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小探

2019-01-03 10:14马博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情感

马博景

摘要:中国绘画色彩史在两宋之前多以色彩取胜,两宋之后多以水墨取胜。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是错综复杂的,如唐代青绿山水、仕女图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王维的水墨山水;宋代水墨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青绿山水,如王希孟大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即便注重水墨的观念延续到元明清时期,青绿重彩也没有完全绝迹,如出现了任伯年、吴昌硕等色彩大师。

关键词:中西色彩差异;中国画色彩;情感;写意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037-02

一、引言

中国画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时代变迁中,永葆生机。传统中国画中的色彩语言,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现当代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中西色彩差异

虽然追溯到远古时期,中西绘画色彩没有特别大的差异,用色简单,甚至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早期的中西方绘画都有色彩单纯、变化少、颜色醒目等特点。但由于东西方后来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历史、环境不同,在审美上慢慢形成很大的差异。西方绘画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在印象派以前,是以光学原理来分析色彩及其变化规律。注意色彩的冷暖对比以及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讲究色彩上的明暗关系,以黑、白、灰的理念去处理造型,并重视整幅作品的色彩偏向性。1这种偏向写实的色彩有相对的科学性,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是相对哲学性的。因此,中西绘画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追求。当然,上色工具的区别,也决定了配色的方法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的不同。总的来说,西方画色彩的视觉冲击力相对较强,而中国绘画更有意境。

三、中国画色彩的发展

中国绘画色彩史在两宋之前多以色彩取胜,两宋之后多以水墨取胜。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错综复杂的,如唐代青绿山水、仕女图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王维的水墨画;宋代水墨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青绿山水,如王希孟大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即便注重水墨的观念延续到元明清时期,青绿重彩也没有完全绝迹,如出现了任伯年、吴昌硕等色彩大师。

重色轻墨的历史时期,首先追溯到远古时代,许多原始壁画、岩画基本上是用赭石、铁矿粉等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原始时代的彩陶,彩绘部分就是用红色、白色、黑色等颜色来绘制古拙质朴的造型。战国时期五色体系成熟。秦汉时期,人们对色彩运用更加熟练,并按主次尊卑的秩序对色彩进行分类,多以黑色、红色作为主色调,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用石青、黑、朱红等色彩描绘墓主人祈福升天的情景。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艺术创作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这时期的顾恺之、张僧繇、谢赫、曹仲达等画家主张简约、超然绝俗的艺术美。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绘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用色变得更为丰富。到了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绘画随之呈现出繁荣的态势,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等都是这个时期诞生的人物画杰作。色彩华美、端庄典雅、装饰意味浓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在这时期也得到了发展,多为青绿山水,画面金碧辉煌,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都被视为这时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花鸟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独立分科,呈现勾线精细、设色浓重的特点。2

重墨轻色的历史时期从两宋开始,两宋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高峰,宫廷画、青绿山水、花鸟画都有所发展,如院体人物画中周文矩的《宫中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微宗的《听琴图》等,用笔细腻,设色清新淡雅,人物形象超脱,被视为此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而这时期盛行的文人画,改变了中国画的发展趋势,文人画家们主张“水墨为上,淡逸致远”,用水墨表现画家的胸中臆气,人格理想,主题多选用山水、四君子或树石等,如《溪山行旅图》、《踏歌图》、《泼墨仙人图》。到了元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多数文人有出世、隐逸的思想情怀,常将君子之气赋予山水、花鸟、梅竹之上,追求单纯质朴的审美情趣。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冕的《墨梅图》等。明代的色彩多以水墨淡彩为主,徐渭将水墨推向很高的境界,也是写意的集大成者;清初“四王”继承了“南宗”的画风,将水墨语言发挥到淋漓尽致。朱耷的作品墨气淋漓,冷艳怪绝。晚清时期,任伯年借鉴了水彩的用色方法,使得画面对比鲜明,和谐。3

四、中国色彩的情感与写意性

色彩是感情的体现,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色彩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结果,因而由人的联想产生或得到的心里判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色彩的情感表现。由于对色彩的感受不同,进而也导致画者的色彩审美倾向不同,如五代西蜀的宫廷画家黄荃施色浓艳,富丽堂皇;而同一时代的“江南布衣”徐熙却是落墨为格的水墨淡彩。4谢赫的“六法”论中,对色彩也有要求——“随类赋彩”。纵观从古至今中国画的大师们及其传世经典作品来看,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以物象固有色来赋彩的。如果将“类”看成情感,那就指绘画色彩的运用可以根据画家的情感、想象、情绪进行用色。5如齐白石的红花墨叶,完全是以情入画,以趣入胜。这样就是画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以自己的心理感受,使客观对象的色彩和主观的审美趣味达到高度统一。这种绘画色彩理论使中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运用获得无比的灵活和自由。6

墨作为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语言,有它本身的色彩独立性。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以“运墨而五色具”概括出墨的运用。墨分五色指焦、浓、重、淡、清。实际上指的是墨的丰富变化。以墨当彩写形貌色。浓墨给人以浑厚华润之感,淡墨给人以清爽透亮之美,焦墨给人以老辣苍凉之情。不同墨色的相互融合才能使画面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才能更好的传达作者的感情。7

在古人看来,黑的色相最单纯、朴实无华,而与白相衬托更纯净。怎么理解呢?颜色的种类非常丰富,各种颜色相互对比,使人眼花缭乱,也就是《老子》里所提到的“五色令人目盲”。孔子回答子夏提问时说“绘画质素”。这种“质素”的色彩观念为的是追求纯净、质朴、无华无饰的理想,黑色在色阶上所体现出的淡处的透明和深处的玄奥刚好与古人的这种心灵净化的需求相一致。文人画家称绘画的过程为“墨戏”。越是简单的工具,越是简单的表现语言,越能激发他们的同感,单纯的墨自然成为了他们创作中的必然选择,在锤炼笔墨意趣的同时,力求达到精神的超脱。中国画属于写意性绘画。绘画色彩含有画家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内。10它的色彩与笔墨一样,都是达意的词汇,是“心中之色”。唐代张彦远提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石涛提出山水画是“山川与神遇而迹化”。画家从情感体悟出发,以物象的本色为基础从而进行提炼、夸张、装饰,使以情运色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不同的色彩反应了不同的审美心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首创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朱砂、石黄、赭石等矿物质为主的颜料铺陈,最后还用金线勾勒,更加强化了画面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生逢盛世、生居高层的审美心理。而唐代的诗人王维的水墨山水则以“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媾,自成造化之功”。肆恣的水墨山水和恬淡的筆墨交织成另有情趣的画面,隐约透漏出中国古典哲学的玄妙和某些出世情绪及超脱情怀。中国的色彩观由于重视人的主观情感而独具特色,换发出光辉的民族文化精神。11

所以,我们背负继承与发扬的重任,表现当代特征与想法的前提是学习并掌握好传统。

注释:

15马小勇.中西方绘画色彩之比较[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10-11.

23朱瑾.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历程[J].大舞台,2014(12):47-48.

411贠征.浅析中国画之墨色观及语言形态[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24+26.

6邓小英.中国画的“色与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85-86.

7杨桂琴.浅谈中国画的色彩运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02):137-140.

89邓维明.谈中国画的墨和墨法[J].三明学院学报,2005(01):79-81.

10张红嫚.中国画的色彩与情感[J].美术观察,2004(12):65-68.

猜你喜欢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冰冻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小语
情感移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