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茶文化传承对羌绣数字化保护的启示

2019-01-06 17:30向伶梅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羌族茶文化数字化

罗 盈,刘 婧,向伶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103)

羌绣是一种纯手工工艺刺绣,传统羌绣源自古羌的挑花刺绣,大多是羌族女人在劳作期间做的手工艺品。羌绣艺术的题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如太阳、云朵、植物及动画等,在长年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中,融合了羌族、汉族、藏族的部分刺绣工艺,有着羌族特色的艺术审美追求、图案造型规律、图腾崇拜、色彩搭配及吉祥寓意,蕴含了羌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幸福的向往。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与羌族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凸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因此,羌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羌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

1 茶文化网络传承的启示

同样面临互联网经济浪潮的挑战和契机,传统茶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早已成功融合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保护和传承传统茶文化,也通过创新的思维,拓展了茶文化的边界,实现了茶文化的复兴。例如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通过茶叶文化数字博物馆形式,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一代历史徽商谢正安和他的茶行与毛峰茶的历史;茶文化纪录片《茶届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通过数字化故事编排与推广的形式,实现了对公众普及茶文化,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茶叶、拉近茶人,让公众走近传统制茶技艺,了解茶礼、茶俗及相关文物场所;吴裕泰品牌创建于1887年,核心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吴裕泰通过加强茶文化工艺的保护与产品设计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传承和创新,推出茶产品衍生品等新消费形式,在包装设计上注重图案色彩、包装结构和材质,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性,覆盖更多年龄层的大众消费。另外,在传播媒介上,“吴裕泰”、“大益”、“西湖龙井”等传统茶叶品牌通过整合新媒体的文化资源,使传播媒介多元化,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式,结合电子商务将品牌和茶文化发展推到了新高度。

综上,互联网+茶文化下的传承和保护的成功方式可归为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的茶文化数据智库,加大数字媒体设备普及,扩展传播范围;二是采用数字化编排方式与故事讲述,提升社会影响力;三是将茶叶与文化产业结合,促进产品的创新,丰富文化内涵,从产品工艺、饮茶方式、品牌设计等方面吸引消费者,带来生活情趣;四是搭建网络移动平台,拓宽茶文化的传播途径。

2 羌绣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羌绣文化根植于传统羌族文化,而羌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其文脉传承靠着口传心授的古老途径在繁衍。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冲击,羌绣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压力。

首先,传统羌绣手工艺产品与公众现代生活的脱节。绣品技艺精湛,艺术审美性强,售价较高,主要供私家观赏和收藏用,适应面较窄;又或是羌寨旅游景区常见的羌绣旅游纪念品,实际功能较弱。再者,传统的博物馆静态展示方式,不利于多方推广羌绣文化,社会关注度低、公众的兴趣与参与度也低。

面临当前困境,诸如谢裕大茶叶博物馆、《茶届中国》等数字化的保护方式与网络传播路径值得借鉴,为羌绣数字化保护带来新启示。

3 羌绣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数字媒体设备普及,建立羌绣文化数字博物馆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通过数字博物馆形式实现了对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羌绣同样可借鉴此方式,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语音视频等数字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甚至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羌绣的相关资料。一方面,在数字化保护与存档的基础上,做羌绣文化传承和交互式动态展览的设计创新,让数字博物馆成为实体博物馆的扩展,内容涵盖虚拟博物馆、虚拟游览、信息检索、实物数字化等。另一方面,在羌绣文化的数字资源展示与共享形式中,加入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互动娱乐、三维数字技术等,增强羌绣文化信息传播的维度例如360°从整体到细节、多个角度地动态展示刺绣藏品、虚拟漫游代表性羌族地区,以此丰富观者的感官体验,以人为中心,连接“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3.2 数字化故事编排与推广

多部茶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传统茶艺精髓,向公众普及茶文化。羌绣也可利用艺术性的数字化故事编排与推广方式,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公众认知水平。一方面,从纪录片入手,深入基层羌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从一针一线中反映传统羌绣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从二维科普动画入手,以趣味性方式讲述羌绣文化故事,内容可涉及羌绣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传统针法、主要图案、吉祥寓意、服饰、传承人及代表作等,这种形式制作成本较低,传播范围广,文案贴近生活,更易吸引青年一代。

