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低碳化转型升级研究*

2019-01-09 03:53龙云飞
农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碳化景区旅游

◎杨 慧 龙云飞

一、引言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在经历一段较高速度增长期后步入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遭遇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在把握乡村旅游经济新特征的基础探索旅游产业开发新模式。宏观而言,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抑制了境内外主要客源地游客的出游意愿和旅游消费支出。微观层面,随着社会大众的经济生活水准逐步提高,目标游客群体从传统的偏重于追求物质形态的乡村旅游诉求转而追求偏重于精神需求的旅游新诉求上。低碳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模式,其产生的基础动力主要来自于潜在游客群对生活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上,以及对身体健康和心灵舒适的需求上。低碳时尚、绿色健康的高品质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逐渐成为都市游客的出行首选。潜在目标客户群的需求转向要求乡村旅游产业规划者推出新政策,要求乡村旅游项目运营者拿出新产品,加快提级增效乡村旅游产业步伐,以应对日趋激烈的旅游行业竞争。

二、乡村旅游的低碳化转型升级重点和难点

(一)低碳化乡村旅游统筹规划难点

当前正处于低碳化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阶段,各地在争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资源方面存在“一哄而上”的乱象,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区域范围内的低碳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指导,缺乏对低碳化乡村旅游景区的必要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规划,景区软硬设施难以保障对规模化游客群体的高品质接待需求。考虑到单体乡村旅游产业的辐射范围有限,故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在产业空间布局及低碳旅游项目投融资方面缺乏统筹运作,由此产生的乡村旅游市场运行秩序稳定性缺失,旅游行业监管漏洞迭出问题,制约了低碳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再者,传统的高碳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让农户获得丰厚短期利益,这使得改善生境以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经营模式在乡村地区盛行。由此产生的短期功利导向的消费观直接映射到低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表现为粗放式投资及粗暴式开发。高污染建材的泛滥使用,水土、植被的质疑破坏,高富营养化生活垃圾污染水体和土壤,使得乡村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文传承遭受不可逆的破坏,锐减的景观资源降低景区远期旅游价值,最终导致游客量衰退、营收及利润持续下降的问题滋生。

(二)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创新重点

从供给侧分析,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存在产品同质化和运营低效率的问题,多数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目光短浅地滞留于乡村旅游的价值链低端,缺乏对主流游客消费需求升级大趋势的敏感性。这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升级需要从改变旅游产品价值链条结构方面着手,提出低附加值旅游产品,增强游客迫切需求的高附加值低碳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再者,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的高价格因素制约价格敏感型游客的消费意愿。这是因为当前低碳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较小,销售范围狭窄,由此带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使得多数低碳旅游产品的价格高企。这使得部分对于旅游产品价格较为敏感的游客对低碳化旅游产品的消费意愿低迷,严重妨碍了低碳化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低碳化旅游产品普及范围的局限性进一步制约低碳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的努力,由此进入“价格——市场”负反馈循环中。

(三)低碳化乡村旅游配套建设难点

低碳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投资方面存在资源错配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工作方法问题,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方面存在“撒胡椒面”和资源过度集中于样板工程打造等两个极端,导致有限建设资源利用效能低的问题。部分有历史内涵和生态资源的乡村受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约束,导致游客进出景区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制约优质乡村旅游资源变现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有人脉资源可以搞到项目投资的村庄则缺乏优质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三是低碳化乡村旅游项目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和不利问题。保护乡村生态价值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前置条件。在开发乡村生态自然和风土人情资源时,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对原生态的乡村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只图短期经济效益而舍弃长期生态效益,从而降低低碳乡村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乡村旅游的低碳化转型升级路径

