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州目连戏保护与研究中 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2018-12-31 10:21张孝进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目连戏班徽州

张孝进

(黄山学院 文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一、引言

目连戏发源于北宋杂剧《目连救母》,广泛流布于南北各地。主要存在形式有两种:其一,与地方戏曲相结合,形成了各剧种中丰富多彩的目连剧目;其二,在明万历祁门剧作家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下简称郑本)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徽州目连戏。以单一戏曲故事演化成为一个剧种,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徽州目连戏的特殊价值也因此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

然而,徽州目连戏生存发展之路却历经坎坷。因其与宗教和民间信仰难以分割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止演出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入,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做了一定的恢复和抢救工作,培养了一批演出骨干,保存了若干珍贵的演出和文献资料,徽州目连戏开始恢复生机。然而在此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生机又几乎化为乌有。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兴起,徽州目连戏的价值重新得到认识,社会各方面人士对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调查,也取得了一些较新的成果。2006年5月,徽州目连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艺人王长松、叶养滋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王秋来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戏曲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但就整体而言,当年阖村斋戒、演出长达三夜之久,表演驱鬼时整个村庄成为舞台的盛况一去不复返,徽州目连戏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碎片,濒临灭绝的边缘。

本文从个人对徽州目连戏的调查和研究的实践出发,对其保护与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探讨。

二、徽州目连戏特征

徽州目连戏的独特价值在于该剧独有的戏剧特征。

徽州目连戏讲述“目连救母”的故事。主要情节为傅相之妻刘青提毁僧谤道,亵渎神明,暴亡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出家后佛祖赐名目连)历经磨难,上西天拜佛,在成为佛弟子、求得佛法庇佑后,入地狱救母,终获成功。其间穿插世间百态与各种佛道仪式,内容极为丰富。

(一)徽州目连戏为俗文化戏曲形式的代表,充溢着浓厚的民间色彩

徽州目连戏属于早期戏曲形式,与昆曲并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但与代表雅文化戏曲形式的后者不同。

从作者而言,郑之珍和绝大多数明清传奇作者不同,并非生活在都市中的官僚、名士或商业剧作家,而是一位仅有秀才功名、土生土长的徽州乡下人,是一位长期在当地私塾从事蒙学教育的乡村知识分子。其所闻见不出方圆数百里之内,所关心的也是乡村生活和日常伦理,即便想表现上层生活也有所不及。比如郑本中对傅罗卜未婚妻曹氏一家的描写就流于刻板和表面化,丝毫不见精彩之处。相反,一些表现民间生活场景和情趣的场次却魅力无穷,影响深远。又如《尼姑下山》一出,尽管不免遭受卫道者的批评(祁门民间就有郑之珍因为写作该出遭受天谴、双目失明的传说),但各种改编版本在京剧和地方戏中广泛存在,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上演。

从演出剧本来看,尽管郑本不同于普通的明清传奇底本,带有较多的民间气息,但徽州目连戏民间演出本则更进一步。现存各种作为演出底本的民间抄本无一例外地删除了郑本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唱词,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充满乡村情趣的唱段,甚至情节。以祁门县栗木抄本而言,《放牛》《遣三等》《颠倒颠》等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唱段均不见于郑本。如《放牛》中,黑牛不按牧童的指令,吃农家青苗,牧童唱道:

牛呵,你前世不曾修,今生变做个黑水牛。叫你耕田不动,大棍子打来小棍子毬。前面挑了千斤轭,又有泥巴在后头。到了老来无用处,卖与屠户做菜牛。剥你皮来靴鼓打,咚咚打你五更头[1]。

完完全全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实际演出来看,依据各民间戏班不同的传统和现实条件,徽州目连戏加入了大量杂技动作。如祁门县栗木目连班以“盘彩”和“盘扦”见长:

竖两根立柱,立柱之间扎一根横木,再用两匹布扎成几个布扣,然后在布扣之间表演“大溜”、“小溜”、“童子拜观音”、“死人摆尸”、“鳖爬沙”、“称猪边”等盘彩动作。盘扦技术要求更高。它只是在一根临时扦插的木柱上表演,且扦插木柱的底洞下大上小,人在木柱上表演时,木柱左右摆动。柱上主要的动作有“单旗”、“双旗”等[2]。

