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2019-01-10 08:1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颈性针刀颈椎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颈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类型,是以颈部疼痛伴有眩晕、呕吐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患者多在颈部活动时发病,严重者可伴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研究表明,眩晕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关系密切[2],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不断升高[3-4]。近年来针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西医主要采用手术治疗[5-6],但手术治疗费用较高且后期康复时间长。而推拿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法,在治疗颈性眩晕上具有较大优势。本文重点回顾了2016~2018年来以推拿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概况,现综述如下。

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

颈性眩晕归属于中医“眩晕”“肩颈痛”的范畴,其病因可归纳为“肝风、痰饮、火邪、淤血、气血亏虚”5种[7]。对于眩晕病的认识,首见于《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景岳全书》指出“眩者,虚者居其八九”,至汉代张仲景则认为眩悸症乃为痰饮所伤,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而中医骨伤科从“筋出槽,骨错缝”的角度出发,认为颈椎关节的错位会导致气血失调,血不上荣,头部缺血而致眩晕。有学者提出,颈性眩晕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寰枢关节紊乱和椎动脉寰枢段软组织病变[8],符合了传统中医骨伤科的理念。临床上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以纠正颈椎关节的失稳状态,减少和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为主[9]。中医推拿治疗此病疗效较好,优势明显,通过理筋手法和扳法,起到了减轻颈部肌肉疼痛,改善关节运动,缓解眩晕症状的作用。

2 推拿在颈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

2.1 单纯推拿手法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拿法、揉法、按法、扳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调和气血,理筋整复的作用。张万里等[10]用三步定眩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83.33%(P<0.05)。张盛强等[11]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照组予西比灵加能量合剂治疗,结果观察组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袁政文等[12]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错位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拿法揉法等理筋手法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王文彪等[13]将150例寰枢椎错位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颈椎牵引治疗。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5.3%(P<0.01)。

2.2 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 程新慧等[14]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3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8%,对照组为72.5%(P<0.05)。胡翀妮等[15]将7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曲旋提拉斜扳法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眩晕等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芝芹等[16]用龙氏推拿正骨联合靳三针、晕痛针加风池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6个月随访时总复发率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35.1%(P<0.01)。马红梅等[17]将11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用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10%,高于对照组81.03%(P<0.05)。

2.3 推拿手法结合针刀治疗 闵振炜等[18]用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4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2%,对照组73.53%(P<0.05)。於芸[19]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针刀结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用针刺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6%(P<0.05)。直彦亮等[20]用颈椎旋提手法(清宫正骨学派)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5例,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两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对照组为71.43%(P<0.05)。钱素瑛等[21]将123例中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针刀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眩晕积分、TCD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2.4 推拿手法结合牵引治疗 沈明钟[22]用平卧位枕颌带间断牵引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患者64例,对照组采用牵引配合口服西比灵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维乐生等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31%。对照组为68.75%(P<0.05)。张景伟[23]将100例伴有齿突偏移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牵引配合牵引下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6%,对照组90%(P<0.05)。何万庆等[24]用颈椎牵引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眩晕治疗加基础理疗,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

2.5 推拿手法结合中药治疗 孔锦涛等[25]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舒颈定眩汤结合颈椎微调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用颈椎微调推拿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61.7%(P<0.05)。何飞[26]用推拿联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0例,对照组单用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推拿中药组为97.50%,推拿组为90.00%(P<0.01)。闫红卫等[27]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推拿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治疗(自拟方)。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6.0%,对照组为78.0%(P<0.01)。

3 讨论

推拿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外治法,一直受到患者的青睐。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大多主张推拿治疗,认为推拿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在穴位选择上,常选用风府穴、风池穴(双)、肩井穴(双)、华佗夹脊穴、太阳穴(双)、印堂穴等,并用揉法、拿法、穴位点按法、一指禅推法、弹拨法、扫散法等理筋手法在患者头面部及颈肩部进行操作,对于有关节紊乱者,则运用旋转提颈扳法或颈椎定位扳法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推拿手法可以降低血液中D-二聚体含量,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颈本体觉紊乱,从而缓解眩晕症状[28-30]。

综上所述,单纯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性眩晕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以推拿手法为主结合针刺、针刀、牵引、中药等方法的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参考借鉴。此外,由于推拿手法流派较多且缺乏规范化操作,导致临床疗效有所差异,故如何制定规范化的推拿操作标准,明确推拿的量效关系可作为下阶段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颈性针刀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