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主产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研究

2019-01-09 07:06许卫华
创新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河南省

许卫华

摘 要:为测度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模型,以2013—2017年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近年来工业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427;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9-1-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9.001

1 引言

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经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也是农业国家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工业大省和农业大省,不仅要努力实现自身工业化,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要为保粮做出贡献,因而确保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加快河南省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必然选择,也对其他粮食主产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 国内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2.1 国内其他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究

基于VA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张啸对徐州市2006—2016年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处于优质协调状态[1]。

吴冰利用耦合理论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的现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了影响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核心因素[2]。

钱纳里发展模型,即NU标准值(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比值)通常用来衡量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水平。基于此理论,田振花分析了湖北省1980—2015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情况,发现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滞后阻碍了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3]。金玥、夏琦分析了合肥市2000—2013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虽然合肥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已接近优质协调,但发展水平与同为长江经济带副中心的南京市相比差距较大[4]。

孙华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4年江苏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了协调分析,发现江苏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也相应提高[5]。

2.2 河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相继出台了多重政策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等规划的出台更是让这一进程提速。2016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位于全国第25位,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16%,2018年城镇化率增幅跃居全国第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相比之下,河南省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工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关注不够,造成了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为此,出现了专门针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系列研究。

刘其涛则利用系统耦合理论对2001—2010年河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虽然从中找出了包含基础教育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和产业结构等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但并未给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各自的发展水平如何[6]。

同样利用系统耦合理论,刘战伟对2001—2014年河南省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相比刘其涛的研究,该篇文献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并且对数据进行了更新,但同样不能从中看出到底是哪一方面导致了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之间协调程度不高[7]。

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李松华和高珂则利用了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南省1998—2015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继而提出了保障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协调发展的建议。但文中未给出基于构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现状,从而导致给出的对策建议与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很好地对应起来[8]。

李君茹以平衡理论和效益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衡量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并对2000—2005年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具体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则没有详细描述[9]。

孙德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分析了耦合法和协调法、灰色关联度法、单位根--格兰杰法等三大类测度评价互动关系水平的数理方法原理和适用性,基于此,对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样,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未做详细阐述[10]。

可以看出,上述研究者分别对不同年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但遗憾的是均未给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尝试分别构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13—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度分析,以期发现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所在,通过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推进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全面协调发展。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3.1 指標选取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分别设计了如表1和表2所示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业化基础、工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6个方面,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则根据其内涵选择了经济结构效率、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开发、居民生活和绿色发展等共计包括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3.2.1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河南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拟选取2013—2017年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河南省近5年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3.2.2 数据预处理。由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量纲不同,在综合时不能直接相加。标准化就是采用相对化处理的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使得指标能够进行同级综合。这里结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的要求采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为指标的功效系数,[x]为统计观测值,[x][min],[xmax]分别为指标[x]在该指标组所有数据中的最低值和最高值,最后求出的结果[x']在0~1之间。

3.2.3 确定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赋权法,首先对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其次对分项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具体权重设置见表1和表2。

4 协调发展度模型

4.1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协调发展度模型常用来反映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因此,本文在衡量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时,可以选择该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不仅能分别体现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Y1]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Y2]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C]为两者的协调度,[a,β]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权重,这里我们认为两者同等重要,所以[a,β]的取值分别是0.5和0.5。

4.2 协调发展程度的判断标准

借鉴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成果,设定如下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5 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2014—201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可以得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经标准化后,利用上述协调发展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各二级指标的指数值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和表5中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二级指标指数值,加权求和后即可获得如图1所示的2013—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数。近五年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在逐年提高,而不是对立发展的态势。2013—2014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高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而2015年之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指数值都高于新型工业化指数值。

将表2和表3中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二级指数值代入上述协调发展度公式,可以分别计算出河南省2013—2017年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值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

第一,综合发展度情况。2013—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度指数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0.141 2提高到2017年0.856 2,增幅达500%左右,尤其是2015年之后,上升幅度高于2015年之前。

