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错误资源 引发数学思考

2018-12-29 09:09陈燕萍
黑河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捕捉数学思考

陈燕萍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任何人在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这往往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关注错误资源,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思错”“辨错”“改错”中思考、明理、悟道,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巧设;捕捉;活用;数学思考

作为数学教师,应抓住每一个适当的机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关注错误资源,及时发现错误背后的价值,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和提高。

一、巧设错误资源——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学生在以往学习历程中的操作经验、思考经验、学习经验会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一些负迁移,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美丽的陷阱”,挑起“事端”,让学生掉下去生成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争论、思辨中有效建构数学模型。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曾做过以下尝试:出示五张扑克牌的背面,如下排列。

提问:不翻牌,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学生关注到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

接着在原题添上小数点 , 追问学生:现在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吗?

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还是右边的数大。”

我接着问:“怎么想的?”

学生甲:“因为左边是一位小数,右边是两位小数,两位小数比一位小数大。”

学生乙:“我觉得不一定,如果左边是3.5,右边是1.35,那么3.5就比1.35大了。”

学生丁:“不一定,我猜它们也可能一样大。”

我趁热打铁:“那同学们要不要看看牌后面到底隐藏的是什么?”

我先翻开右边百分位上的牌。有的学生大声呼出来:“哇!是9!右边的数肯定大!”立即有人反驳:“不一定,比不出来。”我追问:“9已经很大了,还比不出来吗?”有的学生说:“9在百分位上,还有十分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没比呢,还得翻。”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分别翻开十分位上的两张牌。左边的是1,右边的还是9。刚才那位同学直呼:“你看你看,这下不用比了,9比1大。右边的数肯定比左边大。”“不行,还得比个位。个位上大的那个数才大。”我继续问:“为什么要再比个位?”学生水到渠成地回答:“因为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1,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个0.1,9个0.1都不到1。”“如果左边个位上是5,右边个位上是4, 5比4大1,所以这个数就大。”“应该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一样大,再比十分位,依此类推”。

通过巧设陷阱,展示出学生的思维盲点,把学生原来的错误认知凸显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中有效建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捕捉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在各阶段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盲点,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敏锐捕捉,洞悉“错误”的潜在价值,让学生通过辨析互动,达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写出竖式,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受到前面学过的加减法笔算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除法竖式也应当是像加减法那样写,教师不能忽视、逃避和隐藏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应及时捕捉生成资源,让两位同学板演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师:“你认为哪种写法是对的?为什么?”

学生甲:“第一种写法是正确的,因为加法、减法竖式都是这样写的!”

多数学生赞同地点点头,也有学生说:“第二种是对的,我预习了,数学书里面就是这样写的。”

教师并不着急下结论,而将问题抛回给学生:“如果这两种写法都对,那你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学生乙:“ 我喜欢第一种写法,简单方便,第二种写法太麻烦了,要写好长。”

学生丙:“我认为第二种写法更清楚。”

学生甲不服气地说:“第一种写法不但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很简单。”

教师及时追问:“都说表达得很清楚,你们能想办法说服对方吗?”

接着,请不同观点的两名同学分别用学具摆一摆,一方的同学边摆圆片边结合竖式说一说,另一方的同学可以根据他摆及说的过程提问题。

“我把13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能分3个,还剩下1个。”

“你怎么知道还剩下1个?”

“因为一共有13个,分掉了12个,13-12=1。”

“分掉12个在哪儿?”

学生指着圆片说:“在这儿啊。”

生:“竖式里分掉的12个在哪儿?”

这一方的学生指不出来了。

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自如地边摆圆片边指着竖式说:“我先写被除数13,接着写一横一撇表示平均分,再写除数4,每份最多能分到3个,在被除数的上面写3,一共分掉了12个,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2,最后用13-12等于1个,还剩下1个。”

此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竖式更合理?”

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二个更合理。

作为数学教师,应抓住每一个适当的机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关注错误资源,及时发现错误背后的价值,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和提高。

一、巧设错误资源——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學生在以往学习历程中的操作经验、思考经验、学习经验会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一些负迁移,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美丽的陷阱”,挑起“事端”,让学生掉下去生成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争论、思辨中有效建构数学模型。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曾做过以下尝试:出示五张扑克牌的背面,如下排列。

提问:不翻牌,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学生关注到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

接着在原题添上小数点 , 追问学生:现在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吗?

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还是右边的数大。”

我接着问:“怎么想的?”

