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效果分析4

2019-01-07 07:53魏建东
关键词:抗炎痉挛呼吸衰竭

魏建东,姜 颢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99)

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经常是互相关联的,在医学界,“心肺不分家”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生理和病理联系,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会进一步累积循环系统,从而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往往是由气道炎症引起的呼吸道痉挛,有着起病较急、较为突然的特点。

1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疾病特点

哮喘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一般来说是由过敏因素引起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神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因对花粉过敏,接触花粉会引发哮喘发作,在观看一些鲜花盛开的电影时,也会出现哮喘发作的情况。由于呼吸道炎症导致的呼吸道痉挛,从而导致患者气急、喘息、咳嗽,呼吸哮鸣音等情况的出现。在急性期的患者,需要减少刺激,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雾化吸入,同时采取解痉挛、平喘止咳的对症治疗[1]。近些年来,重症哮喘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重症哮喘有别于普通哮喘,重症哮喘起病较急,往往患者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诸多合并症的病史。

尤其是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2]。由于重症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介质,气道反复出现高反应性,遇到相应变应原后出现痉挛,从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在没有及时抗炎、解痉、平喘、止咳的情况下反复发作,会进一步导致患者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尤其在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上体现较为明显,患者一般都会出现动脉血二氧化碳量较多,氧气减低。当重症哮喘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之后,往往又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

这样的患者具备着起病突然、危重的特点,在这基础上,患者一般都会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3]。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解除呼吸道痉挛,进行对症处理,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等情况。总而言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具备着情况严重、突然、紧急的特点,在急诊抢救中必须要及时采取合理的临床抢救手段,从而挽救患者生命。

2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一般采取相应的抗炎、解痉、止咳、平喘治疗都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缓解现存的临床症状,解除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从而使呼吸衰竭得到改善。然而部分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进行支气管扩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之后,仍然无法环节现如今的临床症状。这样的患者重症哮喘患者往往是因为支气管炎症进行性加重,气道内因慢性炎症出现痰栓,阻塞了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

因痰栓广泛性阻塞气道,从而导致气道出现痉挛,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和气促、气急、喘息等情况。在临床查体可以发现患者两肺广泛性哮鸣音伴湿罗音。由于这样的情况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时常出现,在急诊抢救中就需要进一步应用相对应的机械正压通气,对患者采取临床治疗,从而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

采取我院收治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2例,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51例。所有患者都符合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排除其他重大器官衰竭,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有效性对照表(n,%)

机械正压通气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急诊抢救,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目前呼吸困难造成的缺氧情况,及时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呼吸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组织缺氧、呼吸衰竭等情况。临床治疗抢救过程中,如发现该类患者呼吸衰竭进行性加重,且患者进行支气管扩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动脉血气分析重度呼吸衰竭,两肺布满响亮的哮鸣音和湿罗音,则要考虑患者呼吸肌、支气管痉挛没有得到缓解,呼吸肌疲劳,可以及时采取机械通气进行抢救。

机械正压通气在进行临床实际抢救过程中应用价值较高,意义重大,对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抢救来说有着较好的临床抢救和治疗效果。

3 结 论

如上所述,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急诊抢救治疗中,如有发现进行常规治疗无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时,就应该积极考虑对患者采取机械正压通气,从而进一步挽救患者生命。这样的抢救手段,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价值较高,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善治疗后的效果,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抗炎痉挛呼吸衰竭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电针耳甲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泽泻原三萜、降三萜和倍半萜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