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质量安全的水产品从何而来?

2019-01-07 07:07钟小庆吴亚梅彭朝明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6期
关键词:水产品渔业养殖

钟小庆 吴亚梅 彭朝明

当下,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渔业发展完成了由传统数量增加型向现代质量提高型的转型升级,标志是水产品市场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就在该转变过程中,过去长期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突显出来,集中表现在水产品质量安全上,人们不但要求吃得饱更要求吃得好、吃得安全,而现实却让他们不甚满意,该问题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质量安全的水产品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大命题、一个大课题,需要人们下力气做功课、下功夫破解。笔者据此提出了以下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从渔业环境安全上破题

即构建一个安全的渔业生产环境。过去数十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效率优先,突显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而环境保护尤其是空气、水体和土壤三大领域的环保工作没有跟上去,集中表现在大量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物)和城乡生活污水直排江河湖海等水域中,该直排是全排放和零处理,给渔业资源环境、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例如大工业中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三废”尤其是其废水中就含有铅、镉、汞、锑等重金属离子,而化学工业尤其是无机、有机和高分子化学以及生化、食品工业通过分解合成、氧化还原和置换等化学反应会产生更多的衍生新物质,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以苯为例,以它为基础就会生成聚氯联二苯、多溴联苯、壬基苯酚、磷酸三苯酯、多氯化萘等大量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新物质,依此类推,如果不实施严格的无公害化处理,工业中的每一个细分子行业都会进行排污和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且该污染还通过农业工业传递给农业生产,大量化肥、农药以及农需物资的大量运用,其降解物、分解物就会污染土壤、水体甚至空气。同时,生活是生产的延伸、拓展。工农业生产污染必然通过其产品造成生活污染,这是二次污染。以生活污水为例,它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而这些有机物例如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极不稳定,且会被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为营养利用而大量繁殖,造成病原性污染。

不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百姓生活都会造成污染,如果不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就直排三废,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一是持久性,即污染物在自然中不容易通过生物降解或其他进程分解;二是蓄积性,即该类污染物能够在生物体内蓄积甚至在食物链内累积。其毒害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因诱变性,致变异、致畸、致癌性;毒害生殖、神经系统,干扰内分泌—即使剂量极低,也有类荷尔蒙作用或能改变荷尔蒙系统。

根据渔业生产是一个属地感极强的生产这一特点,要想获得质量安全有保证的水产品就要从保证水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做起。一是由政府牵头,制定和实施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律及其技术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全社会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要素,禁止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限制化肥、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开展雨污分排,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要求达标排放,该举措刻不容缓;二是由渔业主管部门牵头,以保护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为主题,构建渔业生态保护区,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的规定,限制渔具渔法的运用,禁电炸毒鱼作业,再造环境,修复生态,让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三是按照江河流向和湖泊以及池塘、山塘和水库水域分布,以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先导,以公司+农户这一产业化模式聚集渔农户,促进渔业尤其是养殖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实施园区化生产,由开放走向封闭,促进养殖生产实现循环水和零排放。

二、从渔业生产安全上立意

即构建一个安全的渔业生产方式。不论是原始渔业即原生态渔业还是传统渔业乃至现代渔业都是由捕捞、养殖和加工构成的,要实现水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就要在这三个细分产业上发力。

1.打基础,主要是指发展传统捕捞渔业

该产业是构建在开发利用天然渔业资源环境基础之上的原始渔业。过去,该产业是渔业的主导产业,随着过度捕捞以及渔业资源衰退和鱼类栖息环境变化,该产业已经退居其次,主要表现其捕捞量和养殖产量结构比例上。其实该产业的价值功能依然存在,它是渔业的上游环节,只不过这时候人们需要它捕捞的不是商品鱼而是亲本种鱼和苗种,以补充水产原良种场亲本和满足商品养殖生产需要,这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以渔船设计建造为抓手,还可以推进传统捕捞渔业向休闲垂钓渔业转产,引导传统渔民转业,发展现代休闲渔业。

2.盖高楼,主要是指发展现代养殖渔业

该产业是捕捞渔业的延伸。过去,在水产品总量中,捕捞和养殖的比例是七比三,而现在已经是三比七甚至是二比八,水产养殖已经是解决水产品数量和质量双重安全问题的中坚。当然,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是围绕提高产量这一中心展开的,实施的是单一品种高密度投苗和高强度投喂,因为该养殖技术模式超过了天然光热气的负荷和水体、土壤以及植被的承载,这就要求人们运用温室培苗、保温大棚越冬,配置增氧机、投饲机、清淤机,更要求人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施用药物、动保产品,调节水质条件、改良底质环境。目前,这一技术模式是水产养殖的主导模式,被池塘、山塘、水库和河涌、湖汊以及网箱养殖广泛运用。该创新虽然解决了水产品数量安全问题但是却让水产品质量安全突显出来,主要是药物残留。

