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标准化研究

2019-01-06 16:27储小慧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英译拼音

储小慧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农业英语(English for agriculture)是科技英语中的重要分支,农产品英语(English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则是农业英语的构成部分,其本身和科技英语翻译相同,农业英语翻译也具有客观、严谨、逻辑严密等基础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glocalization一词,glocalization的构成和一般语义逻辑、结构明显存在一定的不符之处,但是从glocalization的要素组合来看,该词汇却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现代社会人们维护文化多元性的普遍诉求。由文化全球化发展衍生出的“本土化理念”,对于英语翻译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有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语言文化之深奥可立于世界之首,且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翻译则直接决定了国家软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特色农产品的翻译,因其本身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注意。

1 浙江省农产品英语词汇翻译的独特性

农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仙居杨梅、仙居土鸡、江山绿牡丹茶、浙东大白鹅等等,这些富有地域性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词义偏差”等问题。地方特色农产品是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自然派生的,其本身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且特色农产品也代表了当地农产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接受。就当前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翻译现状来看,超过95%的特色农产品,翻译形式都为汉语拼音,“直译”的情况也较为严重[1]。

我们就农业英语进行分析,农业英语目前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严谨的翻译体系,且多数专业术语也有了相对应的翻译,比如果穗、年轮、亲本、根冠等,分别翻译为ear、ring、parent、cap等,这些词汇来源于“普通英语”中的常用词汇,从普通英语的原生含义,延伸至农业英语。这种“延伸”在英语词类转化中相对明显,如“water”,其本身根据“水”这一含义,将西瓜翻译为“watermelon”。

我国经济、商贸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农业必然会走向国际市场,那么无论是软文化的输出还是商贸的正常进行,均不可绕过“英语翻译”这一道复杂的关口。在国外消费者面对陌生的中国特色农产品时,只有标准化的英语翻译才能够建立起买方、卖方之间的联系[2-3]。

从知识社会文化研究的“三维视角”,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特色农产品在社会、时间、空间三个维度上体现出的独特性,简而言之就是“地方性知识”。标准化英语翻译体系的构建,就是指针对“农业特色产品”的翻译做出统一的、规范的规章制度。这就涉及到对农业特色产品本身文化内涵的重塑以及解读,标准化的构建需要着力于解决“正本清源”的现实问题。

2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现状

为研究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现状,笔者对近几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网站发布的商标名称进行了分析,其中涉及到农产品的商标共计100件,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农产品商标多达33件,采用拼音首字母大写的农产品4件,采用拼音+英文直译的农产品为3件,其余不合乎规范的翻译35件左右。100件农产品主要为茶叶、肉类、海鲜等加工产品。由此我们可见,通过商标注册的特色农产品正规英译的覆盖率极低,“拼音”滥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浙江省的农业较为发达,浙江各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也相对较多,通过工商注册的农产品仅仅是冰山一角,没有商标但是在当地农产品市场中有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可谓多不胜数。据统计,2018年全年,浙江省全年粮食总产量599万吨,比上年增长3.3%,肉类总产量105万吨,比上年下降8.8%;水产品总产量611万吨,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81万吨,增长1.8%,中药材51千公顷,增长4.6%;果用瓜102千公顷。而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国家接近100个,但是浙江省的农产品英译情况却不容乐观[4]。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仙居杨梅、仙居土鸡、江山绿牡丹茶,目前在市场上的英译名称分别为Xianju yangmei、Xianju native chicken、Jiangshan green peonytea,由此可见,浙江特色农产品的英译和我国多数特色农产品的翻译情况相同,均为直译或者拼音。但是浙江省也有着良好的英译案例,比如浙江衢州的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商标,就翻译为C&language,该翻译案例是相对比较微妙的,不仅仅传达出了“炭之语”本身的品牌理念,同时还彰显了该品牌所倡导的环保、健康[5]。时至今日,“C&language”已经发展为浙江省当地的特色品牌、著名品牌,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许多消费者关注,有着良好的国际品牌效益,并且,C&language也实现了其为“三农”服务的目标。

