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述论

2019-01-06 16:27林,韦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水族黔南日军

余 林,韦 孟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2.贵州省紫云县民族中学,贵州紫云 550800)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疯狂野蛮的日本侵略军践踏我中华大地,屠杀我国人民,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贵州作为我国西南的心腹之地,长期作为我国的战略大后方,也遭到了战火所带来的灾难。黔南乃贵州南大门,是西南通往粤桂的咽喉之地,本是灵山秀水,百姓安居乐业的一方净土。但是,在1944年初冬,遭到了近5000名日寇肆意蹂躏,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荔波、三都、独山、都匀等几个县的各族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几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尊严,不避万死,前仆后继。去年,我国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举行了庄重、浩大的纪念活动。我们以此来缅怀烈士英灵浩气长存,珍惜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之格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族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1944年初冬时节,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在民族危亡之际,黔南各少数民族人民团结起来,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

1 日军制造“黔南事变”给黔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942年6月至7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经过了中途岛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战争优势逐渐向同盟国一方转移。到了1944年夏天,已经由战略防守转入全面反攻。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和英国加强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进攻态势,瓜岛战役胜利后,美军攻陷并占领了日军重要的军事据点马绍尔和马里亚纳群岛,切断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运输线,使其在南洋的部队成为孤军;同时,中、英军也在印度、缅甸发动攻势”。日本侵略军为了救援他们在南洋的孤军,从1944年3月开始,就发动了对我国华中和华南地区的豫湘桂战役。是年秋天,日本侵略军占领华中地区的长沙和衡阳,相继攻克了华南重镇桂林和柳州。“日军为了保障湘桂铁路运输线上的安全和进一步从军事上威胁诱降蒋介石重庆政府”,紧接着“在1944年11月21日向其11军发布了‘向独山、八寨追击’的命令,继续沿黔桂铁路向广西北部进犯,占领广西境内的宜山县,然后兵分三路,侵入贵州边境”。1944年12月2日独山、荔波、三都三个县相继沦陷,有一股日军还入侵到了都匀县境内的茅草坪。日本侵略军自1944年11月26日进入黔南境内,到12月10日全部撤离,前后仅15天左右,肆意妄为,强奸妇女,抢劫财物,无恶不作,简直丧尽天良。造成了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特别是成千上万的难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逃难之路到处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日军侵入黔南地区的整个过程被称为“黔南事变”。

1944年11月,日军困兽犹斗,制造了“黔南事变”给黔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经独山麻尾,荔波进犯的日军约有1万多人,兵分三路向黔南进攻。第一路为日军第13师团第104联队,他们的任务是要在11月28日攻占南丹,继续北进,30日越省境,过六寨,到达麻尾;继续沿黔桂公路进犯下司,继而占领了黑石关;12月1日,进入独山县城。洗劫独山县城后,继续进犯至城北的深河桥,遭到了各族民众和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4日傍晚,日军被迫开始撤离,12月8日全部撤退出独山县境内。第二路为日本侵略军第3师团的第34联队,经广西境内的下洞坪向荔波县黎明关发起进攻。占领洞塘、板寨、永康、拉交、董响,攻陷荔波县城,之后原路退回。第三路为日军第3师团的第6联队,经过佳荣、岜鲜,到达九阡、石板寨、三洞攻入三都县城。三路日军犹如三把锋利而血腥的尖刀狠狠地刺入了水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众聚居之地。日寇所经之处极尽烧、杀、抢、掠、奸之能事,丧尽天良,犯下滔天罪行。

尽管日军入侵黔南时间不长,但却给黔南少数民族民众造成了空前的损失和灾难。事发前,国民党当局先是实行所谓的“焦土抗战”政策,对黔桂公路沿线的独山、都匀先行的焚烧破坏。“敌人屠城,土匪横行,使地方再次遭到摧残和破坏,独山15000多幢和都匀7000多幢房屋,几天就毁于一旦。公私财物损失不可计数。日军沿途烧、杀、掳、掠,农民住房被烧,粮食被烧、畜禽被杀,生活所需物品已经荡然无存。数以万计的难民为避免敌人的追杀,携家带口向北面奔逃,逃亡途中的各种生活用品,甚至婴儿被抛弃。逃亡道上的遇难者人不计其数,仅事变后掩埋尸体的工作,就持续了三四个月以上”。日军进入三都县城,“烧去民房五百余幢,烧毁粮仓,抢走财物,宰杀鸡猪两千多只,使八百多户百姓无家可归,所有物资丧失殆尽,三都县城满城烟火,三日不息”。根据资料记载:1944年12月2日深夜开始就有几百名日寇和伪军窜犯到了都匀明英乡的雷打岩、鸡贾河、半边街和茅草坪等四个寨子,到次日午时撤离。“明英乡有四十多户人家被蹂躏,窜扰到雷打岩的日寇吃去了村民的四头猪,入侵鸡贾河的日寇不仅吃光和杀光了村民们的鸡和猪以及烧光所有的家具,还用老百姓的坛子大小便,日军到处抢劫难民的衣物和所剩无几的财物”。1944年11月26日日军入黔南境内起至12月10日撤退10多天内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按照当时币值计算,独山、都匀、荔波、三都、丹寨等县共计损失币值(旧币值)1524.9亿元;人员伤亡共计24250人”。

