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述评

2019-01-10 05:18谌曾灵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目连研究

谌曾灵(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从目连戏研究整体来看,其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起始,后因政治问题研究一度停滞不前,终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重视,大量的戏班重新排演目连戏,学术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进步,近三十年(1987-2018)来更是有大量成果见诸于刊。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目连戏”检索,1981-1986年共只有5篇,1987-1997共169篇,1998-2007共215篇,2008-2018共232篇,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举行大型研讨会的年份中,学术论文数量多,内容丰富。目连戏更是引起两岸三地的学者重视,台湾等地民俗研究基金会支持出版了一系列的目连戏研究专著及专题,极大地完善了目连戏基础性资料的收集。

近三十年(1987-2018)来,各地举办了各级别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组织举办了国际目连戏学术研讨会;1988年,在安徽黄山祁门县举办郑之珍目连戏学术研讨会;1989年,在湖南辰河举办第三届国际目连戏学术研讨会;1991年,在福建泉州举办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在四川绵阳举办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在安徽池州石台县举办全国郑之珍目连戏学术研讨会。除此之外,还有相关戏曲、民俗、非遗等学术研讨会上对目连戏也有一定关注,会议论文集中也有大量成果可见。除去学术性研讨会的举办,目连戏专场演出研讨会这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也可见一斑。1990年,湖南辰河举办辰河目连戏演出及目连戏学术研讨会;2014年,浙江绍剧艺术院举办目连戏专场,届时座无虚席,反响极好;2017年,浙江绍兴再次举办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剧团演出本专业论证会,吸引大批学者前来。

由此可见,目连戏研究作为民俗戏曲中的一个分支,其自身魅力及研究价值不容小觑,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文尝试对近三十年间目连戏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分析其成就及瑕疵,试图找出推动目连戏继续深入发展的良好契机及方法。

一、目连戏研究历史回顾

目连戏的戏文情节最初始源于印度佛学经文,为佛教传说故事,国内最早见诸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隋唐时期,佛学兴盛,目连救母的故事进而衍化成情节较为完整的变文;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戏曲达到空前繁荣的景象,目连救母作为具有教化意义的代表性戏剧,被搬上舞台,由此,目连戏开始逐渐唱向全国各地。学界对目连戏这个集宗教、民俗、声腔、文学等众多形式为一体,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研究上采用的方法众多,成果丰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周作人《谈“目连戏”》一文就已经首先明确提出保存目连戏的重要意义。学界对目连戏的研究最初成果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所著《目连救母行孝戏文研究》一书,后由汪馥君译出登载于上海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学研究》下册(《小说月报》号外)上[1],可以说是日本学者意识到目连戏这一民间戏剧的价值,将这一珍贵的戏曲活化石搬上研究舞台。其研究虽难见真知,但自此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对目连戏研究和保护的重视。鲁迅先生的民俗文章《女吊》《无常》,以及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活无常与女吊》都是以目连戏为背景反映社会及人性问题,同时期的棘公、楼适夷、柯灵等作家文人也从目连戏各地演出入手,记录及分析了江浙一地目连戏演出。政府对目连戏班的支持和规范化管理使得目连戏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前颁布的一系列有关目连戏演出的限制要求使得目连戏在民间演出骤然减少。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政府对民间戏曲的政策规范下,目连戏研究重焕新生,众多相关著作出版面世,目连戏相关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得以举办。1957年,安徽省文化局在芜湖南陵举行了目连戏座谈会,并出版会议报告,系首次举行目连戏学界研讨会。1983年,由文化部等机关单位负责组织召集研究人员,编辑出版《中国戏曲志》,历史16年共30卷,全面地记录了各地地方戏曲历史及现状;1986年,组织《中国曲艺志》的编纂,此书共20卷,在《中国戏曲志》的基础上更为详尽。这两册戏曲汇编书籍的编写出版对目连戏研究系统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来说,这一系列的著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目连戏的研究在20世纪得以有量和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目连戏的研究日趋细致,早已不局限于目连戏本身的框架,而是根据地域、声腔、戏曲特色分类整理。系统性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目连戏戏曲支系,对音乐、文学等也有侧面借鉴,填补了目连戏研究的空白之处,使得目连戏研究整体框架更为完整。

