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的民俗文化研究

2019-01-06 15:05李凤娟
福建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仪礼村人琉球

李凤娟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

明洪武年间,闽人三十六姓为帮助琉球顺利进行朝贡而移居到琉球,聚居于久米村,因而被称为“久米村人”。久米村人将中国特别是福建地区的风俗习惯带到琉球,对琉球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久米村人在琉球繁衍生息,发生了同化现象,但由福建带来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仍是其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本文根据历代册封使的见闻及琉球方面原始史料的记载,试从饮食起居、年中节庆、人生仪礼三个方面,来探讨久米村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 饮食起居

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从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中发生,这种认识首先来自于最基层的生活文化,表现在具象的物质生活方面,而饮食、服饰、住房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饮食方面,关于久米村人饮食习惯的记载并不多见,但是从琉球饮食方式所受福建地区的影响可以推测久米村人的饮食习惯。琉球以番薯类为主食,海产品占有较大比重,而米麦较少,多为王室贵族所食用,后来琉球饮食中出现了岁时节庆时食用的特色副食糕点,如清明节的艾糕、端午节的角黍、除夕夜的芋头等。此外,时至今日冲绳人仍旧喜爱食用猪肉特别是猪内脏、猪蹄、苦瓜、紫薯等,这在日本人眼里可谓是“异国风情”,被认为是冲绳的传统饮食。而这些传统均来自中国的饮食习惯,是以久米村为基点融入琉球人的生活之中,并沿袭至今。

在服饰方面,据《琉球国由来记》记载:“唐荣人氏,系三十六姓子孙。故其所服衣冠,皆从明朝制法,包网巾,戴方巾、纱帽。至清朝顺治七年庚寅,始剃发,结欹髻,衣冠悉从国俗焉。”即久米村人在琉球依旧保持着明人的穿着打扮。然而,1644年清朝的建立,对久米村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作为明人的后裔,他们不愿依从满清的辫发习俗及服装,但另一方面他们仍需要与清朝进行朝贡贸易,难以继续保持明朝的服饰和发型。1650年起,久米村人采取了改换琉球服装的办法,并将结发方式改为琉球男子特有的发型“欹髻”,此为久米村人移风易俗的开始。琉球王国灭亡后,与冲绳人一样,久米村人的着装打扮也被日本所同化。

在居住方面,《李朝实录》中漂流民金非衣等人对中国人的居住地(即久米村)有如下描述:“唐人商贩來有因居者。其家皆盖瓦,制度宏丽,内施丹艧,堂中皆设交倚……”与之相对,琉球人的房屋一般以草或板为顶,屋内多为木质原色,屋内无椅,家人席地而坐。由此可以看出,久米村人在琉球的住房和生活设施仍然保持中国的风俗习惯。周煌在《琉球国志略》中对久米村类似于中国房屋设计的构造及设备的也有所描述。久米村的房屋建有院墙,大门处设有影壁,屋顶上有石狮子,这些建筑习俗均来自福建地区,源于我国的风水思想,意在为家中驱灾避邪,并防止家中福气财气外流。这些带有浓厚中国风格的建筑仍普遍存在于冲绳社会。

2 年中节庆

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建构民族文化记忆进行的,而文化记忆的传承则需要有固定的附着物,需要一套自己的演示方式,而节庆就是文化记忆中重要的传承和演示方式。因此,年中节庆在建构民族文化身份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久米村一年中主要有以下重要节日习俗。

春节,是久米村人非常重视的节日。与中国一样,久米村人也放鞭炮、贴对联、拜年、发压岁钱等。初一他们在祖先的牌位前摆上香炉、烛台、饭菜、糕点,全家人一起祭拜祖先,再拜灶神;拜年时,先去宗家,再根据长幼顺序依次拜访;初二是久米村子弟新年后第一天上学的日子,出门前先在红纸上抄写范本,供奉到祖先牌位前,再烧香拜祭。初四在放香炉的地方贴上对联,摆上供品,烧香,迎接灶神下天。元旦曾普及到琉球各地,琉球国王非常重视元旦的活动,必亲自参与行事,遥拜中华,以表忠诚之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元旦习俗大都已经消失冲绳人的生活中。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像朔日一样,久米村人会祭拜祖先和灶神,供奉炒豆腐渣和红豆粥,还会祭拜厕神,祈求丰收。每年自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在久米村的大门、西门及上、下天妃宫各设“结采门”一座;两天妃、天尊、龙王、关帝诸庙,紫金大夫以下,各供灯一个,张灯结彩,庆祝节日。但据《球阳》的记载,尚敬王时代为了为削减公费开支,撤去久米村西门、大门内正月时修建的供元宵节装饰用的“结采门”,改为将松枝绑在木柱上的形式。可见,元宵节也曾是久米村的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带有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和宗教意识。久米村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祖先祭祀,因而清明节对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扫墓、祭祖、烧纸钱等习俗保留至今,是久米村人以及整个冲绳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不可或缺的项目。《琉球国由来记》记载:“爬龙舟,盖为吊屈原而作也。本国原无此舟焉。……今见,中华江村人民,每年五月,多造龙舟,竞渡为吊,而称之曰。为祝太平之盛仪也。然则本国,始设此舟者,盖三十六姓,既到本国,然后为祝太平仪事,而能设此舟也,明矣。”可知琉球的赛龙舟起源于闽人三十六姓,后普及到琉球王国。

