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难度 注重文本 精准作答

2019-01-10 18:45辽宁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主观题苏轼试卷

辽宁

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笔者看来,其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是被测试者的整体水平。就语文学科来说,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与所选文本素材、试题设计和作答要求密切相关;而被测试者的整体水平指的是考试群体的整体水平,即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阅读理解水平、表达应用水平等。据笔者了解,学生认为“试题难”一般有如下原因:①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②没有基本的语言解读能力;③没有立足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思维习惯;④没有规范、准确表达的能力。而且,被测试者之间的能力各异,水平亦参差不齐,那么对于试题的整体水平自然不好把控。本文仅从语文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这一角度,探究高考语文试题的难度及相关问题。

在试题中增加传统文化因素,是近年语文试卷最为突出的变化,甚至很多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的选材都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从对联到古诗文,从传统习俗到文化美文,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特色在试卷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有人因此认为语文试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很多时候,命题人在命制试题时,既重视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引入,又不拘泥于传统;既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倡导以文为本、态度科学。笔者认为试卷中传统文化因素比重的增加看似增加了试卷难度,但其实命题人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对其难度已进行了调整与把控。下面,笔者主要以传统文化意味最为浓厚的古代诗歌阅读为例,结合2016—2018年全国卷Ⅱ真题,从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即文本素材、试题设计和作答要求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本素材

2016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节选了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八句。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杜甫是高中生熟知的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后果,多属忧国忧民之作,风格沉郁顿挫,可以说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杜诗大都是这种风格。但2016年全国卷Ⅱ所节选的部分倾注着杜甫对曹霸将军绘画技艺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与学生了解的杜诗的常见风格迥异,阅读难度较大,但诗下注释颇为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本诗注释有: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除注释外的其他内容则明白易懂,对学生来说就不存在阅读理解障碍了。

2017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宋史·苏辙传》中赞美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轼气度豁达、文风豪迈,其抒写手足之情的诗篇则充满关怀和想念之情。这首《送子由使契丹》便是其中佳作,其内容明白晓畅,结合注释来理解基本没有难度。

2018年全国卷Ⅱ沿用2017年的试卷结构,但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模式小有变化,赋分变化较大(由2017年的11分减少到2018年的9分)。2018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文本节选自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陆游的诗歌往往体现其收复国家之志,大多情境可悲而意气犹豪,风格雄壮豪迈,而学生平时接触的陆诗大多是这类风格,此次考查的诗歌也不例外,内容易懂,无须通过注释降低难度。

上述试题所选素材均为名人的非名篇作品,文本难度不一。对于本身难度稍大的素材,命题人常通过增加注释降低难度,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如2017年全国卷Ⅱ诗歌注释有三处,而第三处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不仅详细而完整地呈现了对话,而且细致地描摹了“李揆怕被扣留”的心理,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所以综合看来,古代诗歌阅读难度不高,学生只要具备高中生语文基本文化背景知识即可无障碍理解诗歌。

二、试题设计

2016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是两道主观题,与以往相比,题型稳定但考查内容颇有创意。第8题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试题两问,设计巧妙。第一问运用诗文原句设题,其实质是考查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马”的形象,但这马却是“画中马”的形象,虽属常规考查却又不落俗套。第二问考查人物形象,并具体落实到人物画马技艺上,即只考查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看似增加了难度,其实学生在读懂题干之后就能发现作答并不难。第9题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该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诗歌阅读鉴赏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但命题人设计试题时在题干中明确指出“铺垫”的表达技巧,学生只需要找到文本中的铺垫内容即可精准作答。

2017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为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客观选择题为五选二,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原题如下: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学生结合注释中的“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李揆怕被扣留”等信息,依据诗歌具体内容,审读五个选项之间的意义差别并进行比较分析,选出答案并不难。

主观题是:“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诗歌首联为“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文字明白晓畅:“适”字含义明确,“沾巾”为送别常用语。首联可谓无难懂文字,无晦涩词语;再结合题目“送子由使契丹”,知人论世,苏轼旷达的性格跃然纸上。此题虽为主观题,难度却不大。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题的考查变化较大——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以前的二选一选做题变成必做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提高,鉴赏题难度降低,应该是出于试卷整体难度设计的考虑。

2018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仍是一客一主。客观选择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低,难度降低。考查内容是对诗歌的赏析:A项赏析诗歌内容——“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依据文本即可做出判断。B项赏析思想情感——“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项赏析人物形象——“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B、C两项结合文本知人论世即可做出正确判断。D项赏析具体细节——“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对照诗歌颈联“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即可明确颈联写的是在烛光的映照下诗人运笔如飞、笔势纵横,并非选项所言“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此题难度不大。

主观题是:“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学生结合“酒为旗鼓笔刀槊”“须臾收卷复把酒”两句的含意及上下诗句的语境,答案呼之欲出,精准作答并不难。

可见,命题者在设计试题时会通过题干表述调节问题难度,设问具体,指向明确。学生只要能够依据文本知人论世,正确解读诗歌,即可作答。

三、作答要求

2016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第8题的作答要求是“简要分析”,第9题的作答要求也是“简要分析”。这样一来,试题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完全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精准作答。

2017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的客观选择题相较主观题而言本身难度就已经降低,且该题为五选二、反向选择,难度不大。主观题作答要求是“请加以分析”,没有“简要”字样,但是从答案(该题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来看,只要了解苏轼、苏辙兄弟情感及其诗文往来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苏轼一贯的性格特征,再结合注释中“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等内容,即可精准作答。我们不妨总结为:“要求无简,作答不难。”

2018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的客观选择题作答要求为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分值3分。从分数和作答要求上看,难度大大降低。主观题的作答要求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该题答案如下: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学生只要找到诗文中的两个“酒”字,再结合前后语境,作答并不难。

从以上对2016—2018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的分析来看,试题难度与文本素材、试题设计和作答要求等密切相关。其实除古代诗歌阅读外,其他试题也是如此。比如,笔者在参与某次原创研发项目时,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设计为:请指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黄三在塑造主要人物高老夫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出了高老夫子怎样的形象。后来改为:请指出小说中黄三在塑造高老夫子形象上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原题在题干中直接指出黄三是次要人物,高老夫子是主要人物;其实质就是在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对于刻画主要人物所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次要人物刻画了主要人物什么样的形象。修改后的题干考查内容没有改变,但是没有直接指出人物在小说中所处的地位,想要精准作答,学生就必须明确判断出高老夫子是主要人物,黄三是次要人物,适当增加了难度。再以病句考查为例。病句考查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一般是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一种是主观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学生找出语病并进行修改。显然,后者难度远大于前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可以说,尽管传统文化因素的比重和阅读容量在试卷中逐步增加,但语文试卷考查难度并没有增大。命题人会通过文本素材、试题设计和作答要求等方面对试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和把控。不过,高考语文考查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的积累,体现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试题区分度也更加明显。这对于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备考等都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孤崖一枝花

林语堂

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想宇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香为兰之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有欲罢不能之势。拂其性禁之开花,则花死。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庙庑,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屈原明明要投汨罗,仍然要哀号太息。老子骑青牛上明明要过函谷关,避绝尘世,却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岂真关尹子所能相强哉?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有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中国文学可传者类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铭。这也是属于孤崖一枝花之类。故说话为文美术图画及一切表现亦人之本性。花只有一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猜你喜欢
主观题苏轼试卷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