第二,协调度情况。除了2013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指数较低为0.025 6之外,2014—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指数都在0.9以上,这说明2014—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较为乐观。同时,从表6中也可以看出,协调度指数并不是随着综合发展度指数的升高而升高,即综合发展度指数高的年份并不代表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一定是高度协调的。因此,协调度的高低并不能就此判定综合发展度的高低。

第三,协调发展度情况。结合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判断出2013—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如表7所示。

很明显,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也是在逐年提高,从2013年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失衡发展到2017年的良好协调。2013—2014年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而2014年之后,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大大提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缓慢。从表4和表5中的计算结果不难看出,近年来导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基础和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则表现为人均GDP、工业化率、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产业集聚度指标值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国家对各地的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再加上河南省是人口大省,虽然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但人均GDP指标却较为靠后。二是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7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3∶47.4∶43.3,而全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9∶40.5∶51.6,虽然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工业对于激发经济活力的带动作用和推进经济循环有序发展的能力不足。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总规模虽有所增长,但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很低,科技进步相对缓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技术供应短缺,对工业化推进的制约日趋严重。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472.3亿元,河南省R&D投入强度仅为1.40%,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在全国处于第17位,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比较大,落后于北京(6.17)、上海(4.16)、天津(2.62)、江苏(2.70)、广东(2.78)、浙江(2.57)、山东(2.15)等。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 339个,居全国第12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弱。

同时,产业集中度较低,河南省全产业链发展中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集中度较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互补性差、投资资金到位状况总体偏紧。全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是近几年起步发展建设起来的,规模偏小、产业集而不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截至2017年底,全省18个地市的产业集聚区中,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 000亿元的地市仅有7个,工业利润总额突破300亿元的地市仅有6个。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渐回落,如2017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94%,低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10.01%,尤其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17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3.0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更是由2012年的41.9%下降到2017年的0.21%。这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河南省来说,采取集聚发展模式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13—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测量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河南省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后期,正逐步迈入新型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同时,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协调发展度结果为良好协调,但仍须进一步努力,最终发展成优质协调。

第二,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步现象,从计算结果来看,2013—2014年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但2014年以后,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即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这是由于河南省工业化基础和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因此,河南省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打牢工业化基础。

基于此,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第三产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阻碍城市化进程,进而也将对新型工业化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一方面,今后应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根本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开放度高、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工业经济体系,力争在产业方面,结构合理、偏向高级化,逐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效率方面,加快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鼓励创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升工业发展效率,实现集约发展。

另一方面,实施创新带动工程。提升工业水平的关键环节在自主创新。只有加快工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工艺进步,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造能力,才能培育长期竞争优势,掌握长远发展的主动权。要深入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搭建一批自主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继续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在重点工业行业核心领域突破瓶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质量。着力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污染少、消耗低、集约利用土地等突出特点,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优化技术改造资金投向,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工艺水平,开发精品、降本提效。

同时,要健全运行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管理工业经济,通过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信息发布等多种方式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积极探索引导企业发展的新方式,为工业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和投融资服务机制,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贷款的金融债,开展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服务、仓单、信用保险单质押融资和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创新试点。

当然,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注重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工业化与信息化、农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今后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另外,本文仅对2013—2017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为了更加准确地解决河南省当前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下一步对河南省18个地市和10个直管县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啸.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耦合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8(10):133-136.

[2]吴冰.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8(6):93-99.

[3] 田振花.湖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93-195.

[4] 金玥,夏琦.合肥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16(5):17-21.

[5] 孙华,吴瑶,居婕.江苏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6(2):16-22.

[6] 刘其涛.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33-437.

[7] 刘战伟.河南省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测算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16(29):95-99.

[8] 李松华,高珂.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评价[J].管理纵横,2019(9):33-34.

[9] 李君茹.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3-56.

[10] 孙德中.“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Abstract: To meas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measure model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based on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oreover,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in 2013-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improved gradually, bu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lagged behind new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Henan Province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河南省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