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叙“劳动音乐”

2018-12-29 09:28郭婧
艺术评鉴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

郭婧

摘要:劳动音乐伴随着劳动生产进程而孕育发展,记载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变迁,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其研究内涵到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分析和思考,为当前社会背景下劳动音乐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劳动音乐 生产关系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46-02

一、劳动音乐:劳动科学家族里的“大家闺秀”

劳动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性的音乐,伴随着劳动者在劳动生产的进程而孕育发展。由于劳动行为与歌唱行为在时间发生上的“与此同时、和谐统一”,因此劳动音乐在音乐本体的表达上,与劳动生产过程、劳动者本身的歌唱行为有着直接对应的关系。在劳动音乐里,我们往往直接读出了劳动者的心声,那些辛勤劳作挥洒的汗水、丰收满载的喜悦,和那些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向往与不懈追求,溢于言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音乐。劳动音乐既是艺术学科花园里的馥郁之萃,也是劳动科学大家族里不可忽视的成员、“大家闺秀”,她美丽、温婉而又大气,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传播着热情、愉悦着身心、增添着活力,为世界人民所共赏。

二、劳动音乐:“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

传统的劳动音乐体现了“从劳动中来”的缘起,描述了劳动的生产程序,如:“姐儿房中啊,绣呀绣荷包,手拿着钢针儿,轻啊线上描啊描,显显那手段儿高①”还反映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仪礼、信仰、历史和传承等多重文化内涵,如:“开梢林(呀么嗬嗨),开荒地(呀么嗬嗨)不分男男女女(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罗罗罗嗨),加油干(呀么嗬嗨)②”体现了劳动音乐的缓解繁重劳动压力、鼓舞士气的功能性价值。另一方面,当代的劳动音乐也多为反映艺术家们扎根生活、贴近真实生产劳动情境的创作过程。如:“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③”描写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成为赫哲人的一张“文化名片”。

劳动音乐的核心内容,即围绕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展开。“生产”,主要包括人的生产和劳动生产两部分;“生活”,因各地区地理、语言、习俗的差异性因素,造就了劳动音乐风格的千差万别。不只是我们国家有劳动音乐,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为劳动而歌”,如“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④”。相仿的还有20世纪之初在美国兴起,尔后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深爱的“布鲁斯”,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早期雏形是劳动号子。而赫赫有名的“乡村音乐”,坊间还称之为“蓝领音樂”。

三、劳动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有言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揭示了音乐的教化功能以及在国家政治层面的潜在功用,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自古我们的先民便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方式;周代的雅乐俗乐;魏晋南北朝的相和歌清商乐;唐代的宫廷“燕乐”;宋元市民音乐、戏曲;明清元杂剧、南北曲。近至现代历经一系列的革命、变法,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红色根据地诞生了大批革命歌曲。当下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一路高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引领下,学习《长征》精神,捍卫壮丽《江山》,“撸起袖子加油干”。

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⑤。一件艺术品,亦是内容与形式完美契合的整体。看我们所熟悉的劳动号子,它是通过“呼儿嗨哟”的喊口号,用一领众和、齐唱与重唱的演唱方式,组织劳动者奋力向前拉纤,达到和谐步伐、振奋精神的目的。音乐的艺术语言是音符、旋律、织体。当我们耳边响起“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那个东岗撒网,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⑥”,眼前自然勾勒出一派繁忙的农事景象,劳动者热火朝天,干劲儿十足,洋溢着欣欣向荣与收获的喜悦。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更容易激发我们的联想。一听到《采茶调》轻快的旋律,我们面前浮现的就是清秀的采茶姑娘在和煦的暖阳下,在青翠的山峦中,在一望无际的茶园里,轻盈、灵动、翩然的忙碌着。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⑦,这其实指的就是艺术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立意、创作目的,表达艺术家个人境界,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作为音乐这种特殊的听觉艺术品类,特别需要融汇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⑧”。《南泥湾》就是一种以平铺直叙、口语化的方式歌唱出来,曲调简洁,朗朗上口,记写了那段特殊历史背景下,一代开拓者的记忆。音乐的艺术语言构建了数不清的高度真实、概括、凝练的艺术典型:《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码头工人歌》……这些劳动音乐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劳动者在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非常生动鲜活地塑造了以众多优秀的劳动者为艺术原型的典型形象,令我们过耳不忘。

四、劳动音乐:生生不息,未来可期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学家苗晶和乔建中提出了汉族民歌色彩区的观点,将现存的汉族传统民歌按风格特征划分成十个“近似色彩区”和一个“特区”⑨对于劳动音乐的研究,笔者认为大抵可参照上述划分方法,在音乐本体上进行形态分析⑩。

经文献梳理后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劳动音乐的音乐本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而对劳动音乐概念的解析,以及劳动音乐存见概述、社会功能的针对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于劳动音乐与劳动者个体、劳动音乐及其依附的劳动生产关系的系统研究相对有限。

显然,我们要将自己放置在他们的生活半径中,读他们的历史,唱他们的歌儿,看他们最常用什么乐器,组织什么样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以历史为纵轴理清脉络,并跨区域进行横向比较,便知道不同地域间的劳动音乐,有什么共性与特性,从而找到研究他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我们只有把那些还“活着的”劳动音乐,装进歌匣子里,做收集、整理和汇编,才能把那些动听的曲儿,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兴许哪天,随着环境的迭变,劳动音乐在未来的生活中继承发展或是消失殆尽,甚至最终慢慢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遗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愈加弥足珍贵。

注释:

①选自山东民歌《绣荷包》,彭丽媛演唱。

②选自《军民大生产》张寒晖填词,描写了陕甘宁边区军民全力投入大生产,开梢林、开荒地的劳动场面,曲调取材自甘肃陇东民歌打夯号子《推炒面》。

③选自《乌苏里船歌》,郭颂演唱,取材自传统东北民歌《等阿哥》的曲调后改编而成。

④选自《尼罗河畔的歌声》埃及民歌,抒发了埃及人民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⑤[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转引自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⑥选自《在希望的田野上》,彭丽媛演唱。

⑦[英]克萊夫·贝尔:《艺术》,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页。(转引自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8页。)

⑧选自《南泥湾》,郭兰英演唱。

⑨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粤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汉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近似色彩区、赣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和客家民歌特区。

⑩记谱、歌词、格律、音阶、音域、旋律、调式调性、节奏、曲式、和声、声部、织体、演唱技法等。

参考文献:

[1]李盈盈.歌唱与劳动[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李岚清.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3]戴明瑜.音乐社会功能新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01).

[4]李校熊.音乐的社会功能与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02).

[5]李岚清.音乐的社会功能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01).

[6]褚历.梗叶相交,错落有致——穿号子的结构形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
浅析音乐的美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当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功能分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浅析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