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实施价值探讨

2019-01-06 13:45马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人性化

马卉

作者单位:110023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疾病, 属于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反复发作的特点, 常常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研究显示,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疾病发作频率,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1]。基于此, 收集本院收治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探讨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本院就诊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8.92±6.12)岁, 平均病程(12.56±3.90)d;发病部位:颈动脉系统病变17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4例。对照组患者男17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9.76±5.88)岁, 平均病程(13.74±4.30)d;发病部位:颈动脉系统病变1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措施包括病房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 即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 具体措施如下:①人性化心理护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由于起病突然, 身体耐受力差,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消极心理可导致病情反复加重, 态度消极, 不愿配合治疗。因此需要站在患者角度学会换位思考, 体会患者所承受的痛苦, 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了解患者需求并尽量满足。在护理操作前需要做好解释工作, 教会患者配合方法, 充分尊重患者自尊心。②人性化病情观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血压稳定, 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神志, 及时发现脑血栓栓塞前兆。在抗凝、扩血管等治疗过程中需遵医嘱执行, 注射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点、瘀斑。③人性化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饮食调节对于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性, 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 使患者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 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原则, 同时鼓励患者适当参与体育锻炼, 戒除烟酒。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 d停止发作为痊愈;治疗7 d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在10 d内停止发作为显效;治疗10 d后仍频繁发作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评分越低代表焦虑、抑郁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前, 观察组焦虑评分为(18.27±2.80)分, 抑郁评分为(21.78±4.56)分,对照组分别为(18.39±3.15)、(21.48±4.76)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0.253, 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7.12±1.07)分, 抑郁评分为(11.37±2.09)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5±2.34)、(17.46±2.1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34、11.309, P<0.05)。

3 讨论

随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前普遍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等级较高, 而且7 d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为4%~10%, 90 d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高达20%[2], 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保证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用药及生活习惯, 从而消除危险因素, 防止脑卒中发生。伴随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提出和推广普及, 人们对疾病护理的认识也逐渐从生理层面上升至社会、心理层面, 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人性化护理充分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和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的同时, 真正为患者考虑, 提供专业、贴心的护理服务。

人性化护理是从“人性照护”模式上发展而来的[3], 目的使患者达到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个层次的舒适和满足, 尽量降低不适感。结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病情特点, 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始终贯彻人性化护理理念, 首先,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加之病情危急,需要重视心理护理, 充分理解患者身心承受的痛苦, 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过度紧张导致病情恶化。其次, 需要重视体征监测与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脑血栓栓塞前兆, 同时在治疗后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此外, 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结合患者情况注意调整饮食方案, 叮嘱患者养成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 从而延缓病情进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人性化护理, 需要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渗透到护理操作的方方面面,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 使患者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等, 消除患者顾虑, 使其认识到尽早治疗的重要性, 树立康复信心, 对于患者的合理需求需要尽量满足,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在执行护理操作前耐心解释,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 同时注意隐私保护, 体现人性化关怀,消除其紧张情绪, 增强治疗的依从性[4-7]。

综上所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人性化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基于人性化的养老建筑设计分析
解放还是奴役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