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祠堂建筑初探

2019-01-03 10:14陶红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文化价值装饰

陶红果

摘要:本文选取中山市祠堂为研究对象,对西区长洲黄氏大宗祠进行实地调研,在了解中山祠堂兴盛的历史条件基础上,从建筑空间与装饰设计两个角度解析黄氏大宗祠建筑的普遍特征,以期在文化价值的角度上初探中山祠堂建筑。

关键词:中山祠堂;建筑空间;装饰;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167-02

一、引言

明清后,在“大礼议”影响下,宗族势力变得强大,那时相对富有的广东香山(今中山)地区建祠风靡,逐渐成为祭祀祖宗的建筑和聚集的公众场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家族祠堂建筑,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市西区长洲村内的黄氏大宗祠的调研分析,使其作为中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洲村历史发展的纽带,让更多人了解中山祠堂建筑文化价值。

二、中山祠堂的兴盛

中山祠堂建筑的兴盛,与古代传统祟拜观念有关。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香山百姓逐渐具备建立祠堂的物质基础,随之祠堂普及化。据相关文献记载:明嘉靖“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名门大族纷纷建祠立庙,宗祠遍及八方,呈现出祠堂林立,牌楼矗立的宗族色彩局面。

倘若一个宗族不具有建设祠堂的能力,其中有才干的族人,也可能“奉私宅为祖祠”。以黄氏家族为例,祠堂象征一个宗族的存在和精神家园,族人每年都要在祠堂中拜祭祖先,且族中的重大事情均在祠堂进行。

中山当地人的宗族观念颇重,在道咸以后,大量出海谋生的香山人(今中山人),深怀故土、不忘对先祖的崇敬、捐资捐款,建祠之风更盛。一个宗族,不论穷困权贵,均把祠堂看成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将兴建祠堂作为传承与延续血脉的最重要事宜。由此,中山的宗祠修建数量较多,据统计,目前中山还有200多座祠堂不同程度的保留至今。中山祠堂的兴盛,见证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兴达和地方文化的璀璨,影响了长洲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祠堂建筑受宗族血缘影响呈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格,积淀着浓郁的历史文化。

三、中山祠堂的建筑空间

(一)祠堂的选址和坐向

中山祠堂建筑分布于各镇区,规模大小不一,样式千差万别。作为祖先崇拜的场地,为了家运、族运兴旺繁荣发达的期望,人们很重视祠堂的选址与建造,选址大都位于村落中心位置,以精心打造一个宗族的大庭院。又由于中山本地人很信风水说,受风水思想的影响下选择的建造地点,讲究山川地势,要藏风得水,让宗族的祖先作于宝地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与昌盛,弘扬家族伟绩。

长洲村内的黄氏大宗祠,是长洲黄族子孙纪念开村始祖文宪公(敬齐)及早期祖先之殿堂,宗祠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是较完整的明代古建筑艺术,也是中山市内保存得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间祠堂,具有研究历史文物价值。位于长洲大姓宗族村落中心位置,面积为1600平方米,祠前设置两尊高座石狮,坐南朝北,背阴向阳,加之花岗岩气势雄伟,显示出一种威严而庄重的气氛。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图1所示)。

(二)祠堂建筑的布局

凡自身聚居的村落都有其宗族的祠堂,体现当地宗法和族权象征。黄氏大宗祠在总体平面布局上,遵规守正;祠堂建筑采用三进三间布局,深三进,分为前中后三座;左面为东衬祠,右面为西衬祠。左右厢房在中、后座,中座左厢房曾为乡里的官吏聚会之所,右厢过去作为烟洲第三分校学校。祠堂前座大门高挂“黄氏大宗祠”是清代探花陈其森手迹。中座之间挂有“致中堂”横匾,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重写的。在三进中,后堂是安放神灵的地方,增添了一层神秘感,不作为公共空间的活动,他们均以连廊相连,并围合成天井式庭院。

在祠堂建造中,建筑者一般将中堂和寝堂合而为一;有些以自身情况建造厢房或者后斗,建成二进;个别将头门、中堂、寝堂三者合一,祠堂建成宽阔单间的一进。当地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对祠堂的形制格局和样式外观的认识与要求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一般三间两进敞楹式、三间三进敞楹式、三间两进凹肚式被普及采用,而其他带厢房、带后斗、二路、三路式样祠堂,则在此基本扩建而造。祠堂一般以三间三进为主,按照严谨地前门、中堂、后寝的样式建成。中小型祠堂则以三间两进为主,是最受老百姓的欢迎布局之一,具有普遍适用性。从以上分析特点,祠堂的样式虽然在发展中衍生出多种形制,但整体上不变,具有趋同化和正规化特点;整个布局展现出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形式,既有灵活变通,又有相对固定性。

