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旅游体验研究

2019-01-08 03:17高桐桐
当代旅游 2019年7期

摘要:随着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旅游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公益旅游已经在欧美等国家有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主要是将旅游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既彰显着新旅游体验时代的进程,同时还可以为各个区域的社会机构及服务组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具有着显著的社会文化及个人哲学思想要素。通过整理欧美相关文献,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公益旅游带给旅游者的五种不同体验,进而为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及相关服务组织的建立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公益旅游;公益机构;服务型组织可持续发展

公益旅游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欧美等国家发展非常迅速。公益旅游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人因素、项目活动目的及活动设计因素、组织成员互动因素、旅游社区环境及制度等因素。公益旅游具有很体验性,同时还具有本真及互利等特点。目前,关于公益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语言描述记录及代表性的公益旅游项目开发访谈及历程等内容,因此通过浏览最近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会发现公益旅游体验在不同地区开展会受到地方背景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一、学习和教育型体验

学习与教育型体验主要是由学生、专家及兴趣爱好者所组成的志工旅游者,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公益旅游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各种相关技术能力,如教学、课程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还可以通过与社区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获得现代职场中所需要的“软技能”,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的经历、丰富个人的知识视野、具有社区精神意识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强个人的就业吸引力。目前,西方地区的公益旅游体验主要是跨国、跨种族、跨文化的学习体验,这些跨度较大的公益旅游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与体验。现阶段我国的公益旅游主要表現在教育资源扶持及重大赈灾等形式方面。

二、情感社交型体验

在公益旅游的情感社交体验描述中高频出现关系、社交、人际等人际关系词汇,这些情感社交的体验,大部分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关系,如志工旅游者与同伴、组织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西方区域的公益旅游案例都记录了各种人群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此活动的意义,这样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行交流与沟通,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东方区域的公益旅行则主要会更加细腻的表现出家庭成员、校园、朋友等近距离社交人群的情感体验,但也有部分人会躲避紧张的家庭及工作关系进行履行,这些都会改变参与者原有的情感状态,进而由最初的沉默、不合群直到被其它同伴所感染,进而开始接受之前所无法接受的情感交流模式。

三、宗教或精神净化型体验

公益旅游诞生的雏形来自于西方,主要是传教士的朝圣及布道之旅。目前,大部分的公益旅游活动会涉及到帮扶、环境保护等内容,具有显著的利他性,因此公益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很类似于之前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进而达到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调查网上的公益旅游访谈记录可知,当志工旅游者看到医疗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强烈的同情心,然后以普爱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在南非地区,一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志工旅游者会将公益旅游视为一种修行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志工旅游者会因为工作及人际关系的疲倦,希望能够通过公益旅游体验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自我反思、重塑和发展型体验

在志工旅游者人群中有些会通过活动积极反思与审视自己的人生及过去,这样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三观,进而促进自己的人生旅途获得更好的发展。部分志工旅游者在个人生活表现方面可能会显得消极、片面或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等现象。例如西方的志工旅游者通常会反思自己无聊的生活,但是东方的志工旅游者则会思考自己在高强度社会压力下扭曲的价值观念,希望在活动中能够通过为帮助他人及换位思考等方式获得幸福,进而重塑自我。在家庭生活方面,每一位志工旅游者都会接触到不同的家庭架构,通过反思与对比他们也能够发现家庭关系的意义。

五、适度义务的、有意义的休闲型体验

公益旅行实质上带有着休闲度假的性质,因此如何有效平衡义务活动与休闲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非常强调人的生产力,因此在公益旅行之中个人应当去感受自己的生产力,在适宜的范围内才可以产生某种度假的期望。现如今,许多休闲活动中的义务被看作为休闲,如马来西亚海滩中的志工旅游者便会控制好工作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将事情屡清楚一步一步做的方式便是一种度假生活形式,并且他们会在旅途中会穿插一些景区浏览等说明,这些都会展示出公益旅游体验休闲与义务的统一性。

回顾欧美、国内和港台等相关理论成果,公益旅游市场与组织研究应继续深化,进一步测度公益旅游折射的全球化、社会发展、社会行动等影响力,这些内容都会为今后的公益旅游宏观政策调控及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如何将公益旅游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各阶层团结凝聚、提升公民旅游综合素养、个人责任感及幸福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玉秀.公益旅游行为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郭怡桦流浪者之歌:公益旅行者自我实现的历程[D].台湾元智大学咨询社会学研究所,2008.

[3]钟思.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武汉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Helen MOtley.Nature-based tourism:Experiences at the volunteer point penguin colony in the Falkland islands[J].Marine Ornithology,2005(33):181-187.

[5]Wearing,S.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M].CABI Publication:New York,2001.

[6]Santos,C.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Leisure Travel Articles[J].Leisure Sciences,2004,18(4):223-240.

作者简介:

高桐桐(1996.1-),女,广东深圳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意大利语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