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前世今生

2019-01-04 01:04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子午线谱线公约

都说“计量乃文明之母”,这话一点不假!在人类发展史上,关于长度的计量由来已久。在古代,人类用肢体或简单物体作为基准进行计量,但是经验计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米”的诞生是长度计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么“米”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米”的故乡在法国

我们都知道,“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全世界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然而,“米”的故乡在法国。

1790年,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的定义。1791年,法国国会批准了这一定义。

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利用7年时间完成了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测量工作。1799年,法国科学院根据地球子午线的测量结果制作了1米的长度基准——米原器。

国际米原器

米原器是用烧结的铂制成的,被保存在巴黎档案局,因此又被称为“档案米”。关于“米”的名称,则是选取古希腊文中的“metron”(度量)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为“米”。

全球通用的“国际米原器”

法国人首创的米制单位,在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因此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为了保证米制单位在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著名的“米制公约”便诞生了。

1875年5月20日,应法国政府的邀请,17个国家政府的代表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确定了“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1977年5月20日,我国政府也成为“米制公约”的签字国。

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米”的定义,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作了30根横截面呈X形的米原器,然后从中选出一个作为国际米原器,并把其他的分发给米制公约成员国作为国家基准。铂铱合金的特点是膨胀系数极小,且X形这样的形状既最坚固又最省料。

基于光速的“米定义”

然而,国际米原器的准确度只有0.1微米,并且难以复现,容易损坏,随时间会有缓慢的变化。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自然米取代实物米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1927年的国际协议,决定用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这是科学家找到的第一个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后来又发现,氪(86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故于1960年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对“米”进行定义。

但是,由于原子光谱的波长太短,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复现的精度仍受限制。科学家发现,用激光代替氪(86Kr)谱线可进一步提高长度测量的精度。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

用光速来定义“米”,是长度计量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光速作为一个精确的常数,可以提高长度计量的精度。

猜你喜欢
子午线谱线公约
“羲和号”首次获得三种太阳谱线轮廓
依据不同波段光谱诊断闪电回击通道温度*
图书借阅公约
基于彩色CCD的棱镜摄谱实验数据处理
子午线收敛角变化规律及其在贯通定向中可靠性应用研究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子午线轮胎的非自然平衡轮廓设计及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