四、中山祠堂建筑的装饰

装饰艺术作为祠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黄氏大宗祠采用传统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形式,前檐设置园盘形坐斗和如意斗拱,雕龙托脚;硬山式的屋顶,用蚝壳作外墙,采用木雕、灰塑、砖雕等建筑装饰手法,使得祠堂建筑比居民住宅建筑更具一番特色。

砖雕艺术是广东民间雕刻艺术组成部分之一。目前黄氏大宗祠内灰雕与灰塑、砖雕艺术品均保存完好。砖雕主要应用在宗祠的檐墙、墙头、花窗等部位,在原先单调的墙面上,美化建筑立面的装饰功能。砖雕素材多采用各类人物、花卉、风景、鸟兽等吉祥寓意图案;柱础、栏杆、月梁、梁头等使用浮雕、多层雕等石雕技法,形成岭南文化建筑的一大特点。

近代以来,香山人商贸文化根深蒂固,表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地域特色。在宗祠中少有庄重肃穆的气氛,更多地表现自在愉悦的生活意蕴,表现在亮丽的色彩运用和亲切生活的装饰素材上。祠堂装饰造型运用了大量生活里习见图案,以香蕉的图案代表学习外国的文化和接受外国思想的海外文化;还有一幅幅彩绘墙嵋壁画,显示出地域的教化功能,壁画就像是无形之中讲述着一个个精忠报国、教人向善的故事,传达着宗族教化意识。

在祠堂建筑上,功能布局和装饰寓意象征出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由于近现代外贸的重心移至广州,自此嶺南便有海洋文化之先,表现为明达灵活和经世致用的魅力。黄氏大宗祠以“蚝壳”在装饰中的大量应用为例,具有艺术观赏性和独特的海洋风格。在建筑装饰中石雕、砖雕、木雕,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细部的雕刻和合理的比例尺度,推动了中山祠堂建筑装饰的繁荣发展。

五、中山祠堂建筑的文化价值

中山祠堂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想象,黄氏大宗祠通过祠堂的各种活动,非物质遗产醉龙传承基地,民俗展览等方式传递着家族与宗族的精神纽带,一种宣扬人们尊祖敬宗,忠君行孝,服从尊长的家族教会,强化了家族内的凝集力和向心力,同时还体现了宗族延续对祠堂建筑的影响。

如今,随着都市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宗祠建筑不断遭受到自然和人为等要素的毁坏与拆除,正在城市中消逝,还有许多古老的仪式也在慢慢的淡化或遗忘。为此,除了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修建外,关键在于如何火化,反映出祠堂各自的时代特征,比如新材料、新样式、新装饰艺术等的运用;与时俱进的担任起新的社会价值,传递宗祠中可利用的文化价值,传承,延续其文化价值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信念。

黄氏大宗祠作为家族宗祠,引导黄氏的后人不忘祖训,其建筑艺术体现了岭南广府民系传统文化。中山祠堂建筑的文化底蕴,凝聚着悠长的历史文明,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民俗价值、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等,对黄氏大宗祠进行研究,也能看到中山宗祠的传承和发展借鉴作用,彰显黄氏宗族的品格。在文化价值的角度上,宗祠建筑的装饰艺术、创作题材还是制造工艺等细微之处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体现着宗族对长洲珍贵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影响,有待我们更深入去发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谢长法.祠堂:家族文化的中心[J].华夏文化,1994(04).

[2]中山市文化局.中山市文物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力.南粤祠堂建筑特色浅析—以广东省中山市二祠堂为例[J].室内设计,2010(04).

[4]莫理生.中山古宗祠[J].城建档案,2010(04).

[5]江泽丰.春雨烟云润长洲[N].中山日报,2006-05-28(A01).

[6]余子龙.中山祠堂梁架的调查与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07).

[7]余子龙.中山祠堂的格局与样式探析[J].山西建筑,2016(19).

[8]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9]王朝静.黄氏族亲长洲宗祠喜相认[N].中山日报,2007-10-17(A04).

[10]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11]李海波.广府地区民居三间两廊形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12]蔡丰明.窦昌荣.中国祠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13]梁敏言.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14]黄健敏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2010(04).

[15]馮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文化价值装饰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