(一)优化低碳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各级政府要吃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从增强低碳旅游景区驻地乡村的“宜居”、“宜业”角度着手,逐步增加乡村的“宜游”特征。地方政府要在低碳化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方面起到规划引领作用,要以落实“美丽乡村”战略为抓手,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分区控制、分步实施、分层推进、有序改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为深入、全面推进低碳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实施步骤上,要以村庄形象整治为先手,为改善低碳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打好底色;要以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聚为依托,形成相对聚集的乡村旅游服务供给能力;为确保有限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要用心选择特色村、中心村重点来打造低碳乡村旅游景区,以此来形成精品示范效应,为区域范围内的乡村旅游提供提质增效样板。

低碳化乡村旅游经营者要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结合地方政府“美丽乡村”推进计划,高标准打造低碳化乡村旅游项目。在内涵拓展上,经营者要对本土特色型村庄进行建筑风貌整治,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配套完善乡村特有的格局、院落、花果、竹林等乡土要素,切实改良乡土田园风貌,增强乡村结构空间内涵,丰富乡土游客入村旅游时的想象感。在改造对“农、文、旅”融合型村庄,要通过整合闲置地块资源等,使农家乐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综合发展;对产业提升型村庄,要加强特色农产品经营种植,重点开展果园采摘、美食大排档、农耕体验、艺术传承等乡村体验旅游等,全力提升我市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

(二)升级低碳乡村旅游产品运营

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要灵活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采取低碳化技术来提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品质与效能,以适应乡村旅游经济新常态下游客消费升级的需求。针对乡村生态环境脆弱特征,经营者应对当前游客行程进行改造,推行全旅游链条的低碳化行程,在民宿、酒店、景区、餐饮、交通、购物等诸多环节全面落实低碳化旅游产品供给。为此经营者需要与乡村旅游景区驻地居民联手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在旅游活动涉及的各环节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低碳化理念和行动。再者,低碳化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要与村庄生态化建设相融合。

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可从开发低碳农业体验旅游视角来应当打造全链条低碳化旅游产品,将游客吸引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直至销售的全业务链中,加强绿色农业产业与地毯乡村旅游的联动效益,切实落实“农业+旅游”的全产业链低碳旅游产品运行模式。在设计低碳农业体验旅游环节时,经营者可创意设计出低碳农业的深度体验产品,运用绿色农产品美食、低碳民宿、自然田园风光、高效务农体验、乡土手工坊、亲情农场、康体养老度假游等低碳化旅游牌,吸引游客参与到旅游景区运营过程中,让游客切身体验到迥异于都市生活情境的低碳乡村生活氛围,从而让游客与农村乡亲们产生情感互动,对田园生活产生情感共鸣,收获追忆乡愁的美好体验。

(三)完善低碳乡村旅游配套工程

其一,地方国土、城乡规划部门要强化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服务意识,通过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对客流量持续增长、潜在市场开发能力强的景区,要预先规划好交通网络,增强游客进出景区便利度;特别要强化景区道路与市县区骨干交通网络道路的对接力度,完善路网末梢,疏通景区路网客货流微循环能力。其二,地方相关部门要持续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完善乡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推动餐饮设施达标创建,完善充变电站、加油站、观景台、农特产专卖店,规范旅游标志识别设施,打造自驾车旅游营地,确保旅游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人性化、全域化。其三,针对乡村地区现代化旅游服务不健全的问题,景区经营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乡村旅游”技术来完善乡村旅游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在线乡村旅游服务系统,压缩从游客需求到低碳乡村旅游服务供给之间服务链条的中间环节,切实降低游客搜寻各类旅游服务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和交通成本,让低碳经济惠及游客。最后,通过拓展融资渠道的方式,来确保低碳乡村旅游配套工程的顺利实施。低碳乡村旅游运营者需要吃透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在对接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基础上,积极争取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相关财政资金支持,依托项目吸引外部资本投资入股,欢迎带有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技术的龙头企业主导项目运作,带动区域农村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碳化景区旅游
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碳化深度试验研究
水工混凝土双掺矿物掺合料抗碳化性能的试验分析
聚丙烯腈原丝中温碳化过程中导电性能研究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