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手工扎染工艺的现代纤维艺术创作

2019-01-09 07:07刘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新

摘要: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虽然从传统的编织壁挂中摆脱出来,但基于传统的工艺手法也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技法和形式上的支持,文章从传统手工扎染入手,来谈现代纤维艺术是如何打破传统的构图、材料及其展示方式来进行创新表现。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传统扎染;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11-02

一、引言

现代纤维艺术从制作工艺上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类,传统的工艺主要是基于传统染织工艺进行创作内容的延续,主要有印、染、织、绣这四大类别,现代艺术家常借鉴传统手工艺术的精华,结合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构成方法去表现古老手工艺术的生命力。扎染作为染织的传统工艺技法与纤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纤维艺术的发展促使了扎染由技术到艺术的发展,为纤维艺术的创作提供工艺技巧和大量的创作灵感,扎染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了纤维艺术的表达内容。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的扎染在继承扎染之精华的同时在其内容、材料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二、基于扎染图案上的突破

现代纤维艺术创作需要从传统的技艺中寻求突破,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手工扎染的图案内容及构成方式。由于传统手工扎染一直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民间的艺术特点,即以形象质朴的自然纹样和以形寓意的吉祥纹样为主,例如梅花、六角花、蝴蝶、孔雀等纹样,通过提炼、夸张、概括等手法突出其形象特点,具有浓郁质朴的装饰意味。在构图上,传统手工扎染以框架式构图、对称平衡布局或者单一形态的满铺式构图为主,总的来说,传统的手工扎染构图以“满”为主要的特征,这也与传统手工扎染的实用性有关。现代纤维艺术中扎染的图案更加多元化,不局限于实用性,构图及其图案也更加注重绘画性和意境的表达。以实用性为主的扎染转为艺术性的表达,其案表现形式相对于传统扎染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当代艺术思想与民间传统工艺进行结合,用崭新的艺术语言表达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个人情感。

例如非洲艺术家阿波巴卡·弗法纳的作品《蓝色的树》,作者用扎染的工艺手法,每个单元运用单纯线的疏密排列、面的大小和明暗对比等构成的方式塑造出一片从林中各种树干的形态,作者的这种的表现手法让人们产生无限的联想:为什么只剩下枯木树干,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基于扎染肌理上突破的创作

现代纤维艺术注重对肌理的表达和呈现,肌理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使用材料和技法使作品表面呈现的纹理或构造组织,不同的纹理给人的视觉感受迥异,也是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因素。肌理通常表现为材料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的不同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众所周知,扎染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肌理纹样,这种独特的面料肌理也丰富了纤维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传统的扎染是图案表现的肌理,以平面为主,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可以将传统手工扎染的平面肌理(诸如模仿自然的大理石纹理、叶脉纹理、各类禽兽毛皮的纹理等等的表现)转向立体肌理表现,并将“扎”的肌理、“染”的肌理、“拆”的肌理都可以单独表现来,使其更具有藝术性,从具有局限性的平面肌理转向了立体肌理,是纤维艺术创作的手法进一步拓宽。

例如在2009年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馆展出的蓝染艺术作品中,武川真佐子的系列作品是用绞染技法肌理固定成形做的一组装置,以立体的形来展W扎”的肌理。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将多技法进行堆砌,而是多加的利用材料的肌理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基于扎染工艺材料上的突破

现代纤维艺术也是材料的艺术,对材料的直觉,已成为现代艺术创作构思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甚至是创作的灵感来源。各种材料因物理性质的差异显现出的不同特性质地,在艺术家的眼中就能产生丰富的感悟与艺术的想象,这种强烈的感觉会始终伴随于他们因材施艺的表现过程,直到完成对材质最理想的使用。对扎染材料的选择和创新运用实质是纤维艺术家突破传统扎染工艺的材料,进行视觉肌理组织构造再创造的过程,其材料的突破也是扎染的工艺技法在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方向之一:

一方面是作用材质的突破,扎染染料作用于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面料,当作用于混纺面料时会出现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材质面料的拼合也会产生有别于传统面料的效果。通过改变材料的外在形态来认识材料、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一般可以通过材料的化整为零、软性材料的硬化处理,硬性材料的软化处理来改变形态或外貌,使之在外观上成为一种新材料,其用途更为扩大化。