3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现存问题

3.1 拼音滥用

如上文所述,注册过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大部分都应用了拼音或者拼音首字母的缩写,虽然汉语的拼音来源于拉丁字母,但是从内涵层面分析,拼音的主要工恩能够为标音,其本身无法表达出任何含义,对于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而言,直接翻译成拼音的农产品,就是一串怪异的符号,通过产品名称来联想产品的实质也不可实现,遑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塑造。并且,汉语拼音对于多数外国人而言相对拗口,尽管品牌商在为农产品取名时,充分考虑到了农产品本身的地域特征或者农产品名称本身的独特寓意,但是这种不合理的翻译方法却导致得不偿失[6]。比如,“红膏炝蟹”直译就为HongGao spicy crab,虽然中文名称将这种特色产品的做法、外观等描述的恰到好处,但是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香辣蟹。

3.2 译名繁琐冗赘

译名繁琐冗赘多表现在一些拼音+英文的翻译方式上,这种翻译影响了商品名称本身的表达,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读起来不仅不了解商品的含义,同时还会觉得拗口无比,对于品牌价值的传播无疑有着较大的影响。比如,江山绿牡丹茶市场上的翻译就为“Jiangshan green peony tea”,在国外的消费者看来,Jiangshan green peony tea不过是一大串不知所云的字母,然后可大致领会“绿茶”之意,这种翻译方式违背了商品译名简洁易记、传神达意的原则[7]。

4 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对策

4.1 合理使用拼音

拼音虽然和英语同源,但是其发音却和英语字母截然不同,盲目使用拼音,将导致品牌无法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应有的意像映射,品牌名称引人关注、激发消费者购买力也就无从谈起了。考虑到我国语言的特殊性以及在英语翻译方面的困难,应该适当使用拼音,根据英语本身的构词方法,取其音、补其义,构筑出一个合乎商品实质的名称。拼音的使用切勿“死译”,而是要根据拼写的方式,适当的对拼写方法进行改进,最终让商品名能够读音响亮,并且动听。

国际市场上成熟的特色品牌英语译名就值得借鉴,比如“鄂尔多斯羊毛衫”,英语翻译为“Erdos”,而其本名为“Eerduosi”,英语翻译在原本词汇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异、简化,最终形成的“Erdos”短促有力,符合外国人的朗读习惯同时也利于传播。浙江地区的农产品译名可借鉴“Erdos”的成功之处,在拼音的基础上对商品名进行合理的调整、简化,让人们在读到商品名时能够联想到商品的原产地或者原本词汇。比如,浙东大白鹅,若是简单直译,那么就会翻译成“East zhejiang big white goose”,我们在此基础上可适当简化,将其优化为“EastZJ goose”。

4.2 巧妙优化构词

许多词汇的形成都注重“拼缀粘合”,拼缀粘合主要是指将英语的词根、词缀进行巧妙的连接,最终体现出词汇本身的含义,现如今,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品牌,都采用了拼缀粘合的方法来重组词汇。比如“海信”,其英译就取H(Ihigh)以及sense(感觉),表达出良好、兴奋的意境,最终组合为Hisense。特色农产品也应该以此为鉴,对英语词汇进行重组,创造出和中文词汇相近的词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当前农产品发展现状而言,中国农产品仍旧占据着国际低端市场,无法为农户带来较高的收益,其中农产品翻译问题是制约农产品销售、品牌塑造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在英译农产品名称的过程中,切忌胡乱使用拼音或者胡乱组合拼音和英文,而是应该根据农产品本身的特征,根据英语词根词缀的特征,恰如其分的拼缀粘合,如此才能够创造出一个丰满且独特的农产品形象。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英译拼音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摘要英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快乐拼音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分析
快乐拼音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