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战略和作战理论新变化

2019-01-04 09:36林治远
军事文摘 2019年1期
关键词:印太太空战略

林治远

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连续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评估报告》等战略文件,从这些文件及美国所作所为来看,美国更加注重保持军事竞争优势,更加注重“竞争、威慑、取胜”的统一,更加注重动员和利用盟友力量,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动态运用”,更加注重“多域作战”,其军事战略更具针对性、挑衅性和冒险性。

聚焦大国竞争,矛头直指中俄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宣告美国战略重点由“9·11”事件后的反恐,转向所谓“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美国国防战略》明确宣布“大国竞争而非恐怖主义如今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关注点”。美国认为中、俄都在发展先进的“反进入/区域拒止”系统、防空反导、网络、电子战以及反太空能力,运用“混合战争”或“灰色地带”战术来削弱美国及其盟国的优势和利益,对美国构成跨地区、多领域、多功能的挑战,因而美国把中、俄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

中、俄相比,现在美国把中国排在俄罗斯前面,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挑战者。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日益强大,美国霸权相对衰落,中美作为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突出。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核心是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美国战略界主流观点认为过去几十年通过接触将中国纳入西方体系这个政策失败了,现在要重新审视并“修正”对华大战略;认为未来几年是遏制中国的“最后机会窗口”,必须趁中国将强未强之际,充分利用军事和联盟两大战略优势,阻止至少是迟滞中国实力增长的步伐。从长远看,中美实力对比趋势不会改变,美国对中国发展的焦虑还会进一步加强,即使特朗普下台、换上其他人当总统,美国对华强硬态势也不会逆转。

整合国力要素,加强统一行动

特朗普2018年8月13日签署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制定“全政府对华战略”。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战略已经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一是贸易摩擦,阻止中国经济由大变强。其做法就是威胁加税再加税,要求中国明显减少美对华贸易逆差,不得资助《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等。二是军事施压,“在战争门槛以下”进行挑衅。主要是打台湾牌和南海牌,具体表现为加大抵近侦察力度、在特定时机和地点举行军事演习、增加所谓“航行自由行动”频率等。三是科技封锁,联合西方盟友阻止中国获得先进技术。据报道,2018年9月20日美国务院宣布,因中方违反“通过制裁打击美国对手法”,对中国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及该部负责人实施制裁。四是舆论抹黑,全面妖魔化中国。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讨华檄文”,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妄加指责,抛出“美国重建中国论”“中国干涉美国内政论”等。

美国对华全方位遏制围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敏感的问题上下其手。例如,美国更加突出“以台制华”策略,频打“台湾牌”。2018年7月和10月,分别有两艘美舰穿越台湾海峡。10月16日,美国海军海洋调查船托马斯·汤普森号停靠台湾。美国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向中国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刺激“台独”给中国制造麻烦。未来,美国将进一步强化美台实质性军事关系,可能会在支持台湾获得先进武器装备、提升美台军事交流层级、美台联合军演等方面寻求突破。

加紧扩军备战,扩大竞争优势

特朗普认为“让美军再次强大”是“让美国再次强大”的重要前提,要求军队保持强大而自由的行动能力。《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把建设“杀伤力更强、更灵敏的一体化联合部队”作为扩大美国军事竞争优势的首要支柱。

特朗普政府采取多项举措“重建”美军,力图恢复竞争性军事优势。一是提高防务预算,保障持续发展。2018财年美国军费预算总额达6390亿美元,2019年财年军费总额7160亿美元。二是适度扩大规模,确保足够强大。美陆军计划到2028年使现役兵力保持在约50万人。海军宣布了355艘舰艇的未来兵力规模目标。空军计划从现有的312个中队大幅扩编至386个中队,增幅高达24%,旨在强化全球打击、特种作战、空中优势和态势感知能力。三是追求尖端技术,发展关键能力。加快研发高超声速、定向能、太空、网络、先进的自主系统、人工智能、生物等前沿科技。例如,美海軍正在研发3种新型舰载武器,包括舰载激光武器系统、电磁轨道炮和舰炮发射的制导炮弹,其中任何一种研发部署成功,都可能成为美海军水面舰艇防御敌方导弹和无人机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四是提高战备水平,应对高端战争。以中、俄为参照系对部队进行重新设计、制定“全球行动计划”,近期对中国主要准备海空作战,对俄主要准备空地作战,从长远看准备对中、俄实施“多域作战”。

大力扩充核武,实现“定制威慑”