另一方面是工艺技法的融合,扎染工艺可以与其它工艺方法相结合,例如刺绣、拼贴、绗缝工艺相结合,让其表现方法更加立体突出,表现语言更为丰富。

黑格尔说:“每一个艺术家都要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驾驭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的本领。,汪见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过程,纤维艺术家会根据创作的需要,将个人的创作理念与材料所能呈现的肌理美感相结合,从而将材料转变成自我的表达语言形式。通过改变材料原有的自然属性来丰富扎染的表现方式,也拓展了纤维艺术作品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使纤维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肌理美感不仅只是视觉或触觉上的感官享受,还是承载情感元素的一种文化载体。

五、基于扎染展示形式上的突破

基于传统扎染工艺的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在展示上也打破了扎染以实用性为主的特征,其展示方式也从从依附关系转变为独立展示。

(一)从实用到装饰的发展

传统扎染一直作为实用艺术存在,一般运用在家纺面料、服装服饰面料等。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作为实用的扎染工艺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将这种工艺技法运用到现代艺术观念的表达上,并利用扎染工艺本身的特性(介于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特性)转向现代艺术思维的表达。

20世纪中期,大尺寸纤维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表达艺术观念的方式之一,例如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的《包裹海岸》、《包裹峡谷》、《奔跑的栅篱》系列作品的横空出世,使超大尺寸的纤维艺术品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艺术家也以不同的工艺手法来跟随这种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扎染手法的局限性很难给人带来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因此,要改变扎染本身从实用性出发的感念,从作品体积和观看视点出发,让扎染在有保留一部分的传统气息的同时,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让扎染的装饰作用得到体现。

例如日本两年一次的“SGIB ORI NOW”展览上巨大的尺幅和以现代点线面构成形式组成图案的纤维作品,基于扎染工艺基础之上的作品给观赏者带来巨大的视觉震撼。

(二)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现代纤维艺术从传统的编织壁挂和材料的范畴里脱离出来,更加注重观念的表达,因此,在展示中也不仅仅拘泥于墙面传统的二维壁毯形式的设计,将纤维艺术向空间、立体化延伸,将三维空间的具有立体造型的软雕塑融入整个空间环境的装置艺术并大多以立体装置、悬挂、重复组合等形式呈现。运用扎染工艺技法的纤维艺术作品也不例外,也尝试将表现形式从平面到立体跨越:有重叠悬挂、包裹及其自身形态的固化展示等等,将扎染作为纤维艺术创作观念的表达方式之一。

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李薇教授的作品《清、远、静》以真丝绢、水纱为底进行染色,通过重叠悬挂将染色的纱进行叠加,若隐若现的效果形成了一幅中国水墨画。

(三)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

现代纤维的展示方式的多元化不仅表现在平面和立体的静态展示,前卫的艺术家们还利用风、电、热等能量使作品的整体或部分呈现动态的效果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达到动态互动的展示效果。纤维艺术家们利用各种动力的影响来表现纤维材料张力的活动作品成为现代纤维艺术的一种时尚。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纤维艺术和视频的结合也是动态表现的方法之一。对传统扎染而言,动态的展示方式一般运用在服装上,作为服装面料,其展示是依附于服装的,很将扎染的艺术特性表现出来。在纤维艺术中,扎染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单独存在的,展现的是扎染工艺的魅力,随着纤维艺术展示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的创新,扎染艺术也产生了全新的表现效果和体验效果。

例如纤维艺术家徐韵的作品《扎染印象二》,以扎染作用于真丝上的意境山水图为背景,利用可以升降的机动装置使悬挂的扎染“蝴蝶”飞舞起来,作品“静”时是一幅颇有意境的山水图,而动起来时,静的背景与动的“蝴蝶”构成了一副似真实的空间形态,观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增强了参与感和互动感。

扎染作为民间传统工艺有着独特的魅力,在非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项工艺技法,使它与现代纤维艺术能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潘公凯在《现代艺术的边界》一书中说到:“实际上,艺术作品从构思、创作、完成到呈現在观众面前,并被观众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随着创作方法和接受者的不同,这一过程也不同,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法统一,因而艺术品意义的确定和解读,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任见代纤维艺术创作和传统扎染的区别正是在于摆脱了单一的画面可读性,追求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可见,在纤维艺术创作之中,基于传统的工艺始终是重要创作基础,不论是出于材料的替代或者工艺形式的创新,在编织、刺绣或者印染等传统工艺的脉络下进行不断的挑战未知的尝试,才能更好的延续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传统手工艺术课堂教学中扎染技法的传承及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XJ29。

参考文献:

[1]潘公凯.现代艺术的边界[M].北京:三联书店,2013.

[2]尹书倩.纤维艺术中的装饰语言[J].湖南包装,2006.

[3]张怡庄,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哲,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