要在生产环节上破解安全问题,首先要突破种苗生产安全关,构建水产原良种体系,鼓励其开展原种保有,引导其运用群体和家系以及基因组学选育良种,繁育和培育生物学性状优良尤其是免疫力、抗逆性更强的苗种,以满足商品养殖生产的需要。该举措就减少了疾病发生的概率,减少了药物施用,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次是按照以下两条技术路线推进:一是保证数量安全,开展诸如池塘等养殖场地设施的功能化改造,让其集成更多的新技术,聚集更多的工业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工厂化、程序化、流水线养殖生产,该技术模式的高产超过人们想象,同时,达到循环水和零排放的目标;二是质量安全,即让水产养殖回归原生态和全生态,返璞归真,即在自然的光热气负荷以及水土植承载能力范围内开展养殖,即多品种立体混养,运用养殖场地固有的基础饵料培育苗种,根据其食性,投喂鲜活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同时运用水产养殖动物之间的共生和互补性开展病害生物防治,其中最佳模式是生态综合种养,例如桑基鱼塘和鱼菜共生、稻渔轮作等,该技术模式不但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高效转化而且养殖生产出来的水产品至少是无公害甚至是绿色、有机水产品,它就圆满地解决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再上一层楼,主要是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该产业是捕捞和养殖渔业的拓展。不论是捕捞还是养殖,其产品就是加工水产品的原材料,它们的共性是鲜活易腐性,要让其获得有效储藏和运输以及市场流通和消费就必须冷冻、保鲜、保质,即在深加工基础上进行综合利用,即按照食品甚至药品加工制作标准进行加工。该标准必然会通过加工企业的收购传导给养殖业甚至是捕捞渔业,倒逼其全面开展技术创新,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水产品加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但推动渔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水产品增值,实现渔业增效和渔农增收,而且促进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生产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

三、从质量安全监管上著文章

以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破题,实施渔业安全生产立意,水产品质量安全这篇大文章就横空出世了,这就是《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该《条例》是广东省制定颁布的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规,且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是一篇大文章。它是诸多法律和渔业生产以及正在开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集大成者。该《条例》中心思想突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操作性极强,是当下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最高纲领和行动指南,而且在全国渔业行业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该《条例》共有七章五十三条,分别从水产品产地、水产品生产、水产品经营、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提出“合理布局养殖生产,安全使用投入品,规范包装标识,建立完善溯源体系,构建联动应急机制”,即实施全程监管和多方联动 ,消除“灰色地带”,全方位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监管方面,《条例》可谓亮点颇多,如《条例》结合广东省水产品生产实际,明确了水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确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在《条例》第三条政府职责中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而对于渔业、食品药品这两个监督管理最主要的行政主管部门,《条例》中也细化了双方的任务分工,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渔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也就是说,今后,两部门的监管职责将从“水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或后”为分界点进行界定。 中心是产地管理,该《条例》要求由政府牵头通过制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该规定让水产品质量安全破题有了法律依据和支撑。

此外,《条例》对散户、企业、合作社等所有水产品生产提出了建立生产记录的要求;加强对投入品的监管,特别是规范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使用,使这两类物质的使用和执法管理有法可依;规定贮存、运输监管的要求和法律责任。明确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职责和水产品监测、抽样检测规范,并明确抽查检测结果确定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这实际上是填补了执法管理和投入品两项监管空白。其中最突出的要求是水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养殖业者建台账,记录苗种、饲料和药物购进、投放和使用情况,记录产品市场销售,该规定将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立意实现了法律化、程序化。

而在全程监管的理念中,《条例》加强了生产环节和经营环节监管对接,明确提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产地证明、自检合格证、标识销售等制度与水产品市场准入的入场销售证明、进货查验记录、销售记录等制度相衔接,规范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初步构建了可追溯体系,有利于水产品生产、收购、销售、消费全链条追溯,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结论

水产品质量安全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时代命题。这是因为它要解决的是渔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必然要通过创新和进步来解决。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当该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之后,渔业中的捕捞、养殖和加工就会焕然一新,将有力地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推动广东乃至中国渔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渔业强国之林。

猜你喜欢
水产品渔业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