歙县韶坑目连班则有“舞龙”“舞火”“打堆罗汉”“摸罗汉”“打拳”(含“软手”“花棍”“舞棒”“板凳花”)、“盘桌”“盘凳”“打筋斗”“跳白鹤”“硬结网”“软结网”“舞叉”“抛叉”“打桅爬杆”等[3],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二)徽州目连戏带有强烈的宗教性、仪式性和道德感

徽州目连戏虽为俗文化戏曲形式的代表,但与京剧、各地方剧种等世俗戏曲有着很大的差异。

1.宗教性

目连戏与佛教的关系最为明显。表现有三:第一,人物方面。目连原为印度人,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大目犍连的简称,其神通在佛弟子中为第一。“目连救母”故事最早见于《佛说盂兰盆经》,该经为西晋竺法护所译。竺法护译经底本出自西域,是否源于印度已不可考。历经唐敦煌《目连变文》和北宋杂剧《目连救母》的演变,至郑本人物始定性为中国人,故事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第二,思想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着巨大的文化接受问题,其中最突出者便是儒家的孝道观念。儒家主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提倡的却是舍弃世俗家庭以寻求解脱,“目连救母”故事的出现便是佛教就此矛盾做出的主动调整。出家无违与孝道,这是目连戏重要的思想内核之一。第三,内容方面。目连戏讲述目连救母,主体情节属于佛教故事,其他故事处于边缘的位置。

道教与目连戏的关系也很密切。表现有二:第一,僧道教徒在目连戏中处于同等位置,一例受到尊崇。斋僧布道是该戏大力表彰的行为,相反,毁僧谤道则会受到上苍的惩罚。第二,与地狱属于佛教系统形成对比,天国系统属于道教系统。戏中玉帝、天地水三官、马将军、赵将军、李洪等均为道教神灵,傅罗卜的父亲傅相死后并非化生佛教的极乐世界,而是飞升道教的上界。罗卜母亲刘青提在盂兰大会后同样超升上界。善人上道教的天界,恶人下佛教的地狱,目连戏中的佛道思想与明清以来中国民众的一般观念并无二致。

2.仪式性

目连戏中有大量佛道和民间信仰的仪式存在。

追述该戏的本原,实质上是以戏剧形式推演“盂兰盆会”这一重要的佛教法事,以期达到斋僧布道和超度亡魂的效果。因之,北宋杂剧《目连救母》的演出日期是七夕后至中元节(七月十五)这一段时间的夜间,尤以中元节当夜达到高潮。此外佛道二教的“破血湖”“破血盆”等法事也与目连戏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徽州当地妇女死亡后所做的这两项法事,在唱词和仪式方面与目连戏如出一辙,难分彼此。

目连戏中请五猖、送五猖、送喜神(即吊死鬼)等仪式则属于民间信仰范畴,每一仪式都有严格的符咒和科范体系,充满神圣感和神秘色彩。仪式进行时的目连戏,已经不是戏剧,而是成了非常正规的祭祀活动。但这些仪式仍旧是目连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进而成为目连戏的重要特征。整体来看,祈福驱邪是徽州目连戏最重要的文化功能,而尤以后一功能为代表。目连戏传统上通常只在闰年或地方上有重大灾害或疫情后才进行包含全部仪式的整本演出,称为“打目连”,借以消除该地的不洁之气。仪式需求成为滋养目连戏生长最重要的文化土壤。

3.道德感

儒家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该戏具有的强烈道德感上。郑本的全名即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救母劝善,突出一个“孝”字。目连凭借佛法将母亲救离地狱,这是连传统二十四孝子都无法做到的事情。该戏反复渲染傅罗卜对母亲的孝心,历尽磨难,在地狱中一殿又一殿地寻找母亲,观众也被剧情带动起了同样的情感。和佛道思想不同,儒教孝道观念是一种自然伦理,产生的前提是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护和付出,这种爱护和付出往往需要父母做出巨大自我牺牲,而孝,正是对父母牺牲的一种全面回报。刘氏在三殿中“三大苦”(即十月怀胎和三年乳哺、养育成家、死入地狱)大段唱词,倾诉着母亲的伟大和育儿的不易,深刻地感动着民众,激发着他们投身孝道的自觉和热情[4]。

