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杂麦系列品种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要点

2019-01-05 19:03邓元宝吴泽江何员江周玉刚侯锡学李生荣
中国种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种量种田父本

邓元宝 吴泽江 何员江 张 敏 陶 军 吴 凡 周玉刚侯锡学 李生荣 任 勇

(1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绵阳 621023;2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绵阳 621023;3农业部小麦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绵阳 621023)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2003年审定了我国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绵阳32号(国审麦2003002)以来,至今审定了包括绵杂麦168(国审麦 2007003)、绵杂麦 512(川审麦 2014012)、绵杂麦638(川审麦2016011)等多个适宜西南麦区(四川麦区)种植的杂交小麦品种。以最近审定的绵杂麦638为例,该品种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MTS-1为母本、09638为父本组配的小麦品种,于201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77d;株高91cm,长芒、白壳、红粒;平均亩穗数 20.8万穗,穗粒数 50.0粒,千粒重46.2g;2015-2016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61.60kg/667m2,较对照品种绵麦 37 增产 6.14% ;中抗-高抗条锈病,中感-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四川地区)。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等杂交小麦品种。这些杂交小麦品种自审定推广以来,以其产量高、用种量少、抗逆性强、适宜性广等优势迅速获得了广大种植户的喜爱,为四川乃至西南麦区杂交小麦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1 绵杂麦系列品种高产制种技术

该技术适合于绵杂麦系列品种(MTS-1为母本)在川西平原、川西北丘陵区制种参考使用。利用本制种技术,一般田块每667m2产量可达200kg以上,2017-2018年度四川国豪种业在三台县制种平均产量 213.6kg。

1.1 制种田的选择 由于杂交小麦制种需肥量较大,制种田需选择在肥力较高、地势平坦、四周无遮蔽的地块。为保证制种纯度,制种田周边需设置300m隔离带,隔离带内无其他小麦品种种植。若制种田区域周围有天然隔离(树林、湖泊等)则不需要设置隔离带。由于制种的特殊性,制种田需尽量成片,制种片内不能种植其他小麦品种,若农户不愿制种可选择种植父本。

1.2 亲本种植比例及种植厢走向 根据田间试验及农户制种经验总结表明:父本和母本种植的最佳比例为1∶6或1∶5,行距为25cm,最好采取双父本行种植,以便进行人工辅助授粉[1-2]。在设置种植厢走向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春季主要风向,采取种植厢垂直于风向的方式种植,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风对杂交小麦授粉,提高结实率。

1.3 播种期 为了保证杂交小麦母本育性不恢复,母本(MTS-1)需适时早播,一般较大田播种时间提前5~7d,在川西北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25日,川东南为10月22-26日,父本一般与母本同期播种 [1,3]。

1.4 播种方式和用种量 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和当年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播种方式,有条件的地区母本尽量采取机械播种,保证田间播种量一致,父本一般采取点播或开沟条播,播种时注意分清父本行与母本行,减少人为造成的混杂,降低去杂难度与用工量。为保证不育系无晚生可育分蘖,需严格控制制种田母本密度,经过实践表明:母本基本苗在14万~16万/667m2,适时根据母本发芽率推算用种量,一般发芽率85%左右的种子每667m2用种量在7~8kg;父本基本苗在 3万 ~4万 /667m2,按照85%发芽率计算,父本用种量2~2.5kg[2-3],可以保证母本育性不恢复及制种产量。

1.5 合理施肥 施肥量需根据制种田肥力确定,一般用小麦制种专用肥1包,或施用尿素15~16kg、过磷酸钙50kg、氯化钾10kg,采用底肥“一道清”施肥法,特别需要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母本出现晚生可育分蘖。对于田间长势较弱的田块,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苗期2叶1心时每667m2施用尿素3~4kg追施分蘖肥。

1.6 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在拔节期、抽穗期进行逐行去杂,及时去除制种田中杂株及异型株。由于目前小麦收获机械化程度较高,收获时落下的小麦易造成在第2年制种过程中出现直生苗,因此,在小麦去杂过程中也需特别注意。整个生育期间要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

1.7 人工辅助授粉 为保证母本结实,可在9:00-11:00和 15:00-17:00进行2~3次人工或喷雾器赶粉[1],促进异交结实。上午赶粉前首先给父母本穗子一定刺激,使父本集中开花散粉,母本颖壳张开。

1.8 适时收获 在母本进入蜡熟期时及时收获,避免遇雨造成穗发芽。一般先人工逐行收割父本,父本收割结束后再次检查父本行是否有遗漏,或父本倒入母本行内,严防混杂。母本一般采取机械收获,收获前需清理收割机储存舱,不能有非母本种子或其他杂质存在,严防机械混杂。收获后及时晾晒、装袋。

2 绵杂麦系列品种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适合于绵杂麦系列品种(MTS-1为母本)在川西平原、川西北丘陵区种植参考使用。利用该技术,一般田块每667m2产量可达400kg以上,高产田块可达500kg以上。2017-2018年度绵杂麦系列品种每667m2平均产量469.8kg,高产示范田块平均产量可达 597.4kg。

2.1 田块选择 选择肥力中等或偏上、四周无遮挡田块种植,丘陵地区选择二台土及以下田块。绵杂麦系列品种由于抗逆性较强,在中产田更能体现出杂种优势,因此中产田种植更能增加种植户效益。

2.2 播期与播量 绵杂麦系列杂交小麦品种适应性广,播种时间按照当地适宜播期播种,一般在10月25日前后,川西北区域最晚可延迟至11月6日。该系列品种分蘖力强,可适当降低田间基本苗,一般播种量为 6.5~8.5kg/667m2,保证田间基本苗 10万~14万 /667m2即可[4-5]。

2.3 播种方式与种子处理 播种方式不限,可根据当地常规小麦种植主推技术灵活选择,但需保证田间出苗正常。近年来由于小麦播种季雨水偏多,对排水性不好的田块需挖沟排湿,保证田间墒情良好。在条锈病重发区种植时,需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一般选用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

2.4 肥水管理 一般田块施用小麦专用肥1包或每667m2施纯氮 12~15kg,N、P、K 按照 1∶0.7∶0.6 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一次性作为底肥施用,氮肥按照底肥∶追肥=8∶2的比例施用。有条件的地块可在冬季浇1次“跑马水”。

2.5 病虫草害防治 密切关注当地植保或农技部门发布的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在抽穗至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工作,以早发现、早防治为主,并根据种植田内杂草类型及早防治杂草。

2.6 适时收获 绵杂麦系列品种较常规小麦生育期早5~7d,在品种表现为全株转为黄色、籽粒变硬后及时抢晴天收获,避免后期由于阴雨收获不及时造成穗发芽及倒伏,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猜你喜欢
种量种田父本
油菜机械离心式集排器排种量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手机在线浇水、施肥 5G种田就像在玩『开心农场』
箭舌豌豆不同品种及用种量对土壤培肥效果初探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中国农村真的“无人种田”?
鹦鹉鱼品系对不同亲本和繁殖技术的响应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本的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