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萧县前欧盘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2019-01-03 02:03胡红军
西部资源 2019年3期

胡红军

摘要:依据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萧县前欧盘地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基本查明了区内元素异常的分布,相关性,组合等,划分了三处以金及铜银铅锌为主的组合异常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萧县前欧盘;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组合异常带;找矿前景

萧县前欧盘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城东南方向15km,行政区划属于白土镇管辖。地处在丘陵与平原交界处,北部丘陵最高海拔232.8m(两瓣山),南部平原海拔37m左右。本区古生代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徐淮地层分区。本次开展的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T作面积为l9.lkm2,采用的是规则网测量法,网度100×40。采样介质土壤,分析了Au、Ag、Cu、pb、Zn、W、Mo、As、Sb、Bi、Hg、Sn共12个元素。

1.地质背景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其次为分布于西南部、中西部少量奥陶系地层和第四系。

区内断层比较发育,北北西向的逆断层横穿预查区,沿该断层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次级断层或节理。断层下盘为寒武系凤山组上段的白云质灰岩,断层上盘主要为张夏组的灰岩,部分地段为徐庄组,局部地段为馒头组。断层两盘地层均发生褶皱现象。褶皱枢纽呈北北东向,向北倾伏。

区内侵入岩出露范围很广,从北部到南部断断续续出露。其中北部岩浆岩侵入属于见缝插针形式,出露宽度不大,但是断断续续遍布张夏组,产状为岩脉。南部岩浆岩沿北北西向呈串珠状分布,推测岩浆岩应该沿北北西向断层侵入,产状为岩脉、岩株状。岩浆岩岩性主要为闪长玢岩,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由斜长石与角闪石组成,特别是角闪石斑晶比较粗大。

区内围岩蚀变主要为大理岩化,局部地方可见黄铁矿化。

2.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1单元素异常特征及分布

对1:1万土壤测量采集的样品元素含量数据进行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列出区内未经剔除和逐步剔除离群数据的土壤样品地球化学参数(表2-1)。

变异系数(CV)反映化学元素在地质单元中分布的均匀(或变异)程度,量化标准:CV<0.5均匀型,0.5≤CV< 1.0弱变异型,1.O≤CV< 1.5变异型,CV≥1.5强变异型。从剔除X+3S数据后的地球化学参数统计来看,由变异程度特征可知,区内各元素变异系数均小于0.5,属均匀型分布。

Au、As、Sb元素异常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异常呈不规则长条形展布,主要分布于采样区北部,其它地方异常均呈零散状,具有一定规模的Au异常主要有一处:位于工区西北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张夏组鲕状灰岩,异常靠近岩浆岩,位于其东部。总体呈北东向分布。长约250m,宽约150m。单个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清晰,具中、内二个浓度带。该异常带内部有两个Au元素异常高值点,分别为16×10-9、12×10-9。

Ag.Pb、Zn元素异常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异常呈不规则长条形北东向展布,主要分布于采样区南部,其它地方异常均呈零散状,具有一定规模的异常主要有二处:一是位于T-区南部黄山一带,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凤山组、张夏组,主要由外带异常组成,总体呈北东向分布。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另一个位于工区东南部,主要由外带异常组成,但是异常区规模较大,元素套和较好。

Cu元素异常主要为外带异常,分布比较零散,但是比较有规律。主要分布于侵入岩出露地区,或者分布于物探推断下部有隐伏岩体的断裂带附近。整体异常呈北东向展布。其中Cu元素最高值点为151×10-9。

其他元素异常显的较为零乱,基本呈不规则长、园形分布,规模稍大的异常主要分布在工区南部一带。

2.2组合异常特征

1:1万土壤测量圈出多处组合异常,通过对各组合异常的元素异常特征和元素共生组合特征的研究,结合对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的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划分了三处重要的组合异常带。

2.2.1 AP1以Cu、Pb、Zn、Ag为主的组合异常带

该异常由Cu、Pb、Zn、Ag、Au、W、Mo、Bi、Hg、Sn等元素组成,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0.29km2。该异常是以Cu、Pb、Zn、Ag元素为主,各异常元素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由内到外异常元素分别为铅、银、锌、铜。该组合异常整体上呈北东向展布,异常元素具有组分较复杂、面积大、浓集中心明显、各元素套合好等特征。各元素特征见下表2-2。

2.2.2 AP2以Pb、Zn、Ag为主的组合异常带

该异常由Pb、Zn、Ag、Cu、Au、Mo、Bi、Sn等元素组成,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0.89km2。该异常是以Pb、Zn、Ag为主,伴有Cu、Au、Mo、Bi、Sn等元素的综合异常。异常具元素组分较复杂、面积大、浓集中心明显、各元素套合好等特征。各元素特征见下表2-3。

2.2.3 AP3以Au、As、Sb为主的组合异常带

该异常由Au、As、Sb等元素组成,金异常呈椭网状,面积约0.097km2,长轴方向为北东向。金异常下限为3.58×10-9,峰值为16.41×10-9,次高点金异常值为12.13×10-9。金异常浓度分级为二级,具有外带和中带,Au元素富集明显。As、Sb与Au异常元素之间套合较好。各元素特征见下表2-4。

3.找矿前景分析

AP1组合异常成矿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主要由纵跨矿区的一条逆断层所控制,断层上盘为张夏组灰岩,断层下盘为凤山组上段的白云岩及闪长玢岩组合而成,该处断层走向为北东向,与异常带展布方向一致。沿断层走向有串珠状侵入岩出露。异常带主要位于断层上盘,异常带南西部又受走向为北西向的岩浆岩控制。推断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具有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热液矿床。

AP2组合异常主要位于以馒头组地层为核部的背斜构造内。异常整体展布方向与背斜枢纽方向一致。

AP3组合异常成矿地质条件比较有利,地质上该处为背斜核部,背斜走向为北东向,与金异常展布方向一致。沿背斜核部有闪长玢岩侵入,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多为角闪石与斜长石。背斜两翼为对称分布的张夏组灰岩及固山组灰岩。闪长玢岩侵入背斜核部对金元素成矿有利,地表金元素异常又主要分布于围岩中,再结合该处具有Au、As、Sb的组合异常,推测该异常带为含矿异常,在岩浆岩的外接触带具有寻找低温金矿的潜力。

4.结论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金、银、铅、锌、铜等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划分了三处以金及金银铜铅为主的组合异常带,初步研究了其异常元素的共生组合,对主要的异常带结合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从地球化學的角度进行了推断解释,提出区内多金属元素异常可能由多金属矿化引起,为区内的地质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从异常组合、形态及强度看,AP3以Au、As、Sb、Hg为主的组合异常带,为典型的低温金及伴生元素组合,应以找金为主。AP1及AP2以Au、Ag、Cu、Pb、As、Sb为主的组合异常带,从异常形态和强度看应该是一个被分割开的完整异常,异常强度高,元素组合复杂,是找金及多金属矿的重要地段。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质局区调队.1:20万砀山幅、宿县幅、灵璧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97.

[2]罗先熔,文美兰,欧阳菲,唐甲光.勘查地球化学[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3]何起良.对化探异常评价的思考[J].吉林地质,1998(02):10-20.

[4]李鑫,张志强,赵忠.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高尔旗矿区银铅锌多金属矿矿床充水因素分析[J].西部资源,2017(1):20-22.

[5]王振强.内蒙古巴彦温都尔铅锌多金属勘查区地质物化探特征分析[J].西部资源,2016(6):160-162.

[6]刘腾.广东省溪山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U].西部资源,2017(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