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玉米品种互邦101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2019-01-05 19:03谭友斌苏道志
中国种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交系父本母本

谭友斌 苏道志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站,南充 63750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3位[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玉米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研发高产玉米新品种,提高栽培水平,增加玉米单产对解决各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仅次于东华北和黄淮海地区,是第三大玉米产区,常年种植面积450多万hm2[2]。四川位于我国西南,是全国最重要的生猪生产大省,玉米饲料需求量大;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130万hm2以上,且杂交种面积占到90%左右[3]。由于种质资源匮乏,尤其地方种质资源在利用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加之地域间生态差异大、土壤贫瘠、阴湿寡照、耕作栽培粗放等原因,生产上多数玉米品种产量低而不稳定,籽粒商品性差,选育出适合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难度较大[4]。

互邦101(正8试02)是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用自育自交系互J-1332作母本,与外引自交系成自205-1-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品种。在四川成都、达川、泸州、南充、资阳等地市大面积示范种植的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品质优、耐瘠耐旱、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同时在重庆、云南、贵州及湖南部分地区种植产量表现优异,并有较强的抗逆能力。适宜于四川省平坝、丘陵和山区等及西南地区的相似玉米生态区域种植。该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将为四川及西南地区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杂交种选育 2008年用互J-1332与成自205-1-1杂交组配,2009-2010年进行品比和多点试验。2011年参加四川省玉米预备试验,2012-2013年进入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2014年参加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玉2015003),2019年通过湖南省引种试验并推荐引种备案登记(引种备案公告号:(湘)引种【2019】第1号)。

1.2 亲本来源 母本 互J-1332系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于2002-2007年利用(S7963×川单9号)×(晋单34×5005)的杂交后代为基础材料,经选优株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该自交系幼苗叶片绿色,第一叶鞘紫色,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到匙。成株叶片绿色,叶鞘绿色。株高约240cm;穗上叶与茎秆夹角小,叶片上部下披,茎秆无“之”字型。雄穗分枝数0~3个,多数无分枝,颖壳绿色有紫条,基部绿色,花药黄色;花丝浅紫色,花丝粗,生活力强。穗长约18cm,穗行数16行,籽粒黄色、半硬粒型,穗轴白色,品质好。在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0d左右。田间表现抗病性强,抗倒性强。该自交系适应性广,生育期较稳定,适宜繁制种的范围广,可在四川肥力中上等地区繁殖和制种,也可在北方繁制种。该系自身产量高,繁制种产量一般在3000~3750kg/hm2之间。

父本 成自205-1-1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1年以来自美国种质Y7865的F2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自交系齐205杂交,1992年春季开始自交分离,再连续自交8代选育而成。该自交系在成都春播,全生育期123d左右。株高235cm,穗位高90cm。幼苗叶色深绿,长势强,成株叶片较长,单株总叶数19片。雄穗较长,分枝数4~6个,花药紫色;雌穗花丝浅紫色,果穗长柱形,穗长18.5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4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中间型,品质中等。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穗粒腐病;茎秆坚硬,抗倒力强。适合在四川及北方制种。

2 特征特性

2.1 植株性状 株高302cm,该品种第一叶鞘深紫色,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叶片与茎秆角度小,茎“之”字强度弱,叶鞘绿色,雄穗一级侧枝数目少,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中,雄穗侧枝姿态直线型,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中,雄穗颖片基部绿色,颖片除基部外绿色,花药(新鲜花药)、花丝浅紫色。

2.2 穗部性状 穗位高112cm,穗长19.4cm,穗粗4.8cm,穗行数 15.6 行,行粒数 37.9 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红色;百粒重 31.9g,出籽率 87.3%,单穗粒重157.7g。果穗圆筒型,籽粒半马齿型,籽粒顶端黄色、背面黄色,穗轴颖片粉红色,籽粒排列直。

2.3 生育期 全生育期118d,散粉期早至中,抽丝期早至中。

2.4 品质 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63g/L,籽粒粗蛋白含量10.6%,粗脂肪含量4.0%,粗淀粉含量72.3%,赖氨酸含量0.29%。

2.5 抗逆性 2013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害人工接种鉴定:感大斑病(3~9级)、丝黑穗病、纹枯病,中抗小斑病,高感茎腐病(3~9级)、穗腐病(7~9 级)。倒伏率为 2.6%。

2.6 主要优缺点 主要优点: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半马齿型,容重高,籽粒粗蛋白含量高,达国家普通玉米饲料用玉米一级标准;大穗,出籽率高。主要缺点:叶片较大,注意合理种植密度;生产上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以夺高产。

3 产量表现

2009年参加四川宣汉品比试验,每hm2平均产量 9675.0kg,比对照川单 15 增产 17.9%。2010年在成都、南充、资阳多点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812.5kg,比对照长玉 13 增产 12.5% ;在四川宣汉、泸州多点试验,平均产量9576.0kg,比对照川单15增产 13.8%。

