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农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9-01-09 03:53◎章
农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旅游

◎章 怡

农村以其天然的绿色资源、淳朴的民风、以及科学的农田景观规划,向人们展示了与繁华都市、名山大川、历史古迹不一样的精神风貌。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双方市场竞争力,以及推动二者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意义

1.农业创新转型带动旅游新产业

近年来,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当地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利用各地的优势自然资源,以及传统的地方特产和旅游特色,体现精耕细作精打细算原则,打造自己的地方特色精品,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为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各地方还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开发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观光旅游农业模式,对农村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精品模式和名牌效应。有些地方不仅能从宏观上着手,更能从细节上去考虑。在打造高大上的同时,大力发展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这样就能带动各个层次的农村经济的共同 发展。一些以龙头产业为基础的集团化旅游模式,也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带领当地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

2.观光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契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空闲时间也在增多。健康、自然、放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的生活追求。人们希望重新回归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带给人们生活的清新、恬淡、优雅与闲适。 人们也更乐于体验朴素的农村生活,张驰有度的农事体验。更希望通过适度的劳动锻炼,体验辛苦劳动获得成果的喜悦。各地抓住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契机,利用越贫困地区越自然生态原始化的特点,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创建了当地的一些原生态的旅游观光项目,以及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乐旅游模式。这样就化劣势为优势,充分发挥了地方特色,为农村旅游观光闯出了新路。

3.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的互相融合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有些地方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国家建设投资项目,认准地方优势,利用乡村重新规划的有利条件,重新规划农田布局,积极打造人工农业景观,积极开发农村旅游新资源,增加旅游新元素,创新旅游新项目。有的地方利用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的形式,创新了集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形式,体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战略格局,切实带动了地方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用优质的服务优雅的环境,吸引了远方的客人,发展了地方经济。

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面临问题浅析

1.经营理念有待改变

现在,有许多农家乐的形式都是以农家小院各自经营的模式,呈现出许多弊端。首先是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缺少联动机制,没有形成精品特色。况且经营者就是本地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经营理念也缺乏时代意识,又缺少政府机构的相关指导,所以在经营层次上始终处于低水平运做。其次,各家各户推出的旅游项目,不能与整个村落的旅游氛围相辉映。只是注重吃、住、采摘,没有文化内涵,缺少对当地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的深层挖掘,没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当地的手工艺品的开发上也缺少创新,只注重传统的体现,没有融入现代元素,缺少艺术张力。再者,由于 农户各自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外部环境的创设上与村落的大氛围不协调,为了博取关注,陈设大红大绿宣传大吹大擂,与旅游环境的优雅宁静极不协调。更有一些经营者只顾自身利益,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院内整洁高雅,院外垃圾遍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旅游者从心底里产生反感,口口相传的宣传效应。

2.宣传形式落后

首先是从宣传形式上,大多数只是处于政府的官方媒体宣传,虽然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缺乏实效性,没有形成广泛的品牌认知识别度。在本地区之外,形成了宣传盲区。其次,在营销宣传方面缺乏现代意识。宣传形式还只停留在广告牌、宣传墙,、散发传单等形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不能很好的开发网络社交平台,这样就不能发挥网络这一现代传媒技术广泛而便捷、并且网络终端使用群体庞大的优势,失去了很多极好的宣传机会。再者,部分旅游景区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宣传的经济效益,不愿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更有一些企业,还没有改变传统的等靠意识,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高端宣传。自己缺乏相应的宣传机制,不能主动出击创设自己的精品项目,不能形成强大的宣传优势来吸纳广泛的旅游消费群体。

3.服务和管理水平欠缺

首先是大部分农业旅游观光景区都是新兴的旅游企业与农业的结合,缺乏管理服务人才的储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况且服务人员配置也不合理。其次是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较差。这就导致了游客的满意度有所下降,无法形成外部赞誉的口碑氛围,反而会造成外部很不好的放大形象,极不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群体。再者,许多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跟不上形式的发展,既缺乏这方面的管理意识,更缺乏这方面的管理人才。使一些智能化的旅游设施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够让游客利用网络化的智能手段,对整个景区做鸟瞰式了解,从而做出合适的路线选择,严重降低了对整个景区的整体感知与体验。

三、旅游业与农业良性发展的措施

1.抓住机遇,整合资源

从宏观上来看,目前农业与旅游业的整体融合度不高。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就要充分整合各地的农业旅游的优势资源,突出当地的旅游特色。首先要针对一些地区外部知名度不高、社会认同性不好的旅游景区,要积极从内部整改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打造属于本地的旅游热点,要特别强调当地的旅游特色,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当地的旅游品牌知名度。其次,针对游客走马观花的旅游态势,打造当地的旅游联动机制,各旅游企业采取协同合作,共同打造更广阔而纵深的旅游平台。延伸旅游线路扩大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多、涉面广、空间大的优势,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其次,要大力开发以体验、锻炼及养生为内容的旅游项目。利用自驾、自行车、小型游艇等旅游工具实现景点串联一票多游,从而达到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

2.保障基础,强化服务

由于各景区的建设水平以及管理制度的差异,不同的农业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这是景区提升旅客赞誉度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各个农业观光旅游区发展极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由地方各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服务质量标准,以严格的监管带动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提升。以硬性的指标以及刚性的奖惩制度,约束行业规范,打造地方名牌。其次,各旅游企业更应该在内部强化服务管理,注重员工全面素质的培养。加强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努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再者,确定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重点地位,培养高层次的管理队伍,通过严格的管理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提升景区的游客满意度。

3.注重宣传营销,开拓旅游市场

首先要有目标的细分旅游市场,有层次的开展旅游市场的精准开发。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如老年人的健康养生,中年人的体验休闲,年轻人的猎奇涉险等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主动出击。采取不同的营销宣传方法,利用不同的宣传手段,精确的将旅游信息扩散到不同的旅游消费者群体中,以达到对游客最大程度的吸引。其次,充分利用各种传统以及现代化的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交叉的营销宣传。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展开各种形式的旅游客源的信息互联互动,通过对游客的深入了解,掌握游客的第一手反馈信息,做好前瞻性的准备工作,从而使旅游宣传达到质的飞跃。再者,举办各种特色的农事活动,把当地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元素融入进现代化的农事活动中。以传统的农业仪式感挖掘当地的文化积淀,从而扩大当地的农业旅游影响力。

4.积极改变思路,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主动创新旅游业服务模式。对于最普遍的农家乐模式,不仅仅局限在观农作物、吃农家饭、睡农家炕这些层面,更要提倡游客参与农事劳动体验农作辛劳。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从流汗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产生对劳动的积极情愫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游客的具体要求,艺术设计包含农家元素的旅游纪念品。要充分体现农家特色,做到独一无二,要具有收藏价值与回顾价值。还要培育高品质的地方土特产品,要用精品意识打造传统东西的现代化品质的提升,要做到高档次的开发。再者,依靠当地的原生态自然优势,打造闲适、恬静、优雅的人居环境,以留得住观光游客在此休闲养生,延长游客的驻留时间,来促进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更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结合农村的各种发展政策,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各地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要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更好的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旅游业景区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旅游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