3.3 对羌绣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产品设计创新

将茶叶与文化产业结合,提炼茶文化精髓,通过文化创新产业实现了产品的创新,也加强了茶文化的吸引力。那么在羌绣的保护上同样可以借鉴这样思路,在形、色、意上进行提炼和图案数字化创新。在“形”的提取上,选取代表性的羌族生活与自然图案元素,如《说文解字》中曾提到:“羌,西戎牧羊人也。”羌族人与羊的生活密切,选择羊作为部族的图腾,在许多羌绣产品中也可以见到羊头、羊角的图案。形态上可选择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几何形态和特殊形态,根据产品造型和功能具体应用。在“意”的设计上,引入传统羌绣的吉祥寓意。在“色”的搭配上,参考传统羌绣常用的黑、白、蓝、红等主色,黑色庄重稳定,白色干净明快雅致,蓝色表现出清爽恬静神秘,红色则洋溢着热情温暖幸福,搭配以明快大方、对比强烈、艳丽醒目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品的意象色谱体系,借助现代计算机中RGB或CMYK的匹配,完成传统羌绣色彩的提取和转化,把握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组合关系。以此从形、色、意中,提取文化因子,做图案的数字化设计,运用于产品设计,服务现代生活。

再者,文创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传统羌绣手工艺品如云云鞋、花围裙、荷包、长衫等虽纹饰精美,但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受众范围小。因此,可融入更多文化创意元素,应用多元材料,设计羌绣的系列文创产品,根据消费人群的不同,分为观赏性、实用性、趣味性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中促进羌绣产品的销售与文化推广。

3.4 羌绣的网络化传播,展现内容形式的多元化

诸多传统茶叶品牌通过整合新媒体的文化资源,实现了网络传播与产品推广,已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展现了充足的可能性和成熟的方案。借鉴互联网+模式,进行网络化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羌绣的文化影响力,进而更好地传承。

一是在羌绣官网建设上,注重网站设计、传播方式以及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功能。例如通过网络检索即可快速获得羌绣藏品的图像信息、尺寸、工艺、创作人、题材理念的详实介绍;建立羌绣文化网络社区,为羌绣爱好者们及潜在的兴趣者搭建交流平台,并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网站建立教学区域,例如有适合普通大众的羌绣教学课程,也有体验羌绣的小游戏(如羌绣传统图案的拼图游戏、体验羌绣挑花刺绣技艺的小游戏)等;建立羌绣文化创意产品的网络化销售渠道,为文创产品作推广的同时,让羌绣产品的销售模式符合当下青年一代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二是在移动端应用上,开发羌绣文化APP。从产品目标、功能内容、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及信息设计等着手,匹配iPhone、华为等移动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使用,给予羌绣爱好者良好的使用体验,尤其要将“交互性”体现在APP设计的方方面面。

在官网和APP设计上,满足受众对于“非遗”羌绣文化的信息和视觉阅读基础需求,以及交互体验的高一级需求,有意识地、自主性地进行羌绣文化信息的吸收与过滤,促进文化记忆的形成。同时,建立羌绣文化的自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新兴的视频网站。目前自媒体虽使用广泛,但用于羌绣文化传播的非常少,如进入微信公众号搜索“羌绣”或“羌族”关键词,出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汶川县羌族艺术传承协会”、“羌族文化馆”、“羌绣”、“云云羌绣”等相关公众号,文章数量少,富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更是稀少,几乎未真正建立起羌绣自媒体平台。若能通过官方建立优质的自媒体平台,则利于推动健康有序的羌绣文化双向交流。

4 结语

综上所述,借鉴网络语境下茶文化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数字化保护与网络传播是“非遗”羌绣保护、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多元网络传播路径,提升互动体验,受众不仅是羌绣文化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让羌绣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焕发新的生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拉近传统文化与公众生活的距离,感受羌绣之美,时代之美。羌绣数字化保护,无疑为互联网时代中羌绣文化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羌族茶文化数字化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