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2019-01-08 18:38翔,罗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学民族学科

高 翔,罗 桥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如何界定民族社会学,国内学者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郑杭生认为:“民族社会学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民族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1]马戎认为:“当今人类社会种族、族群关系发展的客观形势也必然使得社会学家们对于种族和族群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习惯地称呼我国的各少数族群为‘少数民族’。……沿用国内这个习惯用法,种族与族群社会学在我国也可以被称为‘民族社会学’”。[2]贾春增认为:“民族社会学是广义民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具体地讲,民族社会学是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学的一般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特别是民族地区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的一门学科”。[3]可见,如何促使各少数民族在族群关系演变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宗教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实现民族社会良性运转、民族与社会协调发展是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因此,在西南地区高校开设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这一门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理论,同时将之转化为专业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广泛运用,将是这门学科进行改革的重点。

2 《民族社会学》课程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民族社会学》学科建设缺乏创新性

《民族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这门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理论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科的实践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不断地带领学生实践学习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除了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以外,教师在带领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过程中也会获取教学案例和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科的创新提供新鲜的血液。

2.2 《民族社会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

《民族社会学》是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理论方面的成就极为突出。但是,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任课老师除了要通过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牢记于心”之外,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将民族社会学中的社会调查、民族生活方式、社会控制、民族社会关系等与少数民族切实相关的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民族社会学的课程理解。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并未将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联系在一起。

2.3 课程目标与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存在差异

民族地区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去解决民族贫困、民族教育、民族发展滞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社会工作人才首先要熟知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等,以便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到工作场域,并开展相关工作,而《民族社会学》课程开设恰恰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充分了解这些问题及社会关系。不可否认,《民族社会学》课程在西南地区高校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中广泛开设,课程目标多为“掌握理论”,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要深层次的了解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等,仅仅课堂教学是达不到的。当然,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所谓“专业人才”也会与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存在差异。

2.4 《民族社会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迫使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地涉及表现在民族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过程,以及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不同方式发生的互动和联系。”[4]具体而言,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民族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涵盖政治、经济、人口、心理、社会问题等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是将教学固定在教室里,而不能使学生走出课堂,不能开展社会实践,学生是不能有效理解相关概念和内容,从而满足教学要求。

2.5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民族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丰富,通常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容,当教学涉及到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时,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实际深入到民族区域的相关领域当中,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实际体验和学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可见,《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老师更多的时间在进行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

3 《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3.1 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决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只看成是普通的理论教学,也不能被视为只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和糅合。《民族社会学》的教学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为研究对象是民族与社会,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象,也非孤立的社会,具有动态性和经验性。首先,《民族社会学》关注变动中的民族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要把民族放在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中来加以考察,从中发现其结构及变迁的规律。其次,《民族社会学》注重对民族与社会的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民族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所以,《民族社会学》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普通的课堂教学,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到民族地区,把握民族社会的动态发展并收集经验。

3.2 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民族社会学》在民族地区的开设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民族地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从知识结构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可以看出,《民族社会学》的教学过程必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只是单纯理论教学,首先无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学科的方法论,其次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生也无法真正掌握课程知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相关社会问题。

3.3 明确课程目标,缩小人才需求差异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偏远落后地区,而这些地方往往存在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介入,而人才在介入前必须通过学习诸如《民族社会学》等课程熟知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因此,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能够较早提前进入民族地区,了解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提高解决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发展滞后等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在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社会学》课程具有必要性,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是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相结合,使让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是的要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最终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提升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社会学民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我们的民族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