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认证现场检查关注点

2019-01-04 03:19王东辉邬志祥
中国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茶园有机检查

王东辉,邬志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农业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杭州中农质量认证有限公司,310008

在开展有机认证的过程中,检查员接到认证机构的委托任务之后,会对即将实施的认证检查进行整体的策划,对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活动计划等作出周到的安排,使得全部检查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在有机茶认证中,认证检查组到现场检查之前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现场检查计划,与申请方(茶叶生产企业)确定检查日期,并在现场检查日期之前将检查计划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方,申请方需要做好各项准备,配合现场检查工作。一般地,检查组的检查计划按认证标准中的检查要素、生产过程、条款顺序编制。申请方也可以主动协商按照企业内部的部门为顺序编制计划或者作出调整,以便提高现场的工作效率。

检查组到现场后,申请方在检查计划确定的时间内,安排首次会议,需提前通知自己企业内部至少包括生产管理人员、内部检查员在内的人员参加首次会议,然后配合检查组开展各个环节的现场检查。认证检查过程中,部分条款可以在同一环节结合进行,有部分条款既需要在种植茶园核实实际状况,也需要在办公室核实文件和档案。

针对近几年在有机认证检查中经常发现的薄弱环节,本文对有机茶园认证现场检查时需要格外关注的几个方面作出解读,以帮助有机茶认证申请企业更方便快捷地完成认证过程。

一、产地范围

在核实种植茶园的产地范围时,申请方需向检查组出示证明文件,如产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法证明,检查组成员会现场核实茶园地块图的形状和大小比例,找出明确的边界。申请认证的茶园面积不能超出所有权、经营权的范围,出现偏差和疑问时,需要向检查组作出进一步解释。比较复杂的情况是申请方自己的茶场内存在小农户生产的情况,则与农户签订的协议是否存在并保存完善,小农户花名册是否能够展示,所提供的农户清单是否与实际相符,在认证申请者收到检查计划后,是否已经通知到所有小农户参加当天的现场检查过程等都是在产地范围的核实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产地环境

有机茶基地虽然要求有比较好的环境质量,但并没有提出过高的指标。基地远离城区等的要求也是相对的,认证的现场检查时会确认所选择的基地周围有无明显的污染源,以及污染源的类型、当地的主风向、水源情况等不会对基地造成影响。标准中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GB 5084 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 二级标准,并且要求申请者在提交申请资料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或者县级以上环境部门的证明依据[1]。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特点,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较高,满足茶树生长需要,茶园确实不需要额外灌溉的情况,需要出具自我声明。

需要指出的是,在GB/T 19630—2011 版《有机产品》实施之初,有机申请者常常遇到难以从政府获得当地环境信息,或环境部门回复其不具备提供环境信息的相关职能等情况,不得不专门邀请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取得检测报告。在环保部连续点名批评不公布环境信息的省市之后,目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三、缓冲带和栖息地

《有机产品》(GB/T 19630)国家标准中没有规定有机茶园一定要有多少宽度的缓冲带,而是要求“有可能受到常规地块的污染影响”时,必须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因此,只要茶园能够有效防止周围潜在的污染,无论是植物类的缓冲带还是专门设置物理屏障都可以接受。缓冲带可以是一片耕地、一条沟或路、一片丛林或树林,也可以是一片荒地或草地等。物理屏障可以是一堵墙、一个陡坎、一个大棚或一座建筑等。实际上,专门在有机茶园周围设置一定距离的空地做缓冲带的成本较大,因此多数申请者会种植一些作物作为缓冲带,这是允许的,但这些作物一定要按照有机方式种植和管理,而且品种不能与申请认证的作物相同,区分要明显,缓冲带收获的作物也只能作为常规产品销售,并且都需要有可供跟踪的完整记录。

