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综述

2018-12-31 08:52胡现岗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劳动力培训农村

胡现岗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客观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呈发展态势,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村劳动力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农村劳动力甚至没有一技之长,农村劳动力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无法在城镇实现就业,很难落户城镇,这就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让他们顺利实现转移,进而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把握研究动态,厘清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研究主要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研究2个方面展开论述。

1.1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1.1.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经典的当属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例如,刘易斯(Lewis)的二元结构模型[1]。他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中,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农业部门,这就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形成收入差距,那么城乡工资水平的差异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又如,拉尼斯(Ranis)和费景汉(John C H.Fei)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Ranis-Fei Model)[2]。拉尼斯和费景汉针对刘易斯模型的不足进行修正和扩展,提出拉尼斯-费景汉人口流动模型,他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人口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临界最小努力”的相关概念和准则也予以确立,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范畴进一步拓展。再如,乔根森(Jorgenson)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3]。乔根森认为,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的供应充足,需求得到满足,促使社会消费结构发生转变,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就会向需求旺盛的工业部门进行转移。再如,托达罗(Todaro)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4],托达罗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农村人口不顾城市失业和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原因。

1.1.2个人行为选择理论。博格(Bogue)的推拉理论指出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迁入地在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生活水平、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和人口迁移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迁出地增加的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失业率和较少的就业机会等因素。这2种因素的力相互作用就决定了人口的迁移方向[5]。舒尔茨(Schultz)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中认为,劳动力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当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劳动力才会在产业间或地区间进行转移[6]。以上2位学者从个人利益和期望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研究斯密(Smith)认为,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受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制约。因此,要想掌握熟练的劳动技巧就需要经过培训,但培训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7]。舒尔茨(Schultz)认为,资本包括生产必须具备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而且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形成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8]。以上2位学者肯定了教育和培训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雷弗拉(Revera)[9]、本奈尔(Bennel)[10]等学者对农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培训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培训课程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津纳(Zinnah)[11]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的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同时指出了培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的路径。而马吉里(Maguire)对作为培训实施主体的农业教育机构应如何发挥其在培训和地方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12]。

2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的研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来说,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和模式、问题和对策、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职责和作用以及国外相关培训的比较借鉴等方面,定量研究多集中用调查数据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成效、满意度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也同样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和模式、需求和供给、问题和对策、成效和满意度以及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等多个方面。下面具体展开论述。

2.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蔡昉[13]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非农产业劳动力的主要供给来源。首要任务是让他们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在城市顺利就业并落户。罗明忠等[14]基于对广东省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就业技能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们认为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

易俗等[15]、朱占峰等[16]、赵耀东[17]等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作用。

2.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与供给研究吴苏芳等[18]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需求方面会陷入“旺盛”与“不旺”的怪圈,而在供给方面则会陷入“充足”与“不足”的怪圈,“两个怪圈”切实指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需求与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刘倩等[19]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通过对性别、婚姻状况、转移时间长度、工作状况等变量因素的分析,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

潘光辉[20]基于对广东省失地农民的调查,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但他发现培训供给总体滞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张玲[2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供给主体和培训需求客体进行了界定。

2.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与模式研究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规定了对农民工的培训任务:一是开展引导性培训,主要培训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二、三产业领域内岗位就业技能[22]。刘维俭等[23]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应该覆盖职业技能、创业理念、城市文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同时还应该配以集散、长短、近远等灵活的培训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培训内容。

林慧[24]从培训学制、地域、形式、市场需求等角度探索并总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8种模式。张玲[21]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探索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几种模式,包括政府工程型培训模式、创业扶持型培训模式、园区依托型培训模式等模式。

2.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通过对张竺鹏[25]、杨万甫[26]等学者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包括两大问题,即培训主体的问题和培训客体的问题。并且从作为培训主体的政府角度和作为培训客体的农民角度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黎民等[27]则从培训的实效性入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和市场职责分工的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朱竞[28]则从国家培训政策、城市发展需要、农民工培训需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多对矛盾,并提供了对策建议。

