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角药”的配伍应用分析∗

2019-01-08 18:10王朝霞范铁兵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9期
关键词:方中干姜附子

王朝霞 范铁兵

(1.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原因,但临床诊断依赖于相关实验室检查,易造成资源紧张、增加医疗费用等问题[1-2]。中医学认为腹痛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可见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等,病机为气血痹阻于经脉,“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3-4]。《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的方剂疗效较好,至今仍为临床广泛使用,且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应用。角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模式,可作为方剂的核心部分,也可作为方剂的辅助部分,既可独立成方,又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作用[5-11]。角药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后世医家[12-17]。本文系统分析了原文中明确出现腹痛且有方剂记载的34条文中蕴含“角药”的配伍应用,以期提高治疗腹痛的疗效。

1 治疗腹痛独立成方之角药

1.1 大黄、芒硝、甘遂 由大黄、芒硝、甘遂角药配伍而成的大陷胸汤,具有泻热逐水,峻下破结之功。方中大黄、芒硝泻热散结,攻逐水饮,配伍泻水逐饮之甘遂,成泻热逐水之峻剂。三药相合,用于治疗水热互结于胸腹,临床可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疼痛剧烈,病势较急,范围较广,可伴有头汗出,大便秘结,渴不欲饮,午后潮热等症。

1.2 赤石脂、干姜、粳米 由赤石脂、干姜、粳米角药配伍而成的桃花汤,具有温阳涩肠,固脱止利之功。方中重用赤石脂温阳固脱,涩肠止利;干姜温中脾肾,散寒祛湿;粳米健脾益胃,固护胃气。三药相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所致滑脱不禁者,临床可见腹痛绵绵,下利白多赤少,小便不利,可伴有脓血便等症。

1.3 甘草、附子、干姜 由甘草、附子、干姜角药配伍而成的通脉四逆汤,具有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功。方中重用附子、干姜,以大辛大热之药,破除阴寒,大力回阳,通达内外,配以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防止辛热化燥伤阴。三药相合,用于治疗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厥逆者,临床可见于腹痛,面赤,干呕,下利清谷,脉微欲等症。

1.4 厚朴、大黄、枳实 由厚朴、大黄、枳实角药配伍而成的厚朴三物汤,具有行气除满,通便泄热之功。方剂组成与小承气汤相同,但药量不同而功效、主治不同。方中重用厚朴,功专行气除满,大黄、枳实通腑泄热。三药相合,用于治疗实邪内积,气滞不行所致腹痛胀闭者,临床可见于腹痛,腹胀,大便秘结等症。

1.5 当归、生姜、羊肉 由当归、生姜、羊肉角药配伍而成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养血补血,温中散寒之功。方中当归养血补虚;生姜温中散寒止痛;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以大补气血,散寒止痛。三药相合,用于治疗血虚内寒之寒疝腹痛及产后腹痛,临床可见于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等症。

1.6 桃仁、大黄、蟅虫 由桃仁、大黄、蟅虫角药配伍而成的下瘀血汤,具有破血逐瘀,活血止痛之功。方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荡逐瘀血,蟅虫破血逐瘀。三药相合,用于治疗产后瘀血内结所致腹痛,临床可见于少腹疼痛如刺,按之痛剧,恶露量少或经少等症。

2 治疗腹痛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

2.1 芍药、当归、川芎 由芍药、当归、川芎配伍而成的角药,是奔豚汤、当归芍药散、胶艾汤的主要部分。方中芍药养血敛肝,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增强芍药补养肝血之功;川芎行气活血,能行血中之气滞。三药相合,养血活血调肝,用于治疗肝郁化热,气上冲逆所致腹痛,临床见于腹痛,气上冲胸,可伴有往来寒热等症;或肝血不足,冲任脉虚所致腹痛,临床见于妊娠下血伴腹痛,下血色淡,可伴有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等症;或肝脾不调,气郁血滞所致腹痛,临床见于腹痛拘急,绵绵作痛,可伴有头昏,面唇少华等症。临床对于肝郁气滞血瘀或血虚等病机所致腹痛,皆可随症配伍使用。