大部分有机茶园建设在山坡地,应书面制定有效的茶园生态保护计划,采用植树、种护坡植物、秸秆覆盖、间作其他作物等方法避免土壤裸露,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应建立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保护带,保护茶园周边生物多样性。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发展有机茶园。在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上,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修建一定数量的蓄水池,改善茶园小气候,也能在茶园病虫害防治和遇到干旱季节时起到作用。在近几年全国和各地的专项监督检查结果中,对于缓冲带和栖息地的检查中也有因“茶园邻近小块菜地”而被判定为“不符合”认证条件的。因此,有机生产者在进行规模化有机生产时,需按照标准要求尽量做到规范化,以免因小失大。茶园周边提倡设置天敌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能力。现实中,这样的天敌栖息地往往是自然状态的,而不是基地有意识提供的,比如申请认证的茶园周围大部分是自然森林,但这些森林不在自己的承包范围之内。这种情况下,生产者要有意识地保护这些栖息地,而不是破坏或使它们退化。

四、转换期

申请者要保存申请有机认证茶园的历史管理档案及相关凭证,如投入品的采购、运输、施用记录,以便检查员能够查清最后一次使用有机农业违禁物品的时间,从而综合判断申请者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来申请减免有机茶的转换期。若申请者只能提供自己承包茶园后的茶园管理档案,一般不会获得减免转换期。另外,若为新开荒地、长期撂荒地,是否有相关主管部门出具的开垦许可证及相关证明文件;生产者所提供的能够证明农田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多年未使用禁用物质的证据;若为新种茶园,种植之前的地块整体面貌图片、以前种植作物的历史管理档案是否保存均是检查员现场检查关注的要点。因为在有机茶园认证的现场检查时,认证机构肆意缩短转换期的违规行为将会引起主管部门关注,进而可能会在抽检时被注销证书。

五、平行生产

申请有机茶认证的生产者首先要清楚同一生产单元的茶园是否存在平行生产,或是哪一个环节存在平行生产,是否制订并实施了平行生产的管理制度,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进行控制,以明确平行生产给有机茶带来污染的可能性。在有机认证监督抽查中出现问题,多半原因在于平行生产环节没有进行良好控制。比如,尚不能在平行生产的茶园里分开使用喷雾器,或在换地块喷药时未保证喷雾器清洗干净等。为防止造成污染,喷雾器应尽量先在有机茶园使用,后在常规茶园使用。同时,也要求在茶园管理记录(病虫害防治记录)和设备清洗记录中能够体现。

附近存在常规农田的茶园,应采取措施防止常规农田的水渗透或漫入有机地块。应该避免因施用外部来源的肥料造成禁用物质对有机生产的污染。常规农业系统中的设备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采取清洁措施,避免常规产品混杂和禁用物质污染[1]。在茶园种植过程中,农资运输、盛放、施用工具和鲜叶采收、运输、贮存工具混用,或者用具清洁不到位,也会使茶园的平行生产失去控制,造成对有机茶原料的污染。

六、转基因与种子种苗

有机茶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转基因技术,但茶树的转基因育苗技术目前未投入市场,幼龄茶园即开始申请有机认证的比例也非常小。生产者要确认在有机茶生产体系中避免引入或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并能够作出声明。若茶园存在平行生产,生产者需要更加注意常规茶园部分是否引入或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并重点关注叶面肥和生物农药的应用。对于少量自幼龄茶园就开始申请有机认证的农场,从市场购买到有机种子或种苗的难度较大,法规要求有机生产者需尽力争取使用有机种子和种苗,即使申请企业暂时做不到,也必须制订获得有机种子种苗的计划,以补充自己争取缩短转换期的证明资料的说服力,同时,应禁止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

七、土壤肥料

国外不少有机农场是种养结合的综合农场,自身就能提供不错的有机肥来源。但在我国,多数茶园经营比较单一,不少自身有机肥源少的茶园不得不采购外来肥料满足生产需要,尤其是不少有机茶园建园在交通不便的深山。目前国内较多的茶场都是凭经验施用肥料,谈不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难以在有机认证的现场检查时解释和声明施用的依据,对肥料供方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提供不出明显的证据。因此,有机茶园管理者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帮助,制订合理的土壤培肥计划。

