断腔、甩腔、嗖音等技巧,断腔是一种断开停顿的演唱技法。从古至今,我国北方的民歌,戏曲都已使用。甩腔时指音调在下行过程中插以较短时值的反向上行的一种装饰演唱的方法。在很多地方性小调中,会经常用到甩腔,比如河州花儿《下四川》里的前几句基本都用到了甩腔,有上甩的技法,有下甩的技法,通过甩腔的运用,将一个出门在外的脚户哥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嗖音是通过小舌打音,气流断续冲击声带而形成顿气的发声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使我们在民族歌曲,尤其是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中游刃有余,并保持纯正、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民歌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精华,民歌的存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它在民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再通过人们不断的筛选、加工、升华、再创造而流传下来。由于流传到不同的地区,并有着不同加工提炼的方式,从而使民歌有了变异的特点。民歌演唱在劳动人民的心中始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社会的期待,在创作的内容上和在歌曲的思想表达上参杂着朴素的美学思想,经过传承,形成了民歌演唱的艺术美,在技巧上也是着力突出民歌的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演唱少数民族歌曲时,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技巧。因此,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语言和地域环境、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演唱技巧,使民歌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韵味和地域色彩的构建要素,随着岁月的沉积,我国优秀的民歌日趋于完美,并在我国的声乐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季刊),2005,(02).

[2]汤雪耕.谈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的方法[J].人民音乐,1956,(11).

[3]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高音民歌气息
蕾丝气息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春的气息”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高音虫”爸爸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穿花衣 唱民歌
China Fire-fighting Day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