2.2 柴胡、黄芩、半夏 由柴胡、黄芩、半夏配伍而成的角药,是小柴胡汤的主要部分。方中柴胡疏解少阳,黄芩清泄少阳胆腑邪热,柴胡配黄芩可外透内泄,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三药相合,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用于治疗少阳兼里虚寒证所致腹痛,临床见于中焦虚寒性腹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采用温中补虚固其本而腹痛未愈者,以和解少阳治其标;或黄疸初期兼有少阳证所致腹痛,临床见于腹痛而呕,胸胁苦满,寒热往来等症。临床对于少阳兼其他病证出现腹痛者,可随症配伍应用。

2.3 茯苓、白术、附子 由茯苓、白术、附子配伍而成的角药,是附子汤、真武汤的主要部分。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附子温肾助阳,祛湿止痛。三药相合,温补脾肾,祛湿止痛。但药物剂量因病证不同存在差异,致使附子汤侧重温阳镇痛祛寒,真武汤侧重于温阳化气利水。三药相合,温阳化湿止痛,用于治疗少阴阳虚水泛所致腹痛,临床见于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肿,可伴有下利,呕吐,心悸等症;或妊娠阳虚,寒盛腹痛,临床见于腹痛恶寒,小腹阵阵作冷,可伴有腹胀满等症。临床对于脾肾阳虚寒盛,伴或不伴寒湿、水饮所致腹痛者,皆可随症配伍使用。

2.4 桂枝、芍药、炙甘草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配伍而成的角药,是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乌头桂枝汤的主要部分。方中桂枝疏风解表,散寒解肌,温经通脉;芍药酸甘化阴,敛阴和营;炙甘草补益中焦,调和诸药。桂枝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炙甘草配伍桂枝,增强温阳之力;炙甘草配伍芍药,增强益阴之功。三药相合,温中通阳,调和营卫,用于治疗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邪陷太阴所致腹痛,临床见于腹满时痛,或腹痛剧烈而拒按等症;或少阳兼里虚寒证、虚劳里急所致腹痛,临床见于中焦虚寒性腹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等症;或阳虚阴盛,复感外邪所致腹痛者,临床见于腹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等症。临床对于中焦虚寒、阳虚寒盛等病机所致腹痛者,可随症配伍应用。

2.5 黄连、干姜、桂枝 由黄连、干姜、桂枝配伍而成的角药,是黄连汤的主要部分。方中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辛开苦降;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三药相合,清上温下,宣通气机,用于治疗上热下寒,升降失调所致腹痛,临床见于治疗腹中冷痛,欲呕吐等症。临床对于上热下寒,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腹痛者,皆可随症配伍使用。

2.6 大黄、牡丹皮、冬瓜仁 由大黄、牡丹皮、冬瓜仁配伍而成的角药,是大黄牡丹汤的主要部分。方中大黄泻热通腑逐瘀;牡丹皮凉血化瘀;冬瓜仁排脓消痈。三药相合,泻热通腑,化瘀排脓,用于治疗热毒蕴结肠中,血瘀成痈,未成脓或脓初成所致腹痛者,临床可见于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发热自汗,恶寒等症。临床对于里热内盛,血瘀成痈所致腹痛者,皆可配伍应用。

3 治疗腹痛作为方剂辅助部分之角药

由大枣、生姜、炙甘草配伍而成的角药,是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桂枝加芍药汤、乌头桂枝汤等方剂的组成部分。方中大枣补益中焦,滋养气血;生姜性温散寒,化饮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补益中焦。三药相合,立足中焦,补益脾气,固护胃气,既能缓和峻猛攻邪之品的烈性,以防耗损机体正气,又能增强补虚扶正之品的补益功效。临床对于各种原因所致腹痛,可随症配伍使用。

4 治疗腹痛联合应用之角药

腹痛致病因素复杂,证候错综复杂,可见于多种病证,如里虚寒证、阴寒内盛证、阳明腑实证、水热互结于胸腹证等。临床为应对复杂疾病,常根据治疗需要将不同角药联合应用,如小建中汤包含桂枝、芍药、炙甘草角药和大枣、生姜、炙甘草角药,有助于扩大药物使用范围,发挥药物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等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5 结语

角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腹痛的方剂,系统分析其中的角药配伍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发掘与传承仲景创制的经方,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腹痛方药的选择,同时有助于挖掘与创制新的角药。

猜你喜欢
方中干姜附子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冬季瘙痒煎地黄白芍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小儿遗尿用鸡肠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五味子酒助眠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