特朗普政府核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主张“大力加强和扩充核武器”。美国核战略调整的最大变化,是对不同对手和地区实施“定制威慑”。“对中国的战略寻求防止其误以为通过有限使用战略核能力可以确保优势,或使用任何核武器是可以接受的。美国将确保中国使用核武器将面临无法承受的代价,并准备好对中国的非核或核攻击做出决定性响应。”

美国核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在新形势下完善“三位一体”核力量结构。一是实现轰炸机群现代化,主要项目是发展下一代轰炸机B-21突袭者。二是发展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用以替换俄亥俄级核潜艇。这将是史上首型采用全电推进的核潜艇,除能携带16枚三叉戟-Ⅱ导弹,还可能搭载无人水下航行器和高超音速武器。三是发展下一代陆基弹道导弹,用以替换运行了几十年的民兵-Ⅲ系统。四是发展远程防区外巡航导弹,可突破及抵挡先进一化防空系统,使隐形的B-21轰炸机有能力同时攻击多个目标。

美国媒体关于特朗普意图创建太空军的漫画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要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增强美国核力量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将降低“核门槛”,增加核武器在战场上使用的可能性,对未来战争产生重要影响。

抢占新型领域,拉大对手差距

视太空为作战域,推动太空作战能力发展,目标是打赢延伸到太空的战争。2018年4月10日,美国参联会发布新版《太空作战》条令,强调太空作战能力对联合作战的支撑作用,推动太空力量与联合作战深度融合;谋求建立“防御、弹性”太空体系,确保太空系统生存能力;新增多个太空作战指挥机构,太空作战指挥体系更趋完善。2018年6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国防部着手组建“太空军”,使“太空军”成为美国武装力量第六个分支,确保美国在太空的绝对优势。

视网络空间为第五大作战域,推进网络与其他作战力量的融合,加紧网络空间作战准备。美国连续出台《国家网络空间战略》《国防部网络空间战略》《网络空间作战条令》等文件,将大国间网络竞争作为美国面临的长期战略风险,将中国的网络威胁排在首位。美国网络司令部2018年5月升级为第十个联合作战司令部,各军种已经建成了结构完整、具备实战能力的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体系,133支网络任务部队已经具备全面网络空间作战能力,美军已经在作战行动中积极运用网络空间能力保护自己的网络,并对敌方网络采取行动。美军网络行动强调遂行“行发制人”打击,进攻性特征日益明显。

扩大同盟关系,美盟联合行动

随着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美国需要更多依靠盟友的力量,让盟友承担更多安全责任,利用精心打造的同盟体系来维系其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宣称:“要扩大并增强盟友及伙伴在海洋空间的能力,尤其是要扶持它们的海军和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要加强各国间装备或平台的互通性及互操作性,扩大对盟友及伙伴的军事援助和先进军事装备的输出,以增加彼此间的互信,并最大可能提升整个安全网络的能力。”

美国主要采取安全对话、联合训练与演习、轮换部署、军事援助与指导等方式,加强军事同盟和伙伴关系,尤其是聚焦互通性,让盟国军队无缝融入一体化联合部队。一是稳固美日同盟“基本盘”。推进战略协调,强化美日军事一体化。二是推进双边同盟多边化。通过“美日韩”“美日澳”“美日澳印”等形式,把更多的盟友“串联”起来,编织“印太”安全网络。三是“不忘老朋友”。对菲律宾“不抛弃,不放弃”,直接参与菲国内反恐,恢复实战科目联演联训,积极谋求修复与菲军事关系。四是“发展新伙伴”。加强同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比如美国推进了对越军售,2018年3月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在越南战争结束后再度驶入越南岘港。

推进“印太”战略,谋求两洋联动

“印太”战略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和发展。所谓“印太”,指从美国西海岸到印度西海岸的区域,相当于“从好莱坞到宝莱坞”。美国推进“印太”战略意在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影响力,塑造新的地区力量格局和秩序,实质是把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联系起来,团结更多的盟友或伙伴,以对冲或遏制中国的影响。

美国“印太”战略构想正在走向实心化。一是将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美国印太司令部。这表明特朗普政府大幅提升了印度洋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印太”战略开始落实。二是部署高端战争能力。包括第五代战斗机、能够突破“反进入/区域拒止”环境的弹药、水下战优势能力等。三是加强美、日、澳、印四国实质性安全合作。重点拉拢印度“入盟”,加大向印兜售高技术武器装备,扩大双边联演联训规模级别。2018年9月6日,美印举行“2+2”对话,签署了《通信兼容性和安全协议》,两国同意2019年在印度东海岸举行首次三军联合演习。四是把南海作为制衡中国的主要抓手。2018年以来,美国派出了5艘军舰执行了4次“航行自由行动”,B-52轰炸机26架次飞越南海,1次P-8A巡逻机携CNN记者飞近南沙岛礁附近空域进行近距离拍摄并在节目中播出。2018年9月30日,美国迪凯特号驱逐舰进入南沙群岛南薰礁和赤瓜礁12海里内实施“航行自由行动”,中国海军兰州号驱逐舰逼近驱离,两舰最近时仅相距41米。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不断煽动和拉拢日、澳、英、法等国在南海进行“航行自由行动”。