以十月怀胎为例:

一月怀胎如白露,二月怀胎桃花形。三月怀胎分男女,四月怀胎形像全。五月怀胎成筋骨,六月怀胎毛发生。七月怀胎左手动,八月怀胎右手伸。九月怀胎儿身转,十月怀胎儿已成[4]172。

三、徽州目连戏保护现状

尽管徽州目连戏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徽州目连戏的保护现状却极不乐观,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演职人员方面

演职人员处于严重缺乏、青黄不接的境地。因为年龄的缘故,老一辈演职人员逐渐离去。2012年,祁门县马山目连戏班的叶善槐去世,标志着目连戏一个时代的结束,至此整个徽州地区已无一位建国初期参加过目连戏演出的老人。现有演职员主要为参加过20世纪80年代末目连戏恢复和保护工作的学习者,对于目连戏,一般只具有短期的培训和表演经历。因为长期停演,很多场次的表演和唱腔已趋于淡忘。而且这批人中也有人开始告别人世。也在2012年,徽州目连戏国家级传承人、祁门县栗木目连戏班的核心人物王长松去世,年仅54岁。他的故去给该戏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此后至今,该戏班再未举办过一次较为正规的目连戏演出活动。另外一方面,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学习目连戏的兴趣,各目连戏班也缺乏培养目连戏下一代传承人的有效机制,目连戏演职员日渐稀少。

(二)材料方面

大量珍贵的材料已经亡佚。我们在2006年至2012年长达六年的目连戏跟踪调查中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尚存的目连戏资料已经大量亡佚。以剧本而言,除歙县长标目连戏班外,其他戏班都没有一套完整的剧本。现存剧本也多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抄本,以分角色本为主,很零碎,而且存在较多错误。各种相关的仪式资料更是基本不存在了。仪式资料的失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目连戏生命力的丧失。这种情况仍在延续。王长松去世时,子女将目连戏《台纲本》陪葬。该本记录了目连戏每一场次的基本情节和出场人物,尤为重要的是,还记载了人物所穿戴的各色服装。抄成虽晚,保留的却是徽州目连戏鼎盛时期的穿关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台纲本》的亡佚,同样是徽州目连戏的重大损失。

(三)演出方面

徽州目连戏演出非常稀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的状态。近年来,除祁门县马山、栗木、环砂和历溪几个目连戏班偶有演出外,其他戏班停演时间已长达三十年之久。即便有演出的戏班,演出机会也很少,并且演出内容集中于少数几个场次。不要说整本演出,即便以基础最好、演出机会最多的马山目连戏班而言,有能力演出的也不到十出。徽州目连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四)传承方面

徽州目连戏传承相当薄弱,缺乏固定的传承基地和传承培养模式。除上文已提及的年轻人缺乏兴趣、传承断代等情况外,目连戏传承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困难:只在宗族内部进行,对外扩散型传承很难实现。徽州目连戏在其发展历史上,长期依托宗族传承。这种方式高度适合传统徽州属于宗族社会这一大环境,曾经非常有效,形成了不同宗族戏班各具特色的表演体系。但在宗族社会早已瓦解的今天,给目连戏传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并非没有年轻人乐于学习目连戏,而是志愿学习的年轻人数量在同一宗族内部无法形成足够的规模,因而造成了传承的无法进行。这种宗族限制甚至引发了很大传承矛盾。几年前,历溪村目连戏班曾经通过私人关系聘请同属祁门县的环砂班某艺人教授目连戏,被环砂村民发现后,险些酿成一次大规模的宗族冲突。徽州目连戏起于宗族,僵化于宗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合理地解决,最终也会消亡于宗族。

