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乡镇寄宿制小学优质发展探索

2019-01-06 02:14于志年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贫困地区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要立足寄宿制小学实际,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深入实施和谐教育,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要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丰富青少年课外生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要认真开展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文明餐桌行动;不断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关键词:贫困区;寄宿制小学;优质发展

作者简介:于志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定宁教育工作站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管理。(甘肃  武威  733000)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121-02

甘肃省古浪县定宁镇是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重点乡镇。2016年,定宁镇先后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在镇政府所在地改建了一所寄宿制小学。作为全县农村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试点学校,如何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自改建以来,学校围绕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立足寄宿制小学实际,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改建为寄宿制小学后,我们结合寄宿制学校实际,对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一是准确定位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制订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办好寄宿制学校,关键是要完善管理机制,构建由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系统。学校强化各层级管理职能,做到责权一致,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机制。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管理好寄宿制学校的保证。根据寄宿制小学的实际,学校先后对教学常规管理、学生管理、后勤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制订了《寄宿生守则》《宿舍管理制度》《寄宿生离校请假制度》《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和岗位职责。四是强化制度落实。各项制度出台后,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反复学习、领会,对照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规范行为;学校建立健全了督查评比机制,严格落实定时、定期检查评比制度和不定时抽查制度,及时表扬先进班级,督促后进班级。五是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学校不断拓展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增强管理实效。在重大问题及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方面,学校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教职工的智慧,群策群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二、深入实施和谐教育,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唱主角”。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成为主角,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学校开展的学生习作展、手抄报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征文活动、才艺展示等活动,都为广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不断创新表彰机制,对每学期评选出的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礼仪之星、进步之星、优秀安全员等进行表彰奖励。学校坚持开展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依托的“三合一”教育活动。学校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如舞蹈、国学诵读、剪纸刺绣、电子琴、足球、韵律操、书法等,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并定期展示,展现了师生的个人闪光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主题系列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扎实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丰富青少年课外生活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学校功能教室和“乡村少年宫”活动场地相结合,提高了学校现有教室和活动场所的利用效率。学校配备了相应远教设施、教室图书架、开放式书吧和学生大课间活动必需的体育器材,还开设了器乐、合唱、书法、经典诵读、舞蹈、美术、体育9个相关社团,这些社团辅导教师由学校14名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兼任,学校配备的基础设施和开展的社团活动丰富了青少年课外生活。我们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以促进少年宫活动的展开。为了促进少年宫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提出了“全面实施、主题突出”的工作思路,确立了“课堂为主,课余抓实”的实施方略,积极创设活动空间,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力度,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通过专家讲座、远程网络培训、国培计划、甘肃教师学苑、教师人人通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培训,培训人数一年达180人次。学校结合教师年轻化特点,开展了“三字一画”“一专多能”“岗位练兵”等竞赛,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多元化发展。学校围绕教学管理、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建模、教学过程质量检测评价等主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承办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周边学校开展“校际联盟”活动。学校还认真总结了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逐渐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的特色教学之路。学校教研组积极开展校内公开课、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评优课等特色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探索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不断尝试新教法、新思路,深入教学探讨,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五、认真开展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和文明餐桌行动

加强寄宿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是寄宿生管理的治本之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把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作为寄宿生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活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寄宿生“一对一、大带小、强带弱”等措施,加强学生“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折叠衣被、洗脸刷牙”等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和休息等时间。学校积极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从文明餐桌细节入手,切实做到节俭用餐、安全用餐、文明用餐;充分利用宣传栏、橱窗、食堂墙壁等进行图文宣传,以各种案例说明文明餐桌行动的好处;将“文明餐桌,珍惜幸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标语张贴于墙,将“健康饮食”宣传资料张贴于餐桌,教育引导师生珍惜资源、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崇尚节约。学校还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理念渗透课堂教学,引导师生节约粮食、文明用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六、不断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学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建立了校园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学校充分利用班会、校园广播、板报展览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卫生知识教育。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技能演练、疾病预防和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卫生保健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并对学生进行健康分析和心理疏导。

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武威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古浪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古浪县平安校园”“古浪县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10月,学校四年级少先队中队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荣誉称号。学校教师申报立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项,申报市级课题4项,目前已经完成结题4项,其余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要本着“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实现“构建快乐校园,办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於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