二、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成果

自1987年开始,目连戏研究成果逐年稳步增长。笔者将目连戏相关研究以地域为主要划分条件,古籍文献及传说考证为辅。地域研究中,目连戏演出较为丰富的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绍兴、河南、敦煌、青海都有相关研究论文。地域研究又向下延伸到声腔追溯、宗教仪式、同类型其他戏剧比较以及非遗保护等角度。下文就以每十年为一时间节点,地域为横向,角度为纵向,两者相互交融支撑,力图搭建出目连戏研究成果的基本框架。

(一)安徽目连戏——最早开始的地域研究

据作者在知网的搜索结果,目连戏相关研究论文最早发表于1982年的一篇,隔年发表的两篇均于安徽目连戏有关,可见其是被学界最早得以重视的地域目连戏研究。其中1987-1997年间只有7篇,1998-2007年间有35篇,2008-2018年间已有46篇,研究涵盖文学、艺术及民俗学等多个领域,可以说,不论是数量还是研究角度都远超其他地域。研究围绕安徽皖南一带,以徽州、池州、芜湖、宣城一带城市为主。古徽州包括今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个县,其中前四县现今均属黄山市,绩溪县划归宣城市,婺源县划归江西省上饶市。古徽州一地自明清就极爱演目连戏,对目连戏重视非同一般。明代徽人郑之珍更是收集徽州各地方戏班剧本,汇编《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流传甚广,成为当时全国目连戏演出的范本。古徽州目连戏演出历史悠久,当地的县志、碑文、牌坊等均有文献提及,至今黄山市几个著名戏班仍有目连戏演出,研究资料丰富且保存较为完好,对徽州目连戏的研究论文在数量及研究角度上都是较可观,如王星明《徽州目连戏的形成及文化释读》、盛霞、施文楠、陈昌文《徽州目连戏音乐的文化视野》及《安徽目连戏唱腔音乐程式研究》、古徽州目连戏研究主要围绕当地的目连戏班,一是根据几个著名目连戏戏班,如祁门马山班、栗木班、历溪班等;或是当地村落,如歙县长标乡长标村和长陔乡长标村等,成果多为实地田野调查分析,记录目连戏班的人员、演出、仪式等,相关论文有袁环《徽州目连戏研究——以宗族戏班“马山班”为例》、何芳、汪承洋、王汉义、刘璇合著《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马山目连戏现状调查》,柳林的硕士学位论文《徽州目连戏调查及研究》等。二是祁门当地地方戏祁剧目连戏的系统性学术研究。从其起源、声腔、表演形式、宗教仪式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更为详细地分析了祁剧目连戏的戏剧特征,如刘博雍《祁门目连戏的文化探讨》、尹伯康《祁剧起源说——祁剧史探之一》,康馨《祁剧目连戏审美漫议》、樊昀的硕士学位论文《皖南目连戏音乐记忆的变迁——以祁门历溪目连戏为例》等。三是针对当地众多目连戏戏班的现状进行非遗方面的保护、继承及发展的研究,如王凯《非遗后时代徽州目连戏的传承保护策略探析——以徽州目连戏历溪班为例》、王晓荧《安徽徽州目连戏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研究》、朱倩、刘洪合著《从“口传心授”到“活态记录”——浅谈祁门目连戏的档案式保护与发展》。古徽州目连戏现今流传于村落之中,其戏本、服妆、唱腔等都面临失传的境地。此类研究目的在于对这一现状提出有针对性、合理且科学的保护方法,引起学术和社会重视从而更好地发展这一文化艺术。

徽州之外,皖南一地的芜湖和池州目连戏也在近年被学界所重视,如茆耕茹《皖南目连戏坛场疏碟之研究》、张隽的硕士学位论文《皖南目连戏及其声腔曲牌之研究》、陈星、张隽合著《皖南目连戏的音乐特点》。芜湖一地以南陵(许镇太丰和弋江地区)及周边目连戏研究为主。华东师范大学高欢硕士毕业论文《南陵目连戏研究》一文中,对南陵目连戏从源流至今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文化解读,并附有大量的戏本及演出材料,为我们了解南陵目连戏搭建了一个大致框架。