2.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成效与满意度研究刘超等[29]通过对“云和师傅”劳务品牌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个案研究,充分肯定了“云和师傅”培训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朱文伟[30]的研究肯定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加收入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余祖光[31]对广东、广西、四川3省区的160所培训机构、3 200名学员、414名毕业生、8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过半数受过培训的学员对培训满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6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政府职责与职能定位研究李功奎等[32]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应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许昆鹏[33]肯定了政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的成效,但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诸峰等[34]基于政府培训视角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实施培训计划的目标和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需要重新界定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职能定位。

3 研究评述与启示

3.1评述从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中不难看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在研究学科领域方面,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学科角度来审视和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进一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丰富研究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既有定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又有基于具体调查与实践的实证性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和模式、需求和供给、问题和对策、成效和满意度以及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使得学界对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从理论上指导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

但是,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也存在多方面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系统归纳与论述,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②当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该是一个包括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需求、市场需求、培训资源、培训管理、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的完整体系,而当前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的研究较少。③目前研究多注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前的意愿与需求以及培训后的成效与满意度研究,缺乏对接受过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持续的跟踪历时研究,比如就业层次、再次失业风险、再培训情况、生活水平变化情况、城镇落户情况等方面的研究。

3.2启示通过对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成果及实践的总结,可以总结在以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中要把握的几个着力点:①立足于农村劳动力真实需求和市场需求。农村劳动力需要接受的培训不仅是他们真实需求的,而且必须是市场真正需要的。②正确定位政府职责。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服务、资金投入、监督与激励、弥补市场不足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宏观指导。③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一方面培训内容要丰富,不仅要培训职业技能,还要培训城镇生活常识、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培训形式要灵活,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培训时间、职业偏好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④严格把控2个端口。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系统评估,并把市场上用工单位的反馈纳入考核体系,严格把控培训实施主体的进入端和接受培训客体的输出端。

[1]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RANIS G,FEI J C 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533-565.

[3] JORGENSON D 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The economic journal,1961,71(282):309-334.

[4] HARRIS J R,TODARO M P.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126-142.

[5] 张宏丽,郭英.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24-125.

[6] 黄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7] SMITH D.The wealth of nations[M].New York:Modern Library,1937:229.

[8] 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r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9] RIVERA W M.The changing natur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he conflictive global developments shaping extension[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00,7(1):31-42.

[10] BENNELL P,BENDERA S,KANYENZE G,et a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anzannia and Zimbabw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form: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Education Research Series 28[R].London:EFID,1998.

[11] ZINNAH M M,STEELE R E,MATTOCKS D M.Form margin to mainstream:Rev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curricula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sub-Saharan Africa[M]//Training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1997-1998.Rome:FAO,1998.

[12] MAGUIRE C.From aculture to rural opment:Crtical choices for acultural education[C]//Prceedings of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higher acultural education.UK:Seale-Hayne Campus,University of Plymouth,2000.

[13] 蔡昉.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与农民工培训的迫切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5(32):17-20.

[14] 罗明忠,陶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测量及其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4(2):165-173.

[15] 易俗,赵正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07(3):34-35.

[16] 朱占峰,张晓东,朱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160-162.

[17] 赵耀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点及作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88-90.

[18] 吴苏芳,王玉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需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4):50-52.

[19] 刘倩,李录堂.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意愿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11):85-89.

[20] 潘光辉.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10):108-112.

[21] 张玲.基于就业创业素质提升的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255-258.

[22] 国务院办公厅.2003-2010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A/OL].(2005-08-14)[2017-10-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4/content_22484.htm.

[23] 刘维俭,杨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J].职教通讯,2015(1):40-43.

[24] 林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八种模式[J].成人教育,2006(10):29-30.

[25] 张竺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8):55-59.

[26] 杨万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8(6):71-72.

[27] 黎民,周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及其优化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10(5):46-51.

[28] 朱竞.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矛盾与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16,36(2):36-39.

[29] 刘超,刘克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个案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2(2):6-8,11.

[30] 朱文伟.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3(8):105-107.

[31] 余祖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17-21.

[32] 李功奎,何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J].农业经济,2006(4):3-5.

[33]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政府介入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启示[J].乡镇经济,2007(7):66-68.

[34] 诸峰,沈凯,钟嘉霖.基于政府培训视角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4):59-63.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赞农村“五老”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