“黔南事变”前,黔南各族人民生活在山水秀美、风景如画的黔南这片热土,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勤劳淳朴、秩序井然。但是,日本侵略军入侵后,这里原有的宁静被打破,骤然间变成了一片汪洋火海,到处一片凄凉萧条景象。生活在黔南这片热土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以这么说,“黔南事变”乃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有史以来的一次空前的浩劫。

2 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军

古语有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日军在我黔南大地上恣意妄为,专横暴戾,蹂躏我黔南热土,屠杀我黔南各族人民。生活在黔南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愤怒了,大好河山岂能容忍日本侵略军这般凌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面对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疯狂杀戮时,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并没有为此而俯首屈服,并没有因此而后退,反而将长久以来积蓄于心中的愤怒像火山迸发出来,他们团结组织起来,奋起保家卫国;他们犹如一头刚睡醒的狮子爆发出洪荒之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日本侵略者入侵黔南水族、布依族、苗族世居地的过程,也是黔南水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日军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自从1944年11月26日日军进犯水族、布依族、苗族聚集区起,黔南少数民族人民便自发地团结组织起护卫队、护寨队,他们对内护村保寨,对外则利用原始落后的武器、有利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阻击、偷袭日军。前后共发生群众抗日斗争达20多次,给日本侵略者以狠狠地打击。其中打得最为激烈,最具代表性的是拉亮村民抗击日军、永康之战、石板寨之战、营上坡抗日伏击战、低欲阻击战。本文列出三次具有代表性的斗争事例,详情如下:

(一)拉亮村民抗击日军:1944年11月27日下午,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已经侵入到荔波的拉亮。拉亮寨的村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日军不知所措,这时候水族青年潘子熙立即召集寨上年轻人负责组织大伙向山上避敌。待日军大部队走过拉亮后,由于一路上日军没有遭遇抵抗,便有10余名日军目中无人似的放心地在路边休整。潘子熙心中暗想不容错失良机,便叫上族中潘玉贤和几个青年男子组成伏击队。经过周密计划后,他们拿着土枪、马刀甚至锄头等武器,慢慢地向日军靠近,乘着这伙日军正准备起身追赶前方大部队的时候,潘子熙果断下令,击中两个日军和打死了一匹战马,缴获两条长枪。但最终因武器落后,潘子熙一行人最后壮烈牺牲了。

(二)石板寨之战:1944年11月28日,日寇沿着先前计划的路线直逼九阡石板寨。石板寨当时是个住有190多户的水族大寨,自古以来经常受到土匪打劫。自从建立寨子开始,就在寨子四周修筑了一道又高又厚的石墙,在石墙的上面还用木棒扎成向外倾斜且有近两米高的围栏。入夜,日军快逼近村寨,全寨老少都已回家,寨门死死紧闭。全寨56个后生急忙召集大伙商量,分组落实任务,分头抗击。日军这时用枪逼着从佳荣带来的群众喊话,但是没有见到效果,便从田坝里稻草堆中找到了几颗大杉木拿来搭桥翻墙。“当日军簇拥而上时,寨子里面三四十条枪一起发射,八九个日寇顿时毙命”。日军见方法不奏效,便用机枪和迫击炮朝寨内狂轰滥炸。见日军火力太猛,大家决定集中火力与牛尾炮配合作战。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黎明,日军依然没有取得胜利,于是就调来炮兵部队支援,共发射了7枚炮弹,石板寨霎时间变成了火海。据资料记载:“石板寨一共有六十二幢房屋和八十多个禾仓被烧毁,其中有四名水族青年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水族群众共打死日军2匹战马,击毙23名日军”。

(三)永康之战:“日本侵略军入侵永康地区前后不过十多天,轮奸妇女,抢劫财物,强杀30余人,烧毁的房屋近225间,杀掉了猪200头,耕牛170头,鸡、鸭、狗皆被杀光,粮食被糟蹋的无法计数”。可想而知,损失如此惨重,必然激怒永康地区少数民族人民,他们便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军。布依族人覃建安、水族人蒙汉阳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同胞们组成了伏击队,在吉洞、太吉、溪竹等地打死打伤30多人、战马六七匹,缴获步枪、子弹若干。