池州目连戏以贵池和石台两地为代表。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青阳腔产生于安徽池州,故又名池州腔。因此,池州一地目连戏研究围绕声腔曲牌,对受青阳腔影响巨大的池州目连戏的演唱进行源头追溯和唱腔比较,偏向于传统戏曲音乐方面,如周显宝《皖南傩戏、目连戏及其青阳腔与仪式的原生形态》、纪永贵《论皖南目连戏与青阳腔滚调的关系》,孟凡玉《贵池傩仪式音乐研究三题》。贵池傩戏在贵池一地发源,其隆重的祭祀仪式和浓厚的艺术风格对本身就具有宗教思想的目连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傩戏作为一种宗教祭祀类仪式戏,其本身重仪式,掺杂佛道等多种宗教思想,古老且复杂。目连戏作为佛经传入中国,其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佛教教化作用。在贵池,目连戏的诞生必然与傩戏有一定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对目连戏的研究也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在目连戏发展中的变化,表现目连戏宗教世俗化的一面,如刘自圣、马晓纯《池州目连戏的历史及现状调查研究》、王兆乾《安徽贵池乡村傩事活动的戏剧演出及其研究》。同时,也对目连戏的杂耍、“祭五猖”等特定活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能否追溯其作为祭祀仪式戏的一面,如何根海《安徽贵池目连戏的文化考察》、荀安华《贵池目连戏的文化考察》。

(二)江西、湖南目连戏——立足声腔演变

古徽州中曾有婺源一地,当地目连戏历史悠久,现归属江西。江西信州弋阳也是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发源地,弋阳腔源于南戏。同时,江西也有其地方戏赣剧。综上可见,江西目连戏研究大多围绕以上三个要素,尤为突出的是表现在声腔研究上。目连戏在演出时多使用高腔演唱,高腔源起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南戏弋阳腔,明代弋阳腔同青阳腔相结合后形成了高腔,从江西一地传向全国,并在各地形成与当地风格相适应的高腔,在江西即为赣剧高腔。江西作为目连戏演出及高腔的发源地之一,其流向全国的目连戏范式也不难看出其本身的南戏、弋阳腔以及赣剧的风格元素,相关论文有1991年毛礼镁发表的《高淳阳腔目连戏辨》,属首次研究,及刘芳君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地域文化中的目连戏研究》等。

高腔始于江西,在目连戏声腔表演中被更多提及的则是湖南辰河高腔目连戏。辰河目连戏研究也开始较早,于1986年就有第一篇相关论文发表,虽数量上不及安徽,但一直持续发掘,未曾间断。其在20世纪被当地政府所重视,抢救性地挖掘出大致完整的全本辰河目连戏戏本。相关研究也详细地分析了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剧本整理、演出内容、艺术形态、音乐特点、民俗显现,以及其宗教仪式色彩,如李怀荪《辰河目连戏剧本发掘整理纪实》、熊晓辉《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演出内容与形态》及《辰河高腔《目连戏》的艺术形态》、蔡多奇、王文笑合著《辰河高腔目连戏的音乐特点及其发展的思考》、代宏《湘南目连戏的民俗性与宗教性》、明跃玲《辰河高腔目连戏: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三湘一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宗教色彩浓烈,受环境背景影响,此地目连戏在戏本故事以及表演形式上都添加了当地的民俗传说和巫傩仪式,在原本目连戏基础上改编,使得其更具有地方风格,如文忆萱《三湘目连文化(一)——(六)》、蔡多奇《目连戏现象与辰河高腔目连戏》。

(三)四川、福建、绍兴目连戏——凸显宗教仪式与思想

提及巫傩也不得不提及巴蜀之地。巴蜀一地古行巫傩之风,当地戏曲也融巫文化、道教、佛教、儒家等多种文化与一身。巴蜀的川剧目连戏研究多离不开与傩戏的比较,川剧目连戏的傩仪化较之于其他戏剧不同,其更接近于仪式剧,且娱人多于娱神,不同于傩戏的庄严感,其更偏向于民间信奉,具有浓烈的民俗色彩,如张志全《傩祭仪式与目连赛戏——以巴蜀地区中心为例》、段婷婷硕士学位论文《人类学视域下川剧目连戏仪式研究》。

同样受宗教影响较大的还有福建莆仙目连戏。莆仙目连戏的人物设置可以追溯到南戏剧目以及中原古剧,可见莆仙目连戏也是他地流传至莆仙一带,杨美煊的《论莆仙戏《傅天斗》的源流、特色和地位》一文中就对莆仙戏目连前传《傅天斗》与其他目连戏之间的源流关系进行梳理。莆仙目连戏同其他地方目连戏更为显著的是其与道教的渊源。莆仙目连戏在演出时可以直接被用作道坛法事,既掺杂了宗教,又具有仪式性,对莆仙目连戏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如张喜珊硕士学位论文《莆仙目连戏与道教渊源研究》、黄键《戏谑、悲悯与救赎——莆仙目连戏的俗世精神》。