学生甲:“因为左边是一位小数,右边是两位小数,两位小数比一位小数大。”

学生乙:“我觉得不一定,如果左边是3.5,右边是1.35,那么3.5就比1.35大了。”

学生丁:“不一定,我猜它们也可能一样大。”

我趁热打铁:“那同学们要不要看看牌后面到底隐藏的是什么?”

我先翻开右边百分位上的牌。有的学生大声呼出来:“哇!是9!右边的数肯定大!”立即有人反驳:“不一定,比不出来。”我追问:“9已经很大了,还比不出来吗?”有的学生说:“9在百分位上,还有十分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没比呢,还得翻。”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分别翻开十分位上的两张牌。左边的是1,右边的还是9。刚才那位同学直呼:“你看你看,这下不用比了,9比1大。右边的数肯定比左边大。”“不行,还得比个位。个位上大的那个数才大。”我继续问:“为什么要再比个位?”学生水到渠成地回答:“因为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1,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个0.1,9个0.1都不到1。”“如果左边个位上是5,右边个位上是4, 5比4大1,所以这个数就大。”“应该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一样大,再比十分位,依此类推”。

通过巧设陷阱,展示出学生的思维盲点,把学生原来的错误认知凸显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中有效建构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捕捉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在各阶段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盲点,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敏锐捕捉,洞悉“错误”的潜在价值,让學生通过辨析互动,达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写出竖式,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受到前面学过的加减法笔算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除法竖式也应当是像加减法那样写,教师不能忽视、逃避和隐藏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应及时捕捉生成资源,让两位同学板演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师:“你认为哪种写法是对的?为什么?”

学生甲:“第一种写法是正确的,因为加法、减法竖式都是这样写的!”

多数学生赞同地点点头,也有学生说:“第二种是对的,我预习了,数学书里面就是这样写的。”

教师并不着急下结论,而将问题抛回给学生:“如果这两种写法都对,那你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

学生乙:“ 我喜欢第一种写法,简单方便,第二种写法太麻烦了,要写好长。”

学生丙:“我认为第二种写法更清楚。”

学生甲不服气地说:“第一种写法不但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很简单。”

教师及时追问:“都说表达得很清楚,你们能想办法说服对方吗?”

接着,请不同观点的两名同学分别用学具摆一摆,一方的同学边摆圆片边结合竖式说一说,另一方的同学可以根据他摆及说的过程提问题。

“我把13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能分3个,还剩下1个。”

“你怎么知道还剩下1个?”

“因为一共有13个,分掉了12个,13-12=1。”

“分掉12个在哪儿?”

学生指着圆片说:“在这儿啊。”

生:“竖式里分掉的12个在哪儿?”

这一方的学生指不出来了。

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自如地边摆圆片边指着竖式说:“我先写被除数13,接着写一横一撇表示平均分,再写除数4,每份最多能分到3个,在被除数的上面写3,一共分掉了12个,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2,最后用13-12等于1个,还剩下1个。”

此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竖式更合理?”

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二个更合理。

教师又追问:“那第一个不是更简单吗?”

学生:“第一个竖式没能清楚地看出分掉了多少个,第二个竖式与分圆片的过程一致,能看清是怎样分的和怎么想的。”

教师有效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顺水推舟,将错就错,驻足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在操作、辨析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在修正和完善自己思路的过程中突出竖式除法的本质。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直达知识的核心,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活用错误资源——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提炼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曾做过以下尝试:让学生自主画一个四边形并探究它的内角和。学生出现三种比较典型的分法(黑板上并排呈现):

这三种分法分别得出三种结论:360度、540度和720度。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不确定的!”我疑惑地问:“不确定的?”学生说:“嗯,四边形大,内角和也大。”有的学生反驳说:“能确定!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分法错了,应该只分成两个。”

经过思考,学生认为:第二种分法能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但是要减掉180度,因为有三个和为180度角不是四边形的内角,而且它们刚好组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减去180度。而第三种分法应再减去360度,剩下的也是四边形的内角和。

我总结:“看来不管同学们怎样分,都是利用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来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在这一过程中,以“错误”为契机,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的认识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让学生在“思错”“辨错”“改错”和“用错”的过程中学会新知,深化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

真实的课堂不怕学生出现错误,“错”能促思,“错”能明理。教师要关注错误资源并善于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错”中明理悟道,在“错”中开拓创新,以“错误”为契机,引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参考文献:

[1]何如涛.把“错误”资源变成精彩课堂的“催化剂”[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8,(03).

[2]戚晓宇.教学机智在课堂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10).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捕捉数学思考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把握品德课堂的插曲,追求动态生成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