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竹篙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9-01-06 09:18刘康成康宏波刘才强吴牧晨吴建军胡平华温淑芬
现代园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泰和县泰和竹篙

刘康成,康宏波,刘才强,吴牧晨,吴建军,胡平华,陈 峻,温淑芬

(1 江西省吉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43100;2 泰和县塘洲农业综合服务站)

1 泰和县竹篙薯生产现状

泰和竹篙薯是泰和县种植历史悠久的特有地方蔬菜品种,相传起源于明朝弘历期间,是井冈山脚下的桥头山区野山药,由人工引种到江河岸滩之河谷冲积壤土上试种,经长期栽培驯化而成的一个山药变异品种。2000 年以前,泰和竹篙薯的生产停留在小农经济圈内自我繁育、自我供给状态。传统的竹篙薯主产地集中在沿赣江两岸的澄江、沿溪、万合、塘洲等乡镇。2005 年泰和竹篙薯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标识,泰和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复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成立了第一家竹篙薯产业专业合作社——泰和万合竹篙薯专业合作社。2009 年11 月农业部批准泰和竹篙薯蔬菜设施标准园创建立项,树品牌拓市场。2012年注册成立了泰和曙一农业有限公司,并先后注册了“曙一”“曙标”“泰和”“曙大年”“曙国”“滩浪”等竹篙薯商标。目前泰和县竹篙薯生产规模354hm2,667m2纯收益达10000 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薯农生产积极性。

1.1 技术不断创新,规模逐步扩大

竹篙薯口味好,营养、药用价值高,但挖坑费力、种植收获困难、病虫害防治难是竹篙薯规模化生产的最大障碍。近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提速,农村青壮年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减少且用工成本上升,严重阻碍当地竹篙薯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一“瓶颈”,2015 年泰和引进推广U 型槽生产竹篙薯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高效安全栽培集成技术在大田规模化生产示范推广,提升了种植效益,调动了当地薯农种植竹篙薯的积极性。竹篙薯高效安全栽培集成技术把传统挖坑垂直栽培改为表土横向栽培,为当地竹篙薯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便利的生产条件。目前全县竹篙薯U 型槽横向栽培生产面积在33.33hm2左右,最高667m2产达2880kg,667m2纯收益达20000 万元,有效地带动当地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1.2 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当前本地的土地产效总体水平不高,水稻667m2年产值2650 元左右,纯收益1300 元左右,旱地年产值不超过稻田一半,纯收益更低。发展竹篙薯生产,可使旱地667m2年收入达10000 元以上;通过竹篙薯栽培技术改良,机械化生产服务可以使667m2纯收益提高5000 元以上,土地效益成倍增长。

竹篙薯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泰和农民的主要收入基本上来自第三产业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较低”这一现状。一个农户种植0.33hm2竹篙薯,正常年增收入达5~6 万元,可成为家庭增收的主导产业。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实现机耕机翻,栽培实行浅生槽肥水一体化模式,销售实行市场现卖+合作社订单网销形式,家庭夫妻2 个劳动力种0.33hm2竹篙薯比较轻便易行。

1.3 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消费者普遍重视食品安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消费时尚。泰和地处江西吉泰盆地,赣江毗邻县城东西贯穿而过,土质疏松,适合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竹篙薯种植。竹篙薯块茎内含淀粉16%,蛋白质2.7%,以及微量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A、B、C、D 等营养成份。其入药性平味甘,具消积化食健脾养胃之功效。竹篙薯具素炒松脆、细腻响齿,煮肉煲汤腻而不粘,松而不散,呈丝散花,汤汁清而不糊,口感清淡爽口等特点,深受食客们的喜爱,素有南方人参的美誉,是人们减肥、美容、健身、养颜的一道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主销市场以泰和为中心向周边县辐射,电商网络已远销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大中型城市,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2 竹蒿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竹篙薯生产周期较长,传统栽培耗工费时,品种来源本地化,病虫监测不到位,生产销售无序等因素严重制约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阻碍竹篙薯产业的发展壮大。

2.1 竹篙薯品种本地化,种质退化风险大

泰和竹篙薯品种均由当地薯农自繁自育,代代传承下来的。现今的竹篙薯块茎繁殖种源,按照块茎外观形状可分为长椭圆型和圆柱型块茎;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沙质壤土竹篙薯种和红壤土竹篙薯种;按照产地可分塘洲竹篙薯种、沿溪竹篙薯种和万合竹篙薯种。由于该薯种长期自繁自育,生产上未严格实施精选种质、提纯复壮工作,导致现在竹篙薯种质资源退化严重,生产上主要表现为:①竹篙薯大田生产苗期病害发生严重;②竹篙薯品质退化,主要是口感变差;③现在的竹篙薯生产抗逆性下降,表现为易发病虫害、抗涝耐旱能力下降、易出现死蔸等。