再深入对宗教思想的描述,则不得不提及绍兴目连戏。绍兴目连戏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绍兴目连戏本体研究,如徐斯年《绍兴目连戏散论》、陈娅玲《社戏与绍兴民俗风情》、骆纪强《绍兴目连戏“调无常”探微》,这类文章数量较少,并且或多或少都会提及鲁迅先生;二就是根据鲁迅先生文章中对当时绍兴一地的目连戏演出描写进行研究,这类文章数量较多,如刘家思《论绍兴目连戏对鲁迅艺术审美的影响》及《绍兴目连戏原型与鲁迅的主体意识》、胡辉杰《从目连戏看鲁迅和他的文本世界》及《负罪、拯救与超越——再论从目连戏看鲁迅和他的文本世界》、牟伯永《论鲁迅《故事新编》对目连戏艺术的借鉴与运用》。绍剧目连戏之所以闻名于世,与作家鲁迅先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鲁迅先生多次再其著作中提及少时在家乡观看目连戏的场景,使得绍兴目连戏的研究多数围绕鲁迅先生的文字叙述。在鲁迅先生的描述中,“女吊”“男吊”“无常”等鬼怪形象不仅仅是目连戏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刻画,更多是一种与当时社会黑暗的背景相呼应、有现实意义的人性写照。这类鬼怪虽面目狰狞,但人物故事悲凉凄惨,多是遭活人迫害成鬼,这与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不谋而合。幼年看戏时对这类戏曲人物的深刻印象不仅说明了绍剧目连戏对人物内心刻画生动到位,也对鲁迅先生后期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对绍兴目连戏和鲁迅先生的研究可以看出,通过对绍兴目连戏的舞台表演、唱腔以及戏本的分析,对照鲁迅先生著作中的叙述手法、风格、思想、取材和审美,可发现绍兴目连戏对鲁迅先生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四川、福建及绍兴这三地的研究起步在1990年之后,随时间推移至今,每一阶段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论文数量未有明显的增幅或下降。相比较而言,这几地在研究方向上略有偏重,有可继续扩展之处。

(四)河南、敦煌、青海目连戏——稀有目连戏的抢救性保护

此三地相较于前几地而言研究起步较晚,多是2000年后才开始专题研究;发展略为缓慢,论文等成果数量较少;方向单一,还有待后期深入地挖掘和逐步完善。

河南目连戏因历史发源悠久,对其在历史文献中的追溯也有一定的研究。不同于以上受南戏风格影响的南方地域戏剧,河南目连戏源于北杂剧,其演出情节、思想及表演都融入了北方民俗色彩。对其历史文献的研究有吕珍珍的《河南目连戏研究》及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目连戏研究》、范丹鹏《河南目连戏的历史沉浮》。作为中原目连戏的代表,南乐目连戏也是受到了学界的重视,南乐目连戏研究较少,在基础研究之外较有价值的是对南乐目连戏的价值、现状及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偏向于非遗保护研究一类。代表性的论文有司松林《目连戏的艺术价值及现状调查》、吴鹏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南乐目连戏困境与思考》及《试析南乐目连戏的文化价值》、刘小江《乡村里的鬼戏——记河南濮阳南乐目连戏》。

提及文本研究,敦煌目连戏则具有这方面的代表性。作为敦煌研究的一部分,目连变文是唐代敦煌变文说唱故事之一。鉴于其变文的性质,其研究只限于文本,如俞晓红《敦煌藏卷目连题材作品论疏》、李重申、陆淑绮合著《敦煌目连变文与戏曲研究》、吴孔义硕士学位论文《敦煌目连救母变文母题及文化意义研究》、罗皓月《敦煌文献目连变文写本叙考》及《敦煌文献中的目连变文研究》等。及敦煌目连变文版本之比较研究,如肖志兵《论敦煌变文中韵文英译的散体化——《目连救母》三译本之比较研究》、李燕清《敦煌文献目连变文三种版本之异同比较研究》。