强化前沿存在,塑造有利態势

近几年,美军已在根据“重心后移、分散部署、增强弹性”的思路调整完善三线岛链布局。目前更加强调“主动前倾”“收放自如”,尤其是把第一岛链视为中美两军必争之地和未来的主战场。

一是加强军事威慑。主要有“惩戒威慑”和“拒止威慑”两种方式。惩戒威慑是发出威胁信息——如果“侵略者”采取有损美国利益的行动,则进行报复性打击,让“侵略者”感到“痛”,目的重在增加对手采取敌对行动的预期成本和现实代价,迫使其因得不偿失,而放弃或中止敌对行动。“拒止威慑”是“劝阻”潜在对手采取危害美国利益的行动,其途径是清楚表明对手的行动不可能取得成功,目的重在动摇对手取胜信心,迫使其因难以得手而放弃敌对行动。

二是确保作战进入。多年来,美军在考虑应对“反进入/区域拒止”行动方案时,重点放在海空力量如何突破对手远程打击力量和前伸部署力量的阻遏,确保远征部队到达并投入战斗上。未来,美军将进一步调整力量态势,构建一个由靠前部署力量、远征力量和盟友力量构成的动态混合的力量体系,注重从区域内部威胁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

美国海军军舰在中国南海航行

三是寻求快速反应。美军强调,一旦冲突或战争爆发,立即将部署在冲突区域的前沿力量(包括地面部队)投入作战,挑战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体系,通过攻击或威胁对手的关键弱点,将拒止空间转变为对抗空间。

动态运用兵力,行动不可预测

《美國国防战略》提出“战略上可预测,但行动上不可预测”。据此,美军将采取两个用兵新概念。一是“动态兵力运用”模式,寻求增加“主动性强、可以衡量的军事选择方案”,快速部署部队,提高战备水平,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包括大规模战争以及在亚洲和欧洲的地区行动。二是“全球行动”模式,阐述在冲突发生前的全球竞争和执行战时任务过程中,如何组织和运用军事力量,包括4个层次,即“接触、钝化、激增和本土”。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称,这两个概念都将用来指导美军应对“中国威胁”,“由于印太战区距离太大,不能单靠美国本土的增援兵力来慑止中国的侵略或防止造成既成事实,印太司令部必须保持强健的钝化能力,以有效慑止中国在印太的侵略”。

创新战争方式,实施“多域作战”

如何实施高端战争?如何在所谓“反进入/区域拒止”环境中对付“势均力敌的对手”呢?为此,美陆军推出了“多域作战”概念,并得到其他军种积极响应。两年来,这一概念从提出设想到纳入条令、从部队试验到能力发展,推进速度非常快,正在牵引美陆军全面转型。

一是完善新理念。2018年5月22日,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新任司令汤森德宣布,将“多域战”改称为“多域作战”,因为“战斗”更多地指战术层面,“作战”比“战斗”涉及面广,包括战前、战中、战后的所有相关作战行动,能更好地加强各军种、机构和国家间的合作以赢得未来战争。新的1.5版概念文件于2018年11月发布。该概念的2.0版也将于2019年秋季发布。这标志着多域作战概念的探索趋于成熟。

二是研发新装备。2018年8月24日,美陆军正式成立了一个负责监管陆军现代化工作的新司令部——陆军未来司令部,这是与陆军部队司令部、训练与条令司令部、装备司令部平级的美陆军第四大司令部。该司令部实施六大重点项目,包括远程精确火力、未来垂直起降飞行器、下一代战车、防空反导、网络和士兵杀伤力。为此,成立8个跨职能小组,具体统筹负责相关技术的研发和装备的试验、采购与部署。

三是演练新战术。为检验多域作战概念,为美陆军专门成立了“多域特遣部队”。目前,这支特遣部队有约1500名作战人员,具备在太空、网络、海上、空中和地面作战的能力。2018年7月,多域特遣部队参加了“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与日本陆上自卫队共同进行反舰演练,击沉了退役的美国拉辛号驱逐舰。

责任编辑:彭振忠

猜你喜欢
印太太空战略
拜登政府“印太战略”解析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上太空,安个“家”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美版“印太战略”越来越现形了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太空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