2.2 竹篙薯生产病虫监测不健全,未形成长效监测体系

竹篙薯生产长期祖辈相传,没有系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也未形成一整套标准化栽培操作模式,另外,竹篙薯是泰和县特产,外县种植少。县乡财政、农业部门未安排专项资金对竹篙薯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未形成系统植保监测资料,导致大部分薯农病虫防治无序、盲目用药,时有薯苗药害、肥害发生,易造成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安全隐患。

2.3 竹篙薯产业未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社会服务组织

现在泰和县成立了许多竹篙薯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但均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未打造一个品牌。大多数缺少大产业格局,生产无序,市场意识不强,喜竞价销售,导致产品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2.4 竹篙薯生产缺少配套设备,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竹蒿薯全育期240 天左右,传统坑植挖坑,种植与收获劳动量大、劳动强度高,而且商品薯易断影响品质,加上用工成本上升,缺乏合适的机械设备,严重制约着薯业的规模化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对竹篙薯产业化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弱小、农机农艺不配套、产品贮藏保鲜技术落后等,都将制约泰和竹篙薯产业的发展壮大。

3 做大做强泰和竹篙薯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泰和县具备丰富的地域资源,按照竹篙薯生长习性,认真规划科学指导,积极培育,严格监管,竹篙薯定能形成具有泰和县地理性标志产品,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3.1 加强竹篙薯产业的组织领导

打造三品一标具有地理性标志的泰和竹篙薯特色产业,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的强力扶持。一要成立由政府牵头,财税、工商、金融、农业等部门为成员的产业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该产业的谋划、布局区域调整、政策信息、市场营销管理等组织协调工作。二要加强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着重抓好当前种植基地建设、品种资源、农资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机械化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扶持。三要深入生产现场,开展专题调研,针对薯农生产反映强烈、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早规划早治理早规范,各职能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全县产业发展大局为重,充分履行职责,严把技术关口,创造优质宽松营销环境,确保该产业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3.2 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

目前秦和县竹篙薯产业属群众自发性状态。应该围绕如何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基地规模、推广适应栽培技术、研发适宜农机具、提升产品档次等方面做文章,做出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指导全县竹篙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要紧贴县情,不偏离实际,切实可行。当前重点是对薯业发展定位,专业市场建设,定标创牌建设,市场监管机制等,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做好通盘谋划,力促竹篙薯产业发展。

3.3 加大投入,力促快速发展

竹篙薯产业将是秦和县旱地、滩涂地、红壤荒坡种植的优选产业。按照产业规划通水通电通路成片的建设要求建设高标准竹篙薯生产基地,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合理规划建设好品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土地整合全投,设备奖励,改良薯种重奖,政策吸纳有实力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投资良种良苗的培育和繁殖。加大市场营运的力度,对竹篙薯加工企业,薯农种植大户科学指导,制定种植区域适当补贴,对市场建设、加工企业在用地、设施技改等方面给予优惠,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竹篙薯产业,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投身经营产业。

3.4 抓好品牌兴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色品牌是提高市场份额的保证。尽快培育具有泰和特色的优良竹篙薯品种,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产环境,制定科学可行的生产方案,强化检测体系。具体应做到地理环境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运输包装标准化,严格市场监管以此规范种植,优化购销储存运输,确保产品质量,拓宽产品市场,赢得市场主动权。

3.5 发挥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名目繁多、大小不一、组织无序,完全不能胜任产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纽带连通作用。应由政府牵头协调组建行业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其沟通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的桥梁作用,调研和发布市场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也可出台扶持政策,激励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等牵头组建。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公司、企业赞助等办法筹集,协会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各方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难题。

4 结语

竹篙薯具有泰和县地理性标志产品,作为泰和县区域特色经济产业,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出台扶持政策,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部门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目前产业所存在的技术措施问题,薯农要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和营销机制,确保泰和竹篙薯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泰和县泰和竹篙
在蟠龙湖上撑篙
神 医
百年裕泰和:深藏泰兴黄桥老街的文旅地标
清平乐·青梅竹马
临终关怀(下)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上)
脱贫攻坚图片展·泰和县
泰和县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措施与成效
泰和县活立木拍卖销售关于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