青海目连戏较之前文的地方目连戏知名度略低一筹。青海民和一地的目连戏于近年来得到重视,当地政府着手进行抢救性保存,对当地目连戏的演出实况及剧本进行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如霍福《青海目连手抄本述略》、马玉忠《回望麻地沟最后一次目连戏演出》、劲草、胡文平合著《远去的记忆:麻地沟刀山会口述史调查》、郭晓芸《河湟目连戏:青海大地的江南记忆》。相关研究性论文较少,桑德《青海目连戏音乐浅析》以音乐曲式为方向。对当地目连戏研究因相关材料挖掘工作尚未大面积开展,学界对其了解甚少,目前以如何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为主,如徐明《中国稀有戏种抢救研究——以青海目连戏为例》、徐明、冯彩莉合著《觅捡散落的“珍珠”——青海目连戏抢救、保护管见》。

古籍文献则以唐敦煌目连变文、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代佛典《佛说目连救母经》、明代徽人郑之珍编纂《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晚明张岱《陶庵梦忆》、康熙旧本《劝善金科》以及《西游记》原型为主,从文本考据、人物形象、演变过程、演出实况等方面对目连戏与古籍记载间相联系,为目连戏类基础性研究,相关成果如陈翘《〈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两种版本 一字之差的思考——兼议北宋目连戏之形态特征》、田仲一成《元代佛典〈佛说目连救母经〉向〈目连宝卷〉与闽北目连戏的文学性演变》、朱万曙《郑之珍与目连戏剧文化》、戴云《康熙旧本〈劝善金科〉管窥》、朱恒夫《〈西游记〉·目连故事·江淮傩歌》、叶明生《道教目连戏孙行者形象与宋元〈目连救母〉杂剧之探讨》等。

(五)目连戏专著及专题研究

以上地域研究多以论文为主,书籍则以各地目连剧团及艺术研究院牵头编写的地方目连戏专著为主,如1994年出版,绵阳市文化局创办编《绵阳与目连戏》;王定欧著,1997年出版的《川目连艺术论》;毛礼镁编写,2004年出版《江西傩及目连戏》;朱万曙校点,2005年重编出版的皖人戏曲选刊·郑之珍卷《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2007年出版,徐明、霍福著《青海目连戏》;倪群、陈琪编写,2011年出版的祁门历史文化丛书《祁门目连戏》;徐宁编写,2014年出版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腔目连戏》等。其中,王秋桂著,1994年出版的《浙江省目连戏资料汇编》和茆耕茹著,1997年出版的《安徽目连戏资料集》是难得一见的目连戏地方资料集。《浙江省目连戏资料汇编》是王秋桂先生主持的“中国地方戏曲与仪式之研究”的课题田野调查成果。茆耕茹先生的《安徽目连戏资料集》从序评记跋、方志文录、班社稽考、演出习俗、猖书醮仪、曲牌声腔、会议演出、散文辑佚、台本剧目九个方面详细记录了安徽目连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从文献到田野调查全面地展示了安徽目连戏的风貌。这两本专著都是由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扶持,施合郑民俗基金会出版发行,《民俗曲艺》丛书系列。属同系列的目连戏研究书籍还有2001年出版,龙彼得、施炳华校订《泉腔目连救母》;施文楠著,1999年出版《安徽目连戏唱腔选编》等。施合郑民俗基金会的研究专辑系列也曾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如NO﹒77目连戏(上)(1992﹒5),N0﹒78 目连戏(下)(1992﹒7),NO﹒87 目连戏剧本(1994﹒1),NO﹒93 目连戏论文集(1995﹒1)。施合郑民俗基金会的学术期刊《民俗曲艺》由王秋桂先生担任总编辑,发表了大量的地方民俗戏曲研究论文,在此不一一赘述。

除分地域研究,也不乏对目连戏整体研究的书籍成果,如刘祯著2015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对目连戏的整体研究论文也不在少数,这类论文多是从目连戏整体情况入手,从目连戏研究综述、整体特色、民俗色彩、戏剧风格、艺术价值、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如朱万曙2000年发表的《郑之珍与目连戏剧文化》、王馗2004年发表的《20世纪目连戏研究简评》、司松林2007年发表的《目连戏的艺术价值及现状调查》、尹伯康2008年发表的《目连戏研究》、欧阳友徽2009年发表的《目连戏的戏剧环境》、刘博雍2013年发表的《试论目连戏的世俗化转变》、边艳荣的硕士学位论文《目连戏流变述论》等。