2011年参加四川省玉米预备试验,每hm2平均产量 8641.5kg,比对照成单 30增产 10.1% ;2012年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省多点试验,平均产量9507.0kg,比对照(成单 30、渝单 8号、海禾 2号、黔单16号)平均增产10.3%。2012年参加省区试,在平丘6组,9点次全部增产,居该组第1位,每 hm2平均产量 7549.5kg,较对照成单 30 增产9.1%;2013年续试,在平丘4组,每hm2平均产量8143.2kg,较对照成单 30 增产 6.7%,增产极显著。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664.0kg,比对照成单30增产6.6%。

2016年在四川省荣县过水镇示范种植,每hm2平均产量 8363.2kg,较对照成单 30 增产 8.9%,表现抗性好、综合性状优良;2017年在湖南省湘西龙山县茨岩镇凉水村示范种植,平均产量9208.5kg,比对照临奥1号增产12.1%,表现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强;2018年在四川达川、泸州、南充等地示范推广种植,多点田间测产平均产量7364.5kg,比对照成单30增产5.6%以上,农户普遍反映好。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播种 该品种宜春播,要求地温稳定在10℃以上再播种,一般以3月底至4月上旬播种为宜,低山区适当偏早,高寒山区适当推迟;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以肥团育苗移栽为佳,确保苗齐、苗壮。直播应注意提高播种质量,保证一次全苗。

4.2 种植密度 一般密度以4.2万~4.8万株/hm2为宜,具体根据肥水条件和光温条件不同进行适当调整,土壤肥沃、光照条件好的区域密度可适当增加;肥力较差的坡地、瘠薄地,光照条件一般的区域等密度可适当降低。

4.3 合理施肥 生产上无论育苗移栽或直播均要求重施底肥(30%),早施苗肥(20%),稳施拔节肥(10%),早施、重施攻穗肥(40%)。一般总施肥量每 hm2施纯 N300kg、P2O5180kg、K2O180kg,其中磷、钾肥作底肥或苗肥施用。

4.4 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查苗补缺,确保苗齐、苗壮。及时中耕、松土、除草,特别要加强对地下害虫及玉米拔节后至大喇叭口期玉米螟的防治[5]。适期选择晴天及时收获。生产上其他田间管理参照当地玉米生产技术,并注意按照当地农技服务部门的技术指导操作。

5 制种技术

5.1 父母本的繁殖 为保持品种种性,亲本繁殖宜采取一年繁殖、多年使用的方法,并严格按照有关亲本的繁殖操作规程进行,严格去杂、去劣,防止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选择肥力中上等、有灌溉条件、隔离绝对安全(空间隔离500m以上,时间隔离花期相差45d以上)的区域进行繁殖[6]。一般中水肥地密度6万~ 6.75万株/hm2。适当增施N、P、K肥。抽雄前及时严格去杂。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等危害,适时收获、风干。

5.2 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5.2.1 隔离区选择 选择土质肥沃,隔离(空间隔离500m以上,时间隔离花期相差40d以上)安全,排灌、交通方便的区域进行制种。

5.2.2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以春播为主,南方安排在3月中下旬为好,北方适宜在4月中上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父本分2期播种,第1期父本占60%与母本同期播种,第2期父本占40%在母本1.5叶时播种。父母本行比以1∶5~6为宜,采用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为 5.4 万 ~6.0 万株 /hm2。

5.2.3 田间管理与施肥 按平均产量6000~7500kg/hm2的需肥量进行施肥。一般每hm2施纯N 300kg、P2O5150kg、K2O180kg,按底肥 40%、拔节肥30%、攻穗肥30%施用。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治虫害,确保苗全、苗齐和苗壮,抓好大面积生长平衡。

5.2.4 及时去杂、去雄和去弱 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前一定要严格去除父母本中的杂株和可疑株。当母本的雄花刚露出顶叶且尚未散粉时,及时将只带1片顶叶的母本雄花拔除,去雄要彻底、干净,不留断枝。去除的雄花及时运离制种地进行处理。注意应尽量只带1片顶叶去雄,如带的叶片多了,将延迟母本的抽丝期,可能造成花期偏离。在授粉中后期,去除母本行中的弱株。母本行中的弱株生育期偏迟,植株较矮,常发生散粉自交,影响种子纯度。父本散完粉后应及时割除父本,确保制种质量。

5.2.5 适时收获 及时收获、晒干,在脱粒前一定要严格剔除杂穗和烂穗。

猜你喜欢
自交系父本母本
利用SNP 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
6个新选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玉米自交系京92改良后代单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研究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杂交粳稻常优2号母本机插制种技术
玉米自交系保纯和提纯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本的管理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