在整个“黔南事变”之中,诸如此类可歌可泣的事例实在太多。在日军入侵黔南少数民族地区10多天中,黔南少数民族人民进行了20多次的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歼灭敌军130多人,缴获步枪180余只,子弹无数。可以说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畏强暴,众士成城,坚决与日军殊死搏斗。

3 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的特点

“黔南事变”期间,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之前实施“焦土抗战”的政策,加之战时御敌不力。这种消极抗战,节节后撤的态度,使得黔南大地战火熊烧、硝烟弥漫。与之相比较,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则表现出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态度,他们也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属于自发性质。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过程中畏敌如虎,御而不击,消极抗战,不放一枪一炮,未能发动和组织抗战。在这种情况下,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果断地自发团结组织起来,组成护寨队、护卫队给予日本侵略军以致命的打击。如在石板寨之战中,56个后生召集大家商量分为5组,每组10—12人,并明确各组任务,分头抗击,最终歼敌20多人。

其次,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利用原始的武器,熟悉的地形,同时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巧妙地打击装备精良的日军,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日寇窜犯黔南期间实施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顿时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黔南大地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对此,素以勤劳勇敢著称,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各族人民,由于民族大义,拿起原始的土枪土炮、马刀等武器,利用石壁、山拗口、丛林等地形,奋起抗敌。

最后,黔南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联合作战,共同抗日。例如“永康之战”中,布依族老乡蒙金角和覃建安联合20多名水族人民共同组成的抗战护卫队,打死打伤日军多人。1944年11月28日“十里长坡之战”中,附近的布依族、瑶族等群众积极支持水族老乡潘文高的“农民联军”与日军作战。

4 “黔南事变”对黔南的影响

“黔南事变”对黔南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日军对黔南的侵略所带来的灾难更是罄竹难书。

(一)政治上:当国破家亡,时局极为混乱之时,国民党军队阻止不了敌人,黔南少数民族人民眼看家园沦陷,自发组织起来打击日军。同时,在这样苦难的日子里,黔南少数民族人民认识到了自己本身的价值,也看到了国民党军并非中国的希望,于是奋而还击,为后来解放黔南奠定了基础。例如“周覃、九阡的覃杰、潘文兴等领导的武装游击队,对后来解放荔波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2]。

(二)经济上:由于“黔南事变”加重了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苦难,事后国民党当局不仅没有采取措施给予帮扶,反而加重剥削和压迫,许多地处交通便利、受到战争影响较小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而受到战争影响巨大的荔波、三都、独山等县加上先天的交通条件不利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日本侵略军对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疯狂掠夺导致了黔南少数民族许多边远地区经济的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三)文化教育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恶毒的“三光政策”,不仅杀戮我黔南各族儿女,抢光所有财物,烧光所有房屋及粮食。日军每进一步,我黔南各族儿女所受灾难更进一步加深。日军入侵黔南地区,除了对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影响外,对文化教育上的影响也颇为巨大。日军在黔南地区狂轰滥炸,许多县城变成了沦陷区,许多山区学校、县城中学瞬间变为瓦砾,教育资源体系全部被毁,老师、学者们纷纷遇害。这就使得本就偏僻落后,教育待兴的黔南少数民族地区雪上加霜。

5 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意义

滔滔漳江水容不下黔南儿女对黔南这片热土的炽热真情;滚滚剑江浪,负载不了黔南子孙对黔南这片热土的浓浓爱意。在日军疯狂的杀戮之下,我们并没有惧怕,在敌人的炮火之下,我们并没有颤栗。为了保家卫国,黔南少数民族人民自发地团结组织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对于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着眼于战争的规模,不能只看敌我双方的伤亡人数。如果单纯地以这样的视角来评判这场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的地位是不正确的。在日军武器装备精良,人数众多,而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在无装备可言,人数少,而且在未经过任何训练的情况下,能以牺牲12人的代价歼灭了敌军130余人,并缴获了许多其他战利品,这不能不算是辉煌的胜利。黔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表现了黔南少数民族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和抵御外辱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从另一方面看,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敌斗争在一定程度上痛击了日军,也减少了日军对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蹂躏;同时也迫使了日军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计划,仓皇地逃出黔南少数民族地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宝贵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国家分裂之际,外敌必乘机而入;经济落后之时,民族就会被欺辱。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使我们更加坚信“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的伟大真谛。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抗日斗争,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黔南少数民族人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黔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抗日斗争,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辉煌的历史篇章。

猜你喜欢
水族黔南日军
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
水族敬酒歌
上帝的水族馆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