三、目连戏研究述评

(一)研究成果述评

1.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总体述评

目连戏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当时“文化寻根”文学思潮兴起的影响,同乡土文学等一起受到学界关注,开启我国近年来的目连戏研究。从1987—2018年间,学术成果发表稳步上升,研讨会举办年份里更为凸显。研究内容从一开始只限于历史文献研究,逐渐由纯文学性转向文艺兼具,直至后期多学科深度交叉。由上文的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三十年来目连戏的基础性研究已有大体构建。最初,研究以对目连戏追本溯源为基础,发掘各地文献史料印证当地目连戏演出实况。目连戏演出戏本的研究从来源考、演变以及各地戏本比较都不乏成果,对目连戏演出实况、戏曲表演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由于此类研究涉及较多的田野调查及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因此仍有较大的深入挖掘的研究空间。对目连戏的声腔系统研究较为分散,多是以当地目连戏唱腔证地方声腔,总体来看研究较为杂乱,难成体系。对目连戏的仪式性研究是较为着重的一个研究点,仪式性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宗教(佛、道及民间思想)、祭祀、傩戏这三个方面,将目连戏与傩戏放在一起研究是目连戏仪式研究的一大特点,这两个戏种由于生发背景相似、同有祭祀等仪式性意味、掺杂较多的民间思想几大类似之处,研究分界不清。对目连戏的文本研究也是重中之重,多集中于郑本追溯、经文考据以及民俗故事文本描写。郑本是皖南一带较多民间戏班使用的戏本,但又都经过了一定的改编,学界多是进行章节及内容的比较研究。康熙旧本《劝善金科》是清代宫廷戏本,是难得完整保留的古代演出戏本,对其深入研究不仅能窥见清代目连戏演出风格,更可见康熙时代的思想文化。文本研究中对鲁迅所写的目连戏文章剖析占据了一大部分。从文本研究看,从目连戏文本描写中更多是对当时背景下的文化思想进行分析,了解当时的民俗风情,从而能够打开封建社会时期民众的内心世界。近年来对非遗的重视使得这类研究聚集了众多目光,目连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界对其进行的一系列保护、继承及发展是否合理,能否给同类非遗戏曲有一定的借鉴之处等问题上不断深入讨论。同时对非遗类案例的分析性研究及问题探讨有利于目连戏乃至非遗学科的长远发展。

2.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方向述评

近三十年的研究方向从开始仅限于文本,到举办研讨会及演出观摩后开始涉及目连戏的艺术性,再到后来大量结合民间史实的田野调查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目连戏研究同中国戏曲研究发展相似,都是采用“文本—实践—文本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其从单一的文献文学到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艺术文化也可以看出目连戏研究跟随学术研究的发展开始逐渐摸索自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对目连戏的研究角度从文学逐渐扩展到戏曲学、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涉及文学、美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目连戏研究的主流方法。特别是在众多地方目连戏被申请为省市级非遗项目之后,对目连戏的民间演出、戏班及戏本的实践性调研和抢救性保护类成果如雨后春笋一般,成为目连戏这一代表性民间戏曲研究的一大特色。通过这近三十年各界的努力,不仅构建了目连戏自身研究的体系,也用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证明了相关学科的研究体系,成为近年来不可或缺的学术领域。