中元节,为道教说法,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是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节日。同清明一样,中元节是久米村也是整个琉球重要的祭祖节日,和家族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杨仲揆指出,琉球自古无家族制度,可以推测琉球之有中元节自当始于久米村,但影响所及必早已遍及全国。至今,中元节仍是久米村人以及冲绳的重要节日之一,只是受日本本土的影响,许多地方已经改为公历七月中旬的“盂兰盆节”。但冲绳的中元节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中元节的祭祖活动在家中举行,而清明节则在墓前祭祖。

此外,久米村还曾有过中秋节、冬至等节日,但如今这些节日已经不复存在了。时至今日,久米村人在一年中最重视的日子就是祭祀祖先的清明节和祭祀孔子的释奠。值得一提的是,冲绳与我国一样,至今仍保留着农历的传统历法,这也是区别于日本本土的一大特色。

3 人生仪礼

与节日相同,人生仪礼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是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以下主要从婚姻和丧葬两个方面来论述久米村人的人生仪礼。

第一,婚姻仪礼方面。久米村受儒教思想影响深厚,与琉球传统婚俗的最大不同点是遵守中国儒教社会的“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即同姓、同氏、同宗之间不通婚。另以媒为介,按“父母之命,媒约之约”而婚配,举行相应的婚礼仪式,操办酒宴,过程较为繁琐。琉球的婚姻习俗本为“男女相悦,便相匹配”,而闽人三十六姓渡琉以后,琉球的婚俗发生了变化,逐渐汉化。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曰:“三十六姓初来时,俗尚未改,后渐知婚礼,此俗遂革。”在久米村的影响下,琉球逐渐学习与采纳中国婚礼的一系列程序,重视媒人撮合婚事,虽然在婚礼细节方面与中国略有差异,但对于媒人的重视、男女双方可以分别宴客、以及对于婚后有夫之妇不守妇道时法律规定要处以死刑等习俗,则与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相同。

“同姓不婚”成立的前提是“姓”,而琉球人原本只有童名,没有姓氏的概念。闽人三十六姓带着自己的姓氏而来,这也使得琉球人开始重视自身的血统与根源。据《历代宝案》记载,明宣德5年皇帝赐琉球国王“尚”姓,自此历代相传。康熙28年,琉球国王又将向、柳等中国姓氏赐姓给贵族及大臣,从16世纪后半期起,普通的琉球人也逐渐有了唐名。

据笔者对久米村人的采访调查可知,琉球处分以后包括久米村人在内的琉球人的“唐名”消失于日本政府的“改姓改名”运动中。但久米村人的中国姓氏却借助门中的形式保留至今,并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冲绳人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同姓不婚”的习俗也随着久米村的日本化而消失。

第二,丧葬仪礼方面。久米村的葬式同样深受儒教思想的影响,均以儒家礼数行丧葬之礼。如有三年守丧、七日、七七、百日、周年、三周年等祭祀,以及洗骨、龟甲墓制等福建地区的习俗。

有关久米村实行中国式祭葬礼的记载最早见于《球阳》尚敬元年条“唐荣,遵守儒家祭葬之礼”,具体为:唐荣之人,历来祭葬之礼悉从儒家之礼。至近世,改从国俗,以僧行佛法。……”即久米村最初实行儒家之祭葬礼,到了近世改为琉球国内普遍采用的佛教式仪礼。据记载,久米村于1713年恢复了原来的儒家仪礼,而1719年再次改为琉球传统的佛教式仪礼。可见,久米村在日益琉球化化的进程中不得不舍弃诸多中国式传统。

但另一方面,琉球的丧葬仪礼也深受儒教思想的影响。据《琉球国由来记》记载:“当国葬礼,习中华法,其僧引导者,侨国法也。中古以其花丽,故尚质王世代康熙六年丁未省之,改订葬礼也。”即琉球最初实行佛教式葬礼,后受儒教思想的影响,自康熙6年起琉球王府改行儒家葬礼,以后民间两者并行之。《球阳》卷六“始制定人民之丧法”条云:“天使赞球俗,录曰有三年之丧云尔,由是考之,洪武年间,闽人三十六行始至琉球,覃敷文教,时,建三年之丧也。”可见,琉球的守丧之制也起源于久米村。

综上所述,久米村的民俗文化是久米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以上从饮食起居、年中节庆、人生仪礼和风水习俗四个方面,探讨了久米村的民俗文化内涵,并考察了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国的风俗习惯通过久米村人这个重要媒介传到琉球,给琉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表现在冲绳文化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仪礼村人琉球
岳流波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仪礼》考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
英雄的三世际遇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称谓的变迁
虚静则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