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悟理文本写作思维培养

2019-01-06 02:14唐文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哲理王老师环节

摘   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真理,实现自我提升。文章从科学定位,教学目标集中精粹;以生为本,搭建悟理思维支架;巩固夯实,提升悟理思维素养等方面,就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悟理文本;写作思维

作者简介:唐文莉,四川省双流中学教师,成都市双流区优秀教师。(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22-0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照自然,体察社会、人生和日常生活,从而收获独特的生命体验。王泽菊老师执教的《茶味》是一堂很好的生命体验课,更是一堂成功的悟理文本思维写作训练课。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叶虽小,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甚至可以映射整个世界。王老师这堂课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景、情、事、物中去体悟,从而发现人生某方面的真谛,让学生收获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一、科学定位,教学目标集中精粹

悟理文本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以启发和启示,引导读者结合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从文本中特有的景、情、事、物中悟得某些哲理,从而发现人生某方面的真谛。悟理文本既有生动性、形象性,同时又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思想性,引导学生进行悟理文本写作思维训练,设置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便是前提。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特点,提升悟理文本写作的思维能力。

悟理文本的宏观教学目标是从悟理文本写作思维教学的整体出发,让学生認识、理解并熟悉悟理文本的写作思维知识。其具体目标包括:能准确认识和理解悟理文本的承理载体;能够识记、理解悟理文本的悟理途径;能够对悟理文本的写作方法做出分析;能够认识并熟悉悟理文本的写作思维环节。

结合悟理文本的宏观教学目标,王老师在训练中设置了以下几个微观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熟悉悟理文本由“物”及“理”的章法;通过课堂释疑,引导学生分辨悟理散文“物”“理”的相似类型;通过课堂探究,学生能由相似性角度体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物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结合这些目标,我们不难看到,王老师的教学目标集中精粹。首先,调动了学生的旧知,课前预习环节有效沟通了学生以往所积累的关于悟理散文由“物”及“理”的章法。其次,通过课堂释疑这一教学重点环节,将本堂课的重心放在教师引导学生分辨悟理散文“物”“理”的相似类型上,从这一微观的角度切入,很好地找到了进行悟理文本思维训练的方法。最后,由万事万物都有相似性这一点来切入,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即让学生进行悟理文本写作思维素养的迁移训练,将这种思维能力运用于实践。

二、以生为本,搭建悟理思维支架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王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巧妙点拨下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次悟理文本写作思维训练。

王老师首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来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紧接着,王老师以林清玄的哲理散文《茶味》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圈点、批注,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文字并简述喜欢这段文字的理由。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王老师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同时,王老师再进行适时引导:作者的这些感受带有浓郁的哲理味,可我们读来却不枯燥、艰涩,为什么呢?因为林清玄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而是借助了承理的载体——物。由此可见,品读哲理散文,我们一方面要体悟作者揭示的理趣,同时也要弄明白作者是借助了哪些物来析理的,这便是该堂课展开悟理文本写作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即教会学生要明确所悟之理,也要找到承理载体。

此外,该堂课展开悟理文本写作思维训练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王老师从课文《游褒禅山记》中的那一块仆碑切入,巧妙连接物与理之间的相似点,这是突破教学重点所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堂教学现场片段:

师:通过形象的物来揭示抽象的理,让读者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审美体验。同学们,记得褒禅山的那块仆碑吗?请说说王安石由它想到了什么?

生:王安石由仆碑想到了“又以悲古书之不存,所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王安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师:哪个同学能说说这样联想的理由?

生:两者之间有相似性。

师:是啊!哲理散文往往通过“物”与“理”的相似点,形象、自然地阐述哲理,那么,我们可从哪些角度去寻找物与理的相似点呢?

这一环节的教学勾连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悟理文本不仅要明确所悟之理,找到承理载体,还应该找到物与理之间的相似点。

该堂课展开悟理思维训练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即课堂实录部分。王老师用追问法引领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从哪些角度去寻找“物”与“理”的相似点呢?让学生借助《茶味》这篇文章,寻找承理载体和所悟之理之间的相似点,并探究寻找相似点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收获,王老师适时总结:明确所悟之理,找到承理载体这是前提,寻找二者的相似点这是切入角度,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不仅要借助形声色味态等方面的静态特点,还要重点关注某一物形成或成长过程这种动态特点来捕捉物、理之间的相似点。正如开篇所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借助花、叶这些承理载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能挖掘出更多的人生哲理,甚至窥看整个世界的风采,必能收获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每位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上便是这堂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课为学生搭建起的悟理思维支架。

三、巩固夯实,提升悟理思维素养

为学生搭建起悟理思维支架后,我们坚信,当他们再面对“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子时,一定会有更多的遥想,更深的体悟吧!当学生能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生命况味的时候,我想,我们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王老师的这堂课成功地为学生搭建起了悟理思维支架,但却不仅仅止于此,这便是王老师这堂课最可贵之处,她还引领学生将搭建的思维支架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夯实,不断提升他们的悟理写作思维素养。我们一起来看看王老师接下来设置的这个教学环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采撷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仔细观察它们的形象,请你运用刚才的方法去体察它们在哪一个方面与我们的生命状态相同,并把从它们身上悟到的人生哲理写在学案上。

生13:银杏的一生从初芽的新绿到遍地的金黄,它是美丽的。嫩绿的新芽如同正值青春的少年,懵懂中有着青涩,随时间的成长,它绽放出耀眼的金色,将最后的姿态留在世间,如同人生暮年,穷其所有精力,留下一点点艳丽在世间。

该堂课的最后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阅读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想想‘车有哪些类型?它们给你带来哪些人生哲理的感悟?”等具体要求来展开悟理写作思维训练,一堂实实在在的悟理文本写作思维训练课就此落下了帷幕。我们坚信这堂课搭建的悟理思维支架,以及带给学生的启迪,会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使他们学会去探究万物相通的道理,从而感受哲理散文的审美情趣,更会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思,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哲理王老师环节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