3.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学术方法述评

随着研究方向的不断扩大和学科间不断地相互交融,目连戏研究的学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连戏研究刚起步时期,多采用文献学、古代文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古籍、地方志及碑文牌坊等文物进行考据,总体限于文学研究。随着民俗学学科的设立,传统民俗学不断地借鉴吸收外国成熟的民俗学体系,逐渐将纯文学研究引向了人文学,人文社科的传统研究方法田野实践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学者开始重视实践材料的收集,对产生环境和人文心理等多重思想对目连戏的影响及在目连戏中的体现进行研究分析。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学界也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在20世纪末,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大量引入以及前人学者的基础构建下,目连戏研究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融和应用。艺术民俗学、音乐民俗学、舞蹈民俗学、民艺学、艺术人类学、戏剧民俗学、戏曲民俗学、美术民俗学、文艺民俗美学等研究领域的相继提出及建立,都给目连戏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刘祯先生就曾说过:“目连戏、傩戏都是戏剧,历史形态的戏剧,对此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其置于平面,拘执于文献,而强调它的表演性、舞台性和文化性,将文献文物与田野考察、戏剧与文化综合考察结合起来,挖掘其‘活化石’的价值。方法上的新操作,反映出人们对研究新的认识、理解,带来的必将是实际研究——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进。这种方法不是没人在戏剧研究领域运用,而是没有像目连戏、傩戏研究这样被普遍运用。研究者除专治戏剧史者外,还有音乐、舞蹈等艺术研究者,以及宗教、民族、民俗、历史等社会科学研究者,这种认识队伍的交叉聚合,必将带来目连戏、傩戏研究新的裂变和发现。”[2]同时,民俗学在八十年代后的“乡土语境返归”也让目连戏研究向地方“语境”方向拓展,从单一方向的本体性研究,发展至探索地方文化“语境”,进一步到研究成果能否反向有利于地方文化发展。虽然这一研究方法在目连戏研究中所占比重不多,还有待继续完善,但由此可以看出,近三十年间,目连戏这一民俗戏曲艺术的学术研究方法同民俗学学科一起不断探索,新的学术方法也被应用于目连戏研究之中,整体能够跟上学科发展步伐。

综上可见,目连戏研究在近三十年间不断发展,成果丰硕。但因研究时间较短,角度分散,缺乏理论性指导及深入挖掘,尚未形成自身独有的研究体系。并且因为近年来大量新的民间民俗被发掘,目连戏研究略有后劲不足之势。如何能够有突破性发现,或发展新道路与其他相关热门民俗等研究相结合,是需要学者们思考和决定的一个问题。

(二)学科发展前景建议

目连戏近三十年的长足发展构建了本身基础性框架,虽有大体框架铺路,但后期还需深入地填补性研究。其问题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1﹒田野调查工作不够深入,资料匮乏,没有适合目连戏自身体系的调研方法,实践成果难见真知。目连戏不同于其他戏剧,因为其在演出时需要大量和观众互动,演出时宗教仪式复杂,很难以拍摄等方式记录全部的演出实况。目连戏演出费时费力,仪式感强。近年来,因各地群众对宗教仪式的淡薄,目连戏演出场数次数在不断减少,不论是爱好目连戏的群众,还是有关研究学者都难以一睹目连戏演出风采,不能立足于田野调查和实地观看来获取新的研究材料。又因目连戏演出人员、老一辈的目连戏艺术家年事已高,有些已经相继去世。小一辈的演员因为演戏的机会和报酬少,转而以其他工作赚钱养家,这使得目连戏这一戏曲研究逐渐局限于为数不多的文献,目连戏演出中的大量艺术、语言和表演难以考察记录。同时,鉴于当年政治活动影响保留下的戏本不多,各地各戏班的演出戏本又多是在演员手中。随着演员的更替、老一辈演员离世和传承人外出谋生,戏本的取得和考证显得越发的困难。这些原因都局限了目连戏的研究发展,使得这一方向的课题研究难以深入和发展。并且,近年来各地发掘出的地方目连戏络绎不绝,能否正确判断民间目连戏演出的价值,其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也需要研究者审慎判断。

2﹒目连戏基础性研究大多借用其他学科及戏曲的研究体系,未能形成自成一体的学科理论范式和技术方法。目连戏不同于其他戏曲的以各戏曲特有唱腔说同一故事,而是相反的,同一故事采用不同唱腔。此前研究并没有凸显出这一特殊之处,使得目连戏研究与其他戏曲研究混为一谈,没有自成风格。同时,其自身的不同之处也决定了研究方法不能照本宣科,如要将目连戏的本质特点凸显,势必需要合理地研究出适合目连戏自身的一套戏曲学术范式。这就需要对目连戏的学术路径进行理性规划,重视对目连戏乃至民间戏曲的理论支撑。只有将理论这一舞台根基打牢,实践才能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

小 结

目连戏作为民间戏曲大类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的研究中不断发掘出新资料、新成果,研究方向也不断扩展,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结合各学科知识,吸收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利用各学科理论支撑,丰富课题深度和广度。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目连戏以及地方戏等各类民间戏曲都能补缺补差,深入挖掘,长足发展势头,保持良性循环,建设更为完善的目连戏研究体系。

猜你喜欢
目连研究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让古老戏剧文化与当代接轨——南陵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综述
寻迹哑目连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目连戏的现实性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