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回望

2019-01-07 06:29
中国国家旅游 2019年10期
关键词:映秀大禹羌族

映秀记忆

说到汶川,11年前的那场地震是无法绕过去的。

驾车从成都出发,过了都江堰,沿着都汶高速一直開,就进入了汶川地界。和川西的多彩不同,汶川境内多是石头山,有一种荒凉感。汶川原本就是一个坐落在高山之中的小县城,山地多,平地少,当年地震时,从山上滚下的巨石也给小城带来巨大伤害。地震后,汶川就地重建,地理空间不再满目疮痍,但伤痛留在了心里。

“5·12”地震的震中位于汶川的映秀镇,据后来的科学释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高原物质向东缓陧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又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长期积累之下,最终在龙门山北川到映秀一带突然释放。映秀地震遗址是在原漩口中学的校址上建造起来的,一块带着裂缝的时钟雕塑正对着中学正门,时间定格在14:28。后面的教学楼原本是一座五层楼,地震时剧烈晃动导致坍塌,—楼至四楼深陷地下,五楼变成了一楼。

地震遗产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项另类“遗产”,也被视为“黑色旅游”的一部分。这一“遗产”通常与死亡、灾难、悲剧联系在一起,这种旅游方式也时常引起争议。多年过去,映秀地震遗址每天要接待大量探访者,当年的废墟已长满了绿树,爬满了青苔,讲解员就是本地人,向到访者讲起自己亲历的汶川大地震的诸多的细节,格外令人动容。我很想知道,每天这样重复讲解,心中的伤口是否已经结起了茧子?汶川旅游提出了一个宣传口号,叫作“无忧之城”,希望时间真的可以治愈—切。

映秀地震遗址附近有一家叫“茶祥子”的店铺,免费提供自家的招牌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土司黑茶。他家茶杯上的小诗很有意思:“来喝茶,喝茶来,来即去,去喝茶,喝茶去,去即来,如何来,即如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平淡、无关世事的闲散心情。都说蜀人自古好娱乐,实乃温柔之乡,所以有“少不入川”的说法,历经伤痛之后,“珍惜当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念吧。

重拾羌族文化

汶川是羌族的聚居地。东汉《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羌这个字本身是一个象形文字,羊与人相结合。最近研究者又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发现了这个字,说明在当时就已经有“羌”这个族群。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是一本经典的当代人类学著作,其中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羌族是“华夏边缘”。

“5·12”地震也给羌族的文传承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震后,从北川到汶川,都更加注重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并以此作为旅游的根基。汶川有一个全部由黄泥土修建而成的羌寨——萝卜寨,地震时受损十分严重,新建起的寨子就坐落在老寨子后面,海拔更高一些,每家都是独门独院,户户相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萝卜寨位于岷江大峡谷高半山平地之上,这里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的好地方,峡谷纵切,山体的走势和沟壑清晰可见,每逢下雨天,水气不易消退,就形成了云朵,所以萝卜寨也被称为“云朵上的街市”。如今萝卜寨的村民已经放弃种植经济效益低的土豆,改种樱桃,个大味甜,性价比更高。

2010年,汶川的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的《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5·12”地震后,整个镇子按照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规划、重建,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前些年也曾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古镇以1300多米长的禅寿老街为主体,青石板铺路,两侧分布着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和售卖本地特产的商铺,融合了羌、藏、汉等文化元素。越往深处走,本地人的生活印迹就越发清晰起来,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抱着孩子从墙角走过,老人三三两两聚在树下拉家常。这里是被世界遗产群(都江堰、青城山、卧龙、九寨沟等)包围的地震遗产,但更是人们劫后重生的家园。

Tips更多推荐

■龙溪羌人谷

位于汶川县西北,是古羌人的诞生地、羌文化的发源地。羌人谷神秘静谧,走进村寨,绿意盎然,繁花似锦,可让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

■绵虒大禹祭坛

据史籍记载,治水英雄大禹就出生在汶川地区,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陆续开展了关于大禹的研究及纪念活动。“5·12”地震之后,珠海市对口援建汶川,在汶川县绵质镇石纽山山腰建起了大禹祭坛,这里同时也是一个观景平台。

汶川两日游路线

D1:成都—水磨古镇—映秀地震遗址—汶川县城

D2:汶川县城—龙溪羌人谷—萝卜寨—绵虒大禹祭坛—成都

猜你喜欢
映秀大禹羌族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风雨故人归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日媒:震后十年,映秀重生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