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

2019-01-04 15:25
蔬菜 2019年2期
关键词:二倍体主粮位点

2019年1月14日,《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马铃薯自交衰退遗传机制解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是“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

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化战略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然而,现有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是同源四倍体,新品种选育周期长(一般10~15年),并主要通过薯块繁殖,繁殖系数低、用种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是培育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的两大障碍,制约了马铃薯育种和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重点解析了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机制,通过对151份二倍体马铃薯进行重测序,鉴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344 831个有害突变。这些有害突变在近着丝粒区域富集,很难通过遗传重组将其全部清除。进一步分析表明,任意2份二倍体材料之间相同的有害突变仅为11%,说明马铃薯中的有害突变具有品系特异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杂交组合使这些有害突变保持在杂合状态,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F1杂交种。

为了鉴定这些有害突变的遗传效应,团队构建了3个自交群体,并开发了1套不依赖于亲本的基因分型方法。基于该方法,在3个群体中鉴定了15个极端偏分离的区域,结合表型分析,鉴定了5个纯合致死位点以及4个影响长势的位点。团队继续对其中的1个致死突变ar1进行了图位克隆和功能验证,发现其具有控制胚发育的功能。同时,团队发现有害突变主要位于重组率比较高的区域,说明可以通过遗传重组将其有效清除。

研究为二倍体马铃薯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将有望破除马铃薯育种的结构性障碍,从根本上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进程,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二倍体主粮位点
Pd改性多活性位点催化剂NH3-SCR脱硝反应机理研究
CLOCK基因rs4580704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基于网络公开测序数据的K326烟草线粒体基因组RNA编辑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三主粮高质量发展科技研究之路知识产权获得
一种改进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提取方法
染色体加倍对黄毛草莓叶片形态的影响
二倍体太子参丛生芽诱导研究
马铃薯主粮化
马铃薯将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
二倍体与四倍体金银花减数分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