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思考”
——画家王志坚的文化选择

2019-01-03 08:42王鲁湘清华大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豪雨众神抗洪

◆王鲁湘(清华大学)

王志坚是我比较熟悉的湘中画家,他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面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的绘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流露出丰富的湘楚文化元素。他画的牛,充满着生活情趣,给牛赋予一种精神,甚至使其成为乡土文化的一个象征。他的工笔画,选择了一些人物众多的画面来表达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我这里用了“思考”一词,这与湖南工笔画的主流传统“反映”是不太一样的。

湖南工笔画有一个主流传统,那就是比较写实地反映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当然,这“反映”中有画家的思考,但这思考是隐蔽起来的,是同客观相统一的。但是,当代艺术却强调“思考”,这思考是强调主观的,有时是先入为主的,甚至是理论预设的;思考是从客观中出位的,所以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上必须强化主观性,以往在“反映”为主的主流绘画中那双看似客观审视的眼睛不见了,换成了以“思考”为主的当代绘画的主观视角,这给了“思考”绘画更大的自由表现空间,也确实在艺术的视觉效果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比如王志坚的一幅表现1998年军民共同抗击洪水的作品,老实说,我费了好大劲才看明白这个题材,而一旦我看明白,其独特的构思与艺术语言的震撼力便瞬间征服了我。毫无疑问,王志坚从中国民间版画,尤其是请神、敬神、年画的表现形式上吸取了灵感。这种取消三维景深而以上下左右四至的平面延展来表现一个宏大场景的空间思维,是中国民间绘画中常见的,特别是众神皆临的降神场面。王志坚用这种盛大祭祀活动表现众神降临的构图,来表达他对1998年抗洪的思考而不只是反映——那些抗洪的勇士们,不管是在洪水中筑成人堤的战士、在岸上送水送饭的百姓、扛沙袋冲向决口的军人、持铁锨严阵以待的民工、给人打伞遮雨的老者、忙着包扎伤员的护士,都是功德等量、果位等级的“神”。所以,除了护士一袭白衣,其他画面中出现的数以百计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穿红衣,甚至铁锨都是红色的,这种色调上单纯的统一造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我们知道,红色是生命的颜色,红在中国文化中是驱邪镇魔很神的颜色。王志坚认为,是这些红衣“众神”扛起了救苦救难的天责,生命在这滔天的洪水和瓢泼的豪雨中齐声共唱一支感天动地的“神”曲——我发现画中人物大多张开了嘴,他们在天地之间呐喊、歌唱,把生命和人性的伟大与神圣高扬到极致。画中穿插出现了一些戏剧脸谱,颇令人费解,但我认为那正是画家的“思考”所在,是画家对大灾大难中人性的刻意神化——在中国古代,只有神才有脸谱,在专为大疫举行的驱傩仪式上,众军士都要戴上脸谱,以增强人的力量。

我前面提到,湖南是一个有数千年巫鬼文化传统的地方,至今有些地区还有傩戏。显然,王志坚的画承接了这个古老的传统。这幅抗洪作品在音画效果的联通上做得也很成功。古人云“画是无声诗”,王志坚却想让他的画充满声音:翻腾的波涛和瓢泼豪雨组成了宏大的背景声,脸谱的穿插出现让人联想到京剧、秦腔、傩戏的锣鼓点子,而画中人物的张嘴呐喊则是众声合唱。所以,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宏伟作品,而对于声色的艺术安排,则显然是静心思考的结果,若仅仅“反映”生活是不够的。

卧看云卷舒 国画 王志坚

猜你喜欢
豪雨众神抗洪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众神归位
抗洪中的共青团
风来花香自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