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

2019-01-09 06:13孙继霖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3期
关键词:仁化县公益林林地

杜 志,孙继霖,崔 鑫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2.仁化县林业局,广东 韶关 512300)

仁化县属广东省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一直以绿色生态林业强县为目标,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之路,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第一批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广东省首批林业生态县等荣誉。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决策部署中,仁化县以四大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抓手,统筹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森林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是广东建设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绿化革命的排头兵。本文通过仁化县新一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准确掌握其森林资源家底与变化情况,对森林资源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探讨森林经营管理对策,为持续推进仁化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森林资源概况

仁化县地处广东省最北部、南岭山脉中段,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丹霞山一带山体柱立,风景优美,以独特“丹霞地貌”闻名于世;具有明显季风气候特点,气候暖湿,热量丰富,降雨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据新一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统计,仁化县国土总面积222 325.01 hm2,其中林地面积186 226.81 hm2(包括林业用地和附着有森林植被的非林业用地),占83.76%;森林面积177 821.65 hm2,森林覆盖率79.98%,林木绿化率81.07%;活立木蓄积为1 101.72万m3,森林蓄积1 095.91万m3。

2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特点

2.1 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

仁化县是广东省重要的林业生态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保护程度高。全县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近8成;天然林面积达93 286.16 hm2,占森林面积的53.31%;生态公益林面积有74 666.50 hm2,占林业管理部门林地面积40.77%。据《仁化年鉴(2017)》[1],县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91科611属1 074种,在生态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内,存在大面积连片、保护较完好天然林;有野生植物176科534属936种,野生维管植物分别占广东省科、属、种的62.9%,32.5%和13.3%;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计6科6属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1种,国家II级保护5种;有珍稀濒危植物有8科8属8种。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26目53科148种,其中兽类23中,鸟类89种,爬行类21种,两栖类15种,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白鹳和大鲵(娃娃鱼)等8种。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丹霞地貌”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

2.2 林地利用率高、生产潜力大

仁化县林地总面积186 226.81 hm2,林地面积比重大,占到国土面积的83.76%。林地中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等低效林地面积极少,而森林与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81 291.74 hm2,占到林地总面积的97.35%;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比例高,占林地总面积98.48%。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上森林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78 464.56 hm2,林地利用率高达97.31%。

乔木林单位蓄积量为76 m3/hm2,高于广东省59.87 m3/hm2的平均水平,为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26.94%,但低于全国89.79 m3/hm2的平均水平。目前,仁化县的乔木林大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将进入或处于生长的高峰期,良好的水热条件,以及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增加,林地生产潜力大,森林蓄积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2.3 落实森林分类经营,协调发展公益林和商品林

仁化县积极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森林分类经营战略,生态公益林总量持续扩大,生态效能不断提升,惠民效应日益增强,生态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制度逐步完善,林业生态保护持续增强。丹霞山覆盖乡镇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以及红山镇等生态重要、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都纳入了公益林建设范围,而大桥镇和黄坑镇等土地平缓的地区大力发展商品林。即使得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也促进了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全县生态公益林地面积74 666.50 hm2,占林业部门管理林地面积的40.77%;商品林地面积108 469.35 hm2,占59.23%。

2.4 林业工程带动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双增长

仁化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积极响应绿化广东大行动,通过组织实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碳汇造林、封山育林、乡村绿化美化和森林公园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天然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人工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林业工作业绩斐然,先后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广东省首批林业生态县等荣誉。与上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相比,仁化县森林面积增加7 587.43 hm2,增长4.74%;活立木蓄积增加217.91万m3,增长27.17%;森林覆盖率增长3.55%,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2.5 林业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仁化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宜人,立地条件良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发展经济林木资源的理想产地。通过县委、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引领、科技示范,经过多年发展,仁化县林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长坝沙田柚和仁化白毛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江镇被评选为“中国毛竹之乡”。

