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鸭传染浆膜炎

2019-01-06 00:21姜桂梅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亚急性浆膜鸭群

姜桂梅

(湖北省枣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41200)

鸭疫里默氏菌可引起1~8 周龄,尤其是2~3 周龄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等。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感染此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在雏鸭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主要通过分析该病的流性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以此探究如何防治该病,希望可以供养殖户参考,减少该病的发病,提高养鸭业的经济效益。

1 流性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1 周龄以下和8 周龄以上的鸭群也有发生,且整体呈增加趋势。该病最易感动物为鸭,在火鸡、鹌鹑、鸡等禽类也可感染,但多为隐性感染,较少发病。在雏鸭上该病感染率可达90%以上,随着鸭场环境的不同感染率也不同。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的和带菌的禽类;传染媒介主要有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及人为带菌的工具等;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裂口等;无季节性,四季均有发生,且具有“疫点”的特征,一个地方一个发病的鸭场往往会向周围鸭场扩散[1]。

2 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可根据病程长短分为3 个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或慢性型。不管鸭场发病表现为哪一类型,对养殖场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损失。

2.1 最急性型

病程短、发病急,发病雏鸭常常未出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场区兽医技术员常常会误判为中毒或意外死亡,浪费宝贵的治疗时间,这也是死亡率高的另一因素。

2.2 急性型

在发病初期时会和其他病症状类似,如采食减少、嗜睡、共济不调等。但该病会使雏鸭的眼和鼻孔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排粪呈绿色或黄绿色稀薄粪,且气味恶臭。不久便会抽搐而死,一般病程多为1~3d。

2.3 亚急性或慢性

该型多见于日龄较大的鸭,因为其已有较强的抵抗力,病程一般长达一周或一周以上。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型初期,嗜睡、昏迷、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严重影响鸭子的发育,表现发育不良、消瘦等情况。

3 病理变化

从该病名称可直观判断,全身浆膜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炎症是该病最明显的病理变化。解剖后表现为心包膜及肝脏表面凝固灰白色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亚急性或慢性型的还表现输卵管炎性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跗关节肿胀,关节液有所增多,呈乳白色,基地黏稠;另外,部分育成鸭在屠宰时可见腹部皮肤呈黄色[2]。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渗出物中出纤维素外还有少量炎性细胞,且渗出物可部分肌化或干酪化,脑组织感染还可能出现纤维素性脑膜炎。

4 防治

4.1 预防

4.1.1 良好的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有效控制该病的重要环节,鸭场的基础设施应配套完全,如通风、防寒和保暖设施的完整性,保持鸭舍环境清洁干燥,保证基本卫生条件,做到勤换垫料,防止反复使用污染的垫料等。不饲喂过期发霉的饲料,因为发霉的饲料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4.1.2 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可以减缓疾病传播,甚至能使该病不传播,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环节。消毒药物可选用刺激性较小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可以减少因消毒引起的应激反应,另外,其消毒效果较好。在场区净道应铺撒消毒粉,进出养殖区的人、车等工具都应消毒。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垫料也应环保化处理。

4.1.3 预防接种

预防性给药不仅能预防该病,还能提高该鸭群的整体抵抗力,增加抵抗其他疾病的能力。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最关键的措施,也是预防性给药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抗生素来预防该病,但不必每天要给药,只需定期或不定期给药,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4.2 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鸭疫里默氏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等多种抗生素都有较强的敏感性。但在养殖过程中应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滥用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少或减缓耐药性菌的出现。肌注是最快最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操作烦琐,当鸭场出现亚急性或慢性型时可以通过饲料或饮水给药,此种给药方式便于操作,但由于给药不均,也会导致效果不够明显。

5 结语

综上所述,鸭传染性浆膜炎对养鸭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所以,养殖过程中应预防该病的发生,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养殖场应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减少该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亚急性浆膜鸭群
一例鸭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过程和诊治
关于稻鸭共作高效模式的研究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一例鸭感染鸭瘟病毒的诊治
鸭群中的鸵鸟
胃癌浆膜外侵犯CT征象分析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浆膜侵犯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