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山摩崖石刻的故事

2019-01-08 11:52
西江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摩崖题诗落款

在贺州市灵峰广场东南侧,耸立着一座孤山,名曰灵峰山,该山南距贺江仅数百米,每当夕阳西下,灵峰山的身影被拉长,映衬着平缓、清澈的贺江水,这种江与山的和谐之美让人陶醉。灵峰山仅高近百米,但因属八步盆地内的一处石灰岩山体,所以显得格外高耸。

陈宝书题写的“忘机洞”三字

灵峰山之所以让人着迷,不仅因为它毓秀挺拔、小巧精致,更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位于山脚、山腰及岩洞石壁上的12处摩崖石刻,已经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存的灵峰山摩崖石刻绝大部分没有落款,这些摩崖石刻的作者是谁,其中又隐含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值得探究。

灵峰山摩崖石刻除了一处为带落款的诗句外,其他的摩崖石刻都是三个字以下的大字石刻,包括一个字的草书“佛”;两个字的碑体楷书“潜光”“乐此”“华盖”“丽泽”“曲进”“空明”六处;三个字的“马峰岩”“忘机洞”“灵峰岩(李济深)”“灵峰岩(王赞斌)”四处。这些摩崖石刻的字体均为阴刻,字体大小不一,书体有行书、草书、隶书、楷书和魏碑体等。

陈宝书题写的忘机洞题诗

贺州,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临贺县建县以来,期间虽经多次郡、县、州的更迭,但直至1952年,贺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在八步区的贺街镇。灵峰山摩崖石刻的镌刻年代大多是在抗战时期,当时的八步并不是贺县的治所,而是平乐专署的驻地。抗日战争后期,全国许多文化名人曾流落八步,他们经常在灵峰山下举行集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济深先生。当年,李济深参加在灵峰体育场前举行的八步人民抗日集会后,让工作人员扛来几把木梯,在灵峰山西侧高高的石壁上题写了“灵峰岩”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是竖写繁体,魏碑体,轮廓分明,落款“李济深题”,流传至今。

然而,在灵峰山摩崖石刻中,鲜为人知却颇具抗战文化价值的,是民国时期由广西著名社会名流陈宝书先生留在灵峰山南面山腰忘机洞上以及洞内的两处摩崖石刻,分别为“忘机洞”和“忘机洞题诗”。

据1936年版的《阳朔县志》记载:“陈宝书(1884~1951年),字体乾,阳朔县白沙乡遇龙镇人,其性敏而直,北京大学法科系毕业,曾经留学日本,先后任广西法政学校教授十四年,著有《民法总则》和《物权亲属继承纲要》,现本省(广西)法曹多出其门下,工书善刻。”

陈宝书是广西法律界泰斗,民国时期广西司法、执法机关等法律界人物大都是他的学生。他还擅长书法篆刻,是当时桂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书法篆刻家之一,在桂林的市区、阳朔县和贺州市都留下不少摩崖石刻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常有日机来广西轰炸。当时的八步由于矿业兴盛、经济繁荣,又是桂东重镇,成了敌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为躲避日机轰炸,平乐区督察专员公署在贺州市中心的灵峰山修葺了马峰岩为防空洞,陈宝书也来到贺州,为避空袭,携妻儿避居忘机洞中。

“忘机洞”三个字,刻于灵峰山南麓山腰洞口石壁上,为竖写行书,落款为“丰骨子陈宝书”。究竟是其避居的山洞原本就叫“忘机洞”,还是当时处于落魄之时的陈宝书故意为之,将“忘饥洞”写成“忘机洞”,不得而知。

灵峰山摩崖石刻之中,最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莫过于陈宝书亲笔题刻在忘机洞东侧岩壁上的题诗。其字体刚劲方正有力,有魏碑余风。题诗如下:

华夷交变几沧,□损益问□□□,自彰无限天机,难以洩岩阿,常静古忘今。

石刻的落款为“丁丑倭夷寇华,余携妻儿避居忘机洞,历时年余如一日,戊寅八六俨儿并产洞中,丰骨题志”。

从以上碑刻及陈宝书的落款,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史实:

其一,这里的“丁丑”年,指的是1937年,即“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之年。

其二,倭夷寇华,八步也没有幸免于难。

其三,陈宝书携妻儿避居忘机洞,历时年余,戊寅年即1938年。其呱呱坠地的儿子,缺吃少药,狼狈地躲在岩洞里,那种感觉使曾经有一丝亲日情结的陈宝书(曾经留学日本)发生了重大的思想转变,激发了陈宝书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

后来,陈宝书回到阳朔,就立即组织抗日活动。1944年,陈宝书等领导阳朔县遇龙村村民,以天作寨为据点,抗击日寇,直到抗战胜利。现已列为阳朔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作寨抗战记碑和遇龙村抗战胜利碑,记载了阳朔县遇龙村村民有组织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这两块由陈宝书亲书的石碑,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猜你喜欢
摩崖题诗落款
西狭颂摩崖石刻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落款
画竹题诗
墨韵书香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君子萧萧》画题诗
中国画落款与钤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