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人职匹配”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与规划的研究

2019-01-06 17:30曾长霞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茶文化特性

曾长霞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丽水 323000)

1 茶文化下的“人职匹配”理念

茶文化下的认知匹配理念分为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职业认知,通过这三部分认知的整合规划,才能合理区分出大学生人格特性及其所适应的职业规划。

1.1 茶德思维与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人职匹配中以大学生意识为主体的认知过程,包括自我行为认知和自我意识认知。茶德思维下的“和”是自我认知中身心和谐的平衡,即自我认知必须要在行为与意识两者上共同思考,只考虑其中一种必定会造成认知误判。必须以自我意识认知为主,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以行为认知为辅,必须了解自己身体行为的可控范围如何。例如在茶德思维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为弘扬茶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及社会正义,选择警察、法律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然而许多人在考虑到自己心理意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行为认知,部分大学生的头脑发达思维灵敏,但是身体素质极差。作为警官学院的学生,侦查能力和身体素质必须同步,许多学生因为后天和先天的原因身体运动状态并不达标。学生在选择警察职业后,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感到异常吃力,从对工作的喜爱变为排斥。因此,必须在茶德的“和”思维下平衡自我认知的两个部分,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局限,从而对自我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1.2 茶道思维与环境认知

茶道思维先后受到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影响,发展至今逐步由单一的“道”变为多元化的、关乎社会政治思想与人民日常生活的优秀文化。茶道思维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在环境中对茶文化的感知,因此,茶道思维下的环境认知是茶文化人职匹配理念的关键因素。首先,环境认知包括人们对环境适应性的自我认知。对工作的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国内外环境的认知度和接收度的不同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其次,对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认知。在大学生可选择职业较多的情况下,根据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及政府政策的不同,从环境认知下选出最优发展方向。例如,近年来国企改革后的福利下滑,及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出现,许多商学院的大学生开始从国企私企的打工者,转为个体企业的创业者;最后,环境认知不仅代表认知的结果,还代表认知的过程。在已知社会环境下的职业选择,不一定就是固定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以及职业的选择也在不断更新。综上所述,认清当前环境局势,能够让自我职业规划不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茶艺思维与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对已选择职业的职业特性认知以及自我在职业中的工作态度认知。现阶段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只停留在以“职业”为主体的认知方面,注重职业对其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自我也是职业中的一员。因此,茶艺思维下的职业认知开始出现。茶艺思维下对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体现了历代茶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还体现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和激情。茶艺思维下的职业认知注重大学生在职业中的创造力及工作态度。这里的人职匹配不再以“人”为主体,关注大学生的感受和对职业的要求。而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契合度。

2 大学生职业指导规划现状分析

2.1 个人特性差异分析

个人特性差异研究是茶文化人职匹配理念中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关于“人格思维”评测的重要匹配指标。现阶段的大学生个人特性差异研究主要通过自我演讲陈述活动、心理测验活动等自主性的活动来评估。然而这两种评估方式都带有主观意识,在学生做自我演讲和心理测验时,带着固化的“自我意识”去进行,甚至有时会对自我性格与能力进行适度“无意识”的美化。学生往往会发现经过自我评估后的职业规划会超出或者降低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兴趣标准。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大学生个人特性评估并不准确。必须合理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特性评价指标,才能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人职匹配。

2.2 职业性质要求分析

职业性质要求分析是茶文化人职匹配理念中以企业需求为主体的职业评估指标。职业评估指标比大学生的人格思维评估指标更加准确,因此,在学生选择时,职业本身的特性需求与指标中显示的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现今各个职业的条件门槛越来越高,例如,茶企业就以学历为主体,除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外,还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时的课外活动参与度及个人道德素质等关乎茶德思维的软要求。学生往往看到企业的高门槛便望而却步,企业看到学生的低学历也直接将其拒之门外。从2012年开始,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历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收职工难等问题,其实就是人职不匹配造成的。因此,职业特性必须与人格特性匹配,才能促进企业与学生的兼容发展。

2.3 人职匹配指标分析

人职匹配指标近年来逐步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能够接收到企业需要的人才。但面,对每年越来越多的庞大毕业生群体,人才匹配指标一直在缓慢增长。根据2017年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得知,2017毕业生多达795万人,其中600万人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然而2017我国就业调查报考显示,光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缺口就多达1220万人。茶文化下人职匹配理念的发展如若跟不上毕业生和企业的发展速度,便会造成更严重的就业恐慌。因此,必须加强人职匹配的指标评测系统,指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规划人生。

3 茶文化“人职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发展策略

3.1 提高人格类型化评测体系

一方面,在茶德思维下,开发多元个人特性评测系统,突破以往的投票、心理测验和个人演讲等主观意识较强的评测方式,进行实践评测。在校外开设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去基地进行实践,体验不同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强度。在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潜力、认清学生的个人特性。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规划职业。另一方面,以茶为纲,完善人格类型化分类标准。在原有的人职匹配职业分类标准下进行多级细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后的人格特性,进行多重选择和更加精细化的选择。避免出现职业选择短板误区。综上,通过人职匹配中关于“人”的特性的评测和分类,能够让人职匹配指标更加精细,也能让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

3.2 丰富职业适应性条件门槛

丰富职业适应性条件门槛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勇于尝试企业工作。以茶企为例,将不同的人才都纳入企业之中。第一,开放职业的专业学历要求。应聘本职业的学生可以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在面试中通过能力来评定人才而非通过专业性质将其拒之门外;第二,不同岗位的要求尽量具体,而非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在具体要求中只要能满足一半的,都可以来进行职业实习。通过具体的要求阐述,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求职,也能为企业找到更合适的实干型人才。

3.3 构建人职匹配就业指导理论

茶文化理念下的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论,必须以茶为纲,并且与各个茶元素相互对应,才能更深层次的进行职业规划和分析评定。在不同的茶元素下分类出不同的人格特性和企业特性,对于人格特性和职业特性都在一个茶元素类型,再次进行细化分析。在就业指导课程上,以茶文化的人职匹配理念为主体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在课下研发人职匹配校园APP,供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认知下的职业规划。以茶企的互联网+成功模式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的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提高学生对职业道路的准确判断和对达到本职工作要求的自我提高,缓解我国的劳动力缺口及就业难的现状。

4 结论

人职匹配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与规划研究,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便对社会环境和职业规划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构建人职匹配教学体系、完善人职匹配指标分析评测系统等方式,提高茶文化下人职匹配理念的成熟度与应用效果,为我国未来的人才输入、企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茶文化特性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食品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实践研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茶文化的“办案经”
色彩特性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