常见的有机肥料中,没有经过充分腐熟的畜禽粪便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危害,尤其对幼龄茶园容易造成“烧苗”。另外,有机农业限制使用人粪尿,要求其不得与作物的食用部分接触。曾经有一段时期,部分地区推广茶园喷施沼液,单纯从叶面施肥、病虫害防治方面考虑,会有一些效果。但从卫生方面考虑,人粪尿来源的沼液等肥料喷施到茶叶叶片上不值得提倡。商品有机肥都是被列为限制使用的投入品,施用商品肥只能是在自身肥源不能满足需要时的辅助措施。有机茶园生产中应当积极开拓自己的有机肥源,如发展养殖业等促进茶场内部养分的循环利用[2]。对于外购的肥料,使用前应通过认证机构的评估许可,认证时会参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附录中所列的允许使用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列表。对于来源比较广泛的畜禽粪便以及作物秸秆类肥料,比较稳妥的做法还是采购有机肥原料,茶园管理者自行堆制进行无害化处理。

部分天然矿石经过化学处理后改变了性质,提高了溶解性,即发生了化学变化,这就成了化肥,从而变成有机农业不允许使用的物质。新版国家标准对矿物原料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可使用溶解性小的天然矿物肥料,但不得将此类肥料作为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替代物,这主要是针对钾矿石——智利硝石这种本身就是溶解度较高的复合肥。

八、病虫草害

有机茶园防治病虫草害的技术很多,提倡依靠农艺、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应优先采用农艺措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从而确保整个茶园基地的大环境适合于有机茶的生产。此外,应选用抗逆性强的茶树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中耕除草,适时深翻、修剪、覆地膜、间作、合理施肥和合理调节水分等都是控制病虫草害的有效措施。

茶叶在各种农作物中算是病害发生较少的,虫害以小绿叶蝉、蓑蛾、茶毛虫、尺蠖等为主,目前较广泛采用色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苦楝、苦参碱等植物来源的农药以及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防治。在采购这些防治农资设备和药物过程中,需要保存相关票据、凭证,且农资出入库台账记录中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也要相符合。近几年的现场检查中发现因茶园局部区域高温高湿且较为郁闭、缺少通风而致少量炭疽病、茶饼病的发生,但也基本不造成危害。

目前,杂草的控制成为有机茶园管理最头痛的一件事。秸秆覆盖可以起到抑制杂草、保温、保墒的效果,并可促使来年芽头早萌发,因此使用比较普遍。收割其他杂草覆盖在茶行中比较耗费劳动力,若使用常规作物秸秆覆盖,又有可能将其中的农药残留带入有机茶园。因此,在使用常规秸秆覆盖前,必须了解清楚秸秆的来源。最近,有部分有机茶园尝试使用防草膜(布)控草,这种方法目前也有争议。国家标准规定在使用保护性的建筑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时,不应使用聚氯类产品,宜选择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类产品,因此,在选择防草膜材料时要多加注意,并且使用后应从茶园中清除,不应焚烧。

九、运输与贮藏

运输有机茶鲜叶的竹篓、竹筐等容器,以及进行鲜叶摊晾的竹席、摊青槽上应有专门的标识,避免与常规茶的鲜叶原料混杂。存在平行生产的茶园基地,如果盛放有机茶鲜叶的竹筐、竹篓是与常规原料共用的,在盛放有机茶鲜叶前不彻底清洗或不进行明显标识,也有可能造成污染,所以在有机茶园加工、生产和运输等过程中所使用的容器都应进行必要的清洗。

十、管理体系文件

有机茶生产质量管理手册和生产操作规程是有机茶认证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体系文件应涉及企业全部有机生产活动,其对全体员工来说是企业内法规性文件,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但是现场检查中发现,涉农类的认证机构、生产企业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实施等过程的要求普遍较弱,部分生产企业、各地农业技术推广职能部门、农技推广人员对体系文件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分不清“管理手册”和“操作规程”“工艺文件”的区别[3]。最新版的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2015 标准并不要求生搬硬套标准中的条款,而仅要求具备其中的内容,甚至也不强制要求装订成册,这体现出一定的进步。目前,多数企业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证,或者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如果直接使用生产许可证管理手册或者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和操作规程作为管理体系文件,一般会明显缺少有机标志的管理和茶叶种植管理规程的内容,需要引起注意。

猜你喜欢
茶园有机检查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茶园飘香
孕期X线检查,真的不能碰吗
备孕多年不成功,要做些什么检查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周宁生态茶园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