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态养蟹水质及底质管理要点探讨

2019-01-07 07:07刘荣军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6期
关键词:水色溶氧河蟹

董 敏 刘荣军 朱 李

武汉市江夏区是“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的核心产区之一,与其他河蟹相比有四大特点:一是青背,河蟹壳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二是白肚,腹部晶莹洁白;三是黄毛,一对螯足呈钳状及四对步足的前后缘有金黄色绒毛;四是金爪,四对步足前端呈金色,强壮有力。好水养好蟹,良好的水源及底质环境对“梁子”牌大河蟹健康生长和养殖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水质要求“梁子”牌大河蟹池塘生态养殖适应面积一般为20~50亩/口池,东西朝向为宜。养殖用水首先要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及《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河蟹适宜pH7.5~8.0,水源不同,水质差异较大,若使用地下井水,井越深,碱性越大。一般认为当养殖用水pH>8时,水体偏碱性,用50~200mg/L过磷酸钙(钙肥)泼洒或者适量泼洒醋酸;当pH<7时,可用25g/m3的生石灰泼洒。

河蟹适宜的水体溶氧应在5mg/L以上,否则会影响河蟹正常生长。溶氧不足时,除了开增氧机、加注新水外,可全池泼洒生石灰和黄泥浆,必要时应及时施用增氧剂。

2.控制好水温河蟹生长适宜水温为19~25℃。水温会影响水体溶氧,温度越高水体溶氧越低易引起河蟹缺氧、水草腐烂,进而影响河蟹的摄食,使得蜕壳次数减少,影响产量和品质。

另外河蟹所能承受的温差(指养殖池水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变化一般要求在2~3℃,高温、暴风雨、天气骤变等极端恶劣天气导致温差变化,可引起河蟹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得病,轻度温差变化可以投喂芪参散、维生素C和复合免疫多糖等抗应激药;温差较严重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等方式使水温保持相对稳定。建议春季水深应保持在0.8~1m,夏季水深应加高到1~1.2m,水不宜太深否则会增加河蟹蜕壳压力。

3.植草多数蟹农认为,河蟹养的好不好,水草种植是关键。水草不但为河蟹提供了一个“窝”和“粮仓”,还可调节水温(高温季节比不植草池塘降温3~5℃)、增加水体溶氧,并吸收池塘中氨氮,使氨氮向亚硝酸盐的转化减少,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值得注意的是,种植的水草品种不能单一,以轮叶黑藻(水温15℃以上,可选在清明节前后种植)为主,组合搭配少量苦草(水温15℃以上可种植)、金鱼藻、伊乐藻(水温5℃以上可种植)等,充分发挥各种水草的自然优势,水草的覆盖率在50%~70%为宜,过多会造成pH明显上升,NH3毒性增强。要密切关注水草的腐烂情况,捞出或割掉多余水草。

4.移螺螺蛳是河蟹天然条件下最好的动物性的饵料,可以改良池底环境。在年底至翌年4月初按河蟹设计产量的5~8倍投入螺蛳,下池前先要消毒投放均匀。此外,河蟹塘中可套养少量鳜鱼(一般情况下≤20尾/亩),降低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氧争空间,促进河蟹的生长,提高河蟹成活率和养成规格。

5.水色调控水色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阳光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以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也称为“藻色”)占绝对优势,并具明显的优势种类。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水质好坏通常可通过水色来反映,好水质一般为绿褐色和茶褐色等,一天会有轻微变化,即所谓“活水”。养殖水体中,因为投饵等原因容易导致C、N(约95%来源于饲料)富余而P等不足,使水体浮游生物生态平衡打乱。当出现不良水色时,不可盲目用药,以免造成更大损失,常见有以下几种:

5.1 蓝绿色 该类颜色水常富营养化,以蓝藻门的种类常见,因有荚膜。尽量控制蓝藻,它会消耗池中氧气,使水体pH上升。可以不杀灭,可施磷肥、用腐殖酸钠给池底遮光,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水。若发生倒藻可用有机酸、生石灰解毒。

5.2 青苔水 杜绝出现青苔等丝状藻类是培养好水色的关键一环。池塘中的"青苔",又称"青泥苔",是丝状绿藻的总称,常见有水绵、刚毛藻、水网藻等。和蓝藻相反,是水体贫营养化的表现,水质中性偏酸。可采取施氨基酸肥、池底遮光、开沟等方式。大面积青苔覆盖呈块状时,建议人工捞取,特别是养殖前期,尽量不要全池药杀,可能会导致河蟹死亡。

5.3 油膜水 因水质偏“老”,小型藻类不足,需尽快调水,培育绿藻和硅藻等有益藻类。

5.4 浑浊水 常见于暴雨之后,池水浑浊透明度小,可用絮凝剂处理。

猜你喜欢
水色溶氧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水色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鉴别鱼塘水质好坏有妙招
水色纸飞机
溶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