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

2019-01-04 21:12魏国强
种业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河南省

魏国强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 郑州 450002)

改革开放40 a来,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2017年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4 794.8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16%。这意味着超过半数河南人过上了城镇生活,传统农业大省实现了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嬗变。201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597.32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67%;用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4的小麦;油料、蔬菜、食用菌总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 986家,年营业收入2.36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总量居全国第二;肉类加工和速冻食品生产分别占全国的70%和60%,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数千万农民离开土地,告别乡村,但“农”依然是河南的基础,“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仍然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推进,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最有潜力的一个大产业。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预计全国市场交易规模将达万亿以上。

1.1 有旺盛的需求

改革开放40 a来,河南省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17年河南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 939万人,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省内转移1 762万人,省外输出1 177万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兼业化越来越普遍。农业农村部对2万多农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约50岁,60岁以上的比例超过24%。这种从业人员结构,要“种好地”“养好畜”,保证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和供给优质农产品,就迫切需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1.2 有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扶持引导,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技术力量、设施装备、服务主体等方面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留学生、跨国公司金领回乡当农民的事不再新鲜,全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3.4万人;截至2017年11月底,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97.97万人。小农生产正被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取代,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6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16.9万家,居全国第2位。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农机总动力发展超过1亿kW,居全国第2位;拥有拖拉机363万台,居全国第1位;河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播水平95%、机收水平83%,水稻机收水平83%,机械耕整地做到了应耕尽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 800多家,服务农户540万户,年作业面积766.67万hm2。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1.3 有政策的扶持

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政策扶持的重点已经逐步从原来的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向补服务转变。一方面是因为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技术装备和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是为了扶持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性服务,并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生产成本;第三是为了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如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投入达151.7亿元,拉动农民购机投入近400亿元。河南省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四优四化”发展思路,通过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1.4 有成功的探索

目前,很多市场主体已经看到这个商机,深耕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中化集团推出“中化MAP”模式,金正大集团推出“金丰公社”模式,这些大型农资农化企业,通过整合农资、农技、农机、营销、金融等资源,实现服务链条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由初期的26户发展到336户,土地托管面积1 133.33 hm2,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25个行政村4 000多农户。现已发展为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注册有商标、有品牌。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鹤集团,积极探索农业和粮食、加工及深加工转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凭借河南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鹤飞农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信息化种植,优质粮食生产区达到3 333.33 hm2,已建成2 km2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形成了农产品仓储流通区和农产品加工区两大功能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拥有70万t的仓储能力,农产品加工区年加工转化45万t玉米、30万t小麦的加工转化能力。唐河县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等专业服务组织,创新合作、运行、利益机制,探索发展多元化、多业态、多模式的社会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形态;培养农机合作社联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农事服务综合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作业服务联合体等,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20家,呈现出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跨区作业、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联合经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服务特色农业、机械化一条龙服务、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十大特色类型。这些探索,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2 加快发展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要求

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增添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新动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坚持市场化导向

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向社会化服务优化配置,促进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体为重点,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服务问题。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着力支持、引导服务组织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良好条件。

2.2 共享社会资源

与世界水平比较,目前我国单位面积拥有的农机动力、科技力量,乃至农业投入都是较高的,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除了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制约因素外,主要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低。因此,当前的重点应该是用共享的理念、创新的机制,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要素。统筹和整合全省1 031个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服务资源,搭建集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动植物疫病防控、土地流转、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不断提升综合服务的集约化水平。

2.3 促进服务主体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目前,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服务主体大致分为5类:第一,农业专业性或综合性服务公司。这些公司既有纯民营的,也有公有制企业全资、参股或控股兴办的。既有新创办的,也有过去农资农机经销企业转型发展而来的。第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类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为农民开展农机、植保、仓储、烘干等服务。第三,供销合作社。发挥深耕农村多年的优势,利用原来的经销网点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截至2018年9月底,河南省供销系统已托管土地50.67 万hm2;计划通过3 a的努力,托管土地超过133.33万hm2。第四,村级组织。由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耕种、植保等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托管和多环节托管服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睢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基层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贫困户融入到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在产业链上。第五,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类专业大户。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加强联合合作,促进功能互补、利益分享、融合发展。

2.4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扶持、信贷优惠、税费减免等措施,大力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发展。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实施培育工程,扶持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以“互联网+”紧密集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生产性服务。二是加强规范管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品种、不同服务环节,制定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积极推行专项服务“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产品有监管”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专项服务的标准化水平。三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汇集各类农业重要基础性信息系统,为农户和生产主体提供农产品生产状况、市场供求走势、资源环境变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服务组织资信等信息服务。

3 加快发展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任务

3.1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着眼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在为农户提供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饲料兽药供应、疾病防控等基本服务外,河南省还要在提升市场信息服务、优化农资供应服务、创新绿色农技服务、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拓展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支持农产品初加工服务上下足功夫,拓宽服务领域。

3.2 大力发展生产托管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从实践看,农业生产托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农户最具时代意义的方式,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普惠性。要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农业生产托管形式,把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

3.3 培育各类服务组织

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产业联合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不同服务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围绕农业生产的耕、种、防、收、烘干等环节,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业带动规模经营发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当前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之一,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难得的机遇,必须加大引导推动的力度,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服务高效、体系完整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