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19-01-03 13:25孟玲俊
中国金属通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露天矿点位人员

孟玲俊,王 蕴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矿业公司,安徽 马鞍山 243000)

1 信息化建设方式及其必要性

所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数据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构建,并通过信息化技术与自动化设备对其部分需要人工完成的安全监管进行替换。通过此种改造其核心目的一方面是减少和优化露天矿山中的留存人工,并在降低人为操作环节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总体可靠程度;二是利用自动化手段与信息化限制能够起到强制与监督的作用,从而保障相关的作业人员能够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提醒事项进行充分的重视。

从建设的必要性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其安全生产管理进行改造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首先,信息化改造是完善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趋势。从目前的操作情况来看,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依靠人力与基本的组织架构。在此种操作的过程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检查的过程、信息的流转以及工作的“留痕”层面,对于安全管理起到决定性的功能内容相对较少,客观上延后了安全管理的时效性与具体效能。而采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在降低了人力资源要求的前提下,更保障了信息之间交流与共享的时效性,同时信息通过系统上报与处理的过程形成了自动的“留痕”,对于管理岗位的从业人员而言“解放”了大量的精力,能够使其将更多的工作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与监督层面之上。其次,信息化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管控技术,形成更高的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方针最重要的一点是“预防为主”,露天矿山主要是在海拔以下的三维空间矿体中进行生产作业,工序多、工艺复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人员年轻,经验不足,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上来,有些变化通过肉眼又不能进行有效判断。大量基础数据的缺失,导致很多情况不能提前预知,将事前预防,被动的变成了事后控制。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系统,对边坡动态、设备运行等微观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记录,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提升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最后,信息化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管理人员及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传统安全管理人员需要深入一线,一线的工作环境相对恶劣,部分从事生产安全管理的人员很难适应。而恶劣的工作环境也势必降低管理的工作效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更多与生产“无关”的人员进入到一线场地,本身也是对一线安全的一种挑战,部分管理人员非但无法形成有效的安全贡献,更成为了工作一线的“风险源”。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包括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的双重工作环境,从而极大的发挥本岗位的功能效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 信息化在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内容与特征

通过上文的分析,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及其必要性进行了梳理。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应用。

2.1 统筹布局形成信息化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本身便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需要在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使之充分的发挥实效则需要统筹的布局与规划。首先要明确露天矿山开采安全事故的主要风险源。其次是要在风险源辨识与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指标体系规划。计算机系统并不会直接告诉你存在何种的风险,也不会如人工通过经验来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信息系统只能够依靠人为设定的参数来进行预警,或者充当具体工作人员的眼睛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控。这就需要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按照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对其进行指标的量化。如边坡位移、自动排水系统等相关数据,或者通过对敏感点位的监控与重要流程的监控来提供警报。最后,需要将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并在系统服务器内部形成有效的阙值建设,如此才能够为后续的相关警报与安全隐患的排查与解决提供必要依据。

2.2 规范系统使用提高系统管理效能

从实际的管理需求与建设需求出发,露天矿山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完成相关模块的建设,并不断的强化系统在实际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以系统为依据,以实践为优化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信息化模块构建方面: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安全ERP实现人员管理、隐患发展趋势的可控化。利用人员定位系统,每月对逐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下矿次数、下矿点位和下矿时间进行抽查,确认是否符合责任制量化检查标准;定期核查爆破作业、中央变电所等要害部位人员出入情况,督促、帮助职工养成遵章守制良好习惯;不定期、不定时实时查询每名职工的轨迹明细,核查是否按时上岗、到点离岗,班中是否脱岗、串岗;通过每月对ERP安全隐患数据中隐患按单位、查出级别、类型、数量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查找隐患发展趋势、日常检查工作漏洞,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思路,对各类事故进行及时控制。

在重点点位管控方面:矿山的运输路径、重点物资的搬运、重要设备的运行监管等都是安全事故的高发点位。针对这些点位要安装高覆盖比例的视频监控设施,以监控代替人员的现场检查。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做到监控数据的全面化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具体的一线操作人员提供更为“友善”的工作环境,使其在无干扰的环境下完成作业,并在视频监控系统的提醒下严格的遵循各类规章制度完成有效的操控。与此同时,可以探究视频监控与视频分析的有效联合技术,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手段防范于未然,将可能产生的问题挡在采场之外。

在远程操控建设方面:追求最大化的利用自动控制与远程控制设备来代替人工。尤其是在部分敏感点位、易失误点位、高安全风险点位上引入有效的控制单元来实现部分生产环节与工艺的“无人化”。如矿山电机车无人值守系统,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代替驾驶员对矿车进行操作;采场水泵远程控制系统,通过远程数据操作的方式控制采场水泵的启停与功率调整等。通过此种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员工脱离高粉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安全生产事故中的人员伤亡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远程操作系统的建立还能够通过系统自身的流程限制对人员操作形成有效的控制。如在无人矿车的操作系统中整合了限速模块对矿车的最大运行数据进行了限制,降低了风险可能发生的机会。如采场水泵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使泵池内水位达到一定程度自动启停等。通过此种限制方式基本规避了由于人为失误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3 信息化在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造,信息化体系在我处矿山中完成了基本建设,并切实发挥了有效的管控效能。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化在矿山安全管理中有效的降低了安全风险。在2018年的安全生产排查中,全矿累计发现安全隐患436处,有效规避或解决436处,解决比例达到100%。在与2015年(信息化系统建设前)的同时其数据相比(2331件)下降了81.3%;一线工人的人为不安全行为也从2015年117次,下降到了32次,下降比例为72.6%;全年无重大财产损失及人生安全事故。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系统的运行有效的提高了安全管理体系的效能,客观上降低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改善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环境。

随着信息化平台的不断运作,下一步将根据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与发现的可能漏洞,在不断的技术革新基础上形成更为有效的建设,不断的堆高露天矿山开采的安全壁垒,在保障职工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上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4 总结

露天矿山生产关乎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而铁矿的安全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历史使命。从现阶段的操作角度来看,形成有效的管理是保障矿区安全的唯一路径,而其中进行信息化改造更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本文的实际研究中首先对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方式及必要性进行了考量;其次从统筹布局、信息化模块构建、重点点位管控、远程操控等四个方面探究其具体的应用策略;最后从实际的应用效果对此种管理模式升级改造的有效性及科学性进行评价。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必要参考。

猜你喜欢
露天矿点位人员
备战铁矿露天矿与挂帮矿同时开采稳定性研究
爆破振动作用下某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
露天矿山土石方量的测量及计算
基于结构光视觉的钻孔点位法矢检测技术研究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浅谈舞台灯光工程配电回路设计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淮南市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设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