四、徽州目连戏未来保护与研究策略

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第一,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徽州目连戏的价值仍旧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上文所言,徽州目连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剧种,以单一戏曲故事演化成为一个剧种,形成很早,同时又有极大的思想文化价值,是中国早期民间戏曲形式的代表。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早期贵族戏曲代表的昆曲已经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而徽州目连戏却日益走向消亡。认知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二,资金严重不足。因为目连戏演出带不来很大的经济利益,现有的演职员不愿意参与,年轻一代也不愿意学习、传承。缺乏资金,目连戏保护和研究的任何问题都无从说起。

第三,现有力量严重分散,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徽州目连戏民间戏班数量并不算少,但囿于宗族和行政区划等限制,各戏班长期孤立地存在。或以碎片化的演出勉强生存,或无所作为,任其走向自然消亡。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改变徽州目连戏濒危的保护现状,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整合现有力量,共同做好徽州目连戏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1.目连戏内部力量的整合

整合现有全部目连戏班,尽可能多地恢复目连戏演出场次和各种仪式活动,以重现徽州目连戏的全貌。其中两类人的作用尤为值得重视,即民间目连戏班的核心演员和戏班的管理者。前者是该戏班存在的基础,历来为人所重视。后者的作用却经常被忽视。其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群体性项目接触较多的人都知道,管理者往往才是凝聚一个非遗传承群体真正力量的所在。没有合适管理者的群体,只能是一盘散沙。这也正是一些徽州目连戏班长期停演最重要的原因。在目连戏内部整合的过程中,对公正、无私、富有牺牲精神的管理者的渴求尤为迫切。当然。对内部力量的整合,离不开来自外部的助力。

2.目连戏外部力量的整合

外部力量的整合是目连戏力量整合工作的关键。外部力量主要有以下成分构成:(1)政府相关部门。这是目连戏力量整合的发动机。现有目连戏力量的整合涉及不同宗族和县、乡、村不同行政区划以及政府的不同职能机构。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才能有此整合的能力。政府内部,可以宣传和文化部门为中心,建立一种长期协作的管理机制,专门用来处理徽州目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的整合工作。这是解决目连戏日趋消亡问题最基本的途径。(2)高校、艺术研究院(所)等学术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这是目连戏力量整合的技术支持者。徽州目连戏研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和保护工作严重脱节。因为脱节,研究成果成为象牙塔中的展品,不能对保护工作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也正因为脱节,研究也很难以继续深化,相关成果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目前徽州目连戏研究力量最大的任务是充分利用此前成果,积极投入到整合工作之中,最大限度地恢复徽州目连戏的整体面貌。整合一旦实现,研究便有了源头活水,前景也会日趋开阔。

(二)联合各种力量,开展目连戏申遗工作

在整合徽州全域力量的基础上,联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目连戏演出和研究团体,以中国目连戏的名义,打包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连戏作为中国早期民间戏曲的代表,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戏曲形态,对于了解中国传统下层社会有着极大的价值,完全符合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一旦申报成功,目连戏的生存状态就会得到根本改善。

(三)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设立徽州目连戏发展基金会

设立的基金会通过长期、科学和合理的运作,为目连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这是目连戏保护和研究工作的物质保障。目连戏保护是一个长期工作,政府的短期投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因为分配的不均,也容易在传承群体内部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成立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措施。

(四)以抢救和保护为主,适度进行市场开发

徽州目连戏所在的黄山市,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现已进入全域旅游开发的阶段。徽州目连戏以其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独特审美价值,能够为黄山市旅游开发工作起到加砖添瓦的作用。祁门马山目连戏班对此进行了若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我们认为目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目连戏应以抢救和保护工作为主体,市场开发不能影响这一主体工作,不占据特殊的位置。但在抢救和保护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市场开发,也为我们所赞同。适度改编旧有场次,新编一些符合当代人观念的目连戏新剧目,打造若干目连戏剧目精品是市场开发主要的发展方向。

以上保护与研究策略的落实,终将从根本上扭转徽州目连戏濒危的现状,使其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目连戏班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徽州人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寻迹哑目连
目连戏的现实性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