经济林木种植已具规模,拥有长坝沙田柚、红山白毛茶、黄坑贡柑、周田奈李等为主的优质经济产品,四个乡镇种植面积达3 257.11 hm2,经济林木产品已形成产供销完整顺畅的产业链,给林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竹产业蓬勃发展,竹林面积达26 853.45 hm2,其中长江镇竹林面积8 714.96 hm2,占长江镇土地面积的30.78%,毛竹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导产业收入。林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市场热度不减,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建议

3.1 加强管理,严守林业生态红线

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应加强林政管理,坚持依法治林,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要保护好占全县森林面积五成以上的天然林资源,以及生态区位重要的公益林地。一是加强林地利用监督管理,积极推行有偿使用林地制度,对征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程序申报和审批,防止林地非法流失;二是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利用制度,合理配置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规范化、科学化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三是推进森林督查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覆盖全县、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森林资源监管和执法机构;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依法查处一批未批先占林地、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典型案件的宣传警示,提高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3.2 推进科学经营,积极培育森林资源

深化森林科学经营理念,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策略。仁化县林地利用率高,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基本合理,森林资源有较好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森林类型实施合理的经营措施,积极培育现有森林资源,是仁化县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方向。

针对防护林、特用林等生态公益林应加强封山护林和封山育林,严格控制其采伐消耗,保护其生态多样性和改善环境的能力,使其森林质量、生物种类、生态效益都得到明显提升。针对用材林,对较疏林分通过加大补植和封育力度,提高林地生物量;对过密林分,通过加强抚育间伐,改善中幼龄林生长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生长量;对低质低效残次林,通过科学的林分改造措施,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森林健康,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在提高用材林生产经营水平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当发展速生丰产林、短轮伐期用材林等高效林产品,以快速满足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3 地尽其利,积极发挥生态服务效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举世闻名的丹霞地貌,是仁化县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闻名遐迩的丹霞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瑰丽的灵溪河森林公园、妙趣横生的五马寨生态园,均是十分难得的生态文化传播载体。

应充分利用仁化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规划创建森林康养场地,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回馈人类社会的能力。一方面依托赤壁丹崖,统筹规划布局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建立起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绿树丹崖、丹山碧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着力于现有天然优美的森林生态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开辟心旷神怡的森林游憩路线,逐步打造让人流连忘返的森林康养基地。通过人们对森林游憩的切身体会和森林生态文化科普宣传教育,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森林的生态文化价值深入人心。

3.4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林业经济

拥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坝沙田柚的大桥镇、白毛茶之乡的红山镇、享誉“中国毛竹之乡”的长江镇 、“贡柑之乡”的黄坑镇和香甜可口奈李的周田镇,仁化县林业经济蓬勃发展。为继续发展壮大林业经济产业,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及时为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农户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产量与品质,确保农户利益,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林产品。

积极推动竹产业的发展,引导竹农科学抚育,开发竹笋、竹荪等生态富硒的林下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加大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野生资源的同时,推广种植成功经验,积极发展人工定向培育,如石斛等林下林产品。通过科技示范、政策引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地方特色经济产品的发展壮大。

3.5 积极推进林业信息建设,提升管理能力

当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对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状况监测提出了更全面、更精细、时效性更强的信息需求,以扩展监测内容、提高监测效率、提升服务能力的林业信息化建设势必深入推进,从人工档案管理向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系统管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首先,应基于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建立起覆盖全县、落实到山头地块的林地小班空间数据库和服务于林业管理与规划设计的信息应用平台;其次,以二调成果数据为平台,结合公益林管理数据、湿地管理数据及林业重点工程数据,形成县级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系统,实现森林资源“一张图、一套数、一盘棋”的“一体化”监测[2];再次,创新生态状况监测方法和工具,深化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运用网络和大数据的技术,使用数字化的采集设备,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的“天空地”监管全覆盖体系,提供时效性更强、质量更高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信息;最后,培养一批熟练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和信息采集的林业信息化技术队伍,通过引导、指导和技术服务于林业基层,发挥最新监测成果的应用效能,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仁化县公益林林地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图片新闻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