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向下经上盏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复杂性肾结石中的应用

2019-01-10 03:09杜建平刘亮程黄贵闽曹贵华杜友怀王开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肋间肾盂复杂性

杜建平 刘亮程 黄贵闽 曹贵华 杜 丹 杜友怀 敖 敏 王开翔

(乐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乐山 614000)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目前仍然是治疗肾结石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规手术路径为经后组盏穹窿部入路,可选择经上盏、中盏、下盏以及联合盏通道,其中经中盏入路在国内应用较为普遍,上盏入路有损伤胸膜、肋间神经血管、肝、脾等风险,胸膜损伤发生率4.8%[1],下盏入路较为局限,单独应用较少。我科2015年5月~2018年10月对45例复杂性肾结石(结石直径>2.5 cm或肾解剖功能结构异常的结石,通常包括异位肾结石,孤立肾结石,多发性肾结石,鹿角形、马蹄铁状肾结石等,以上情况的任意一种[2])采用斜向下经上盏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28 例,女17 例。年龄35~76岁,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腰胀35例,尿频、尿急4例,肉眼血尿6例。左肾结石32 例,右肾结石13例;后位结肠肾结石3例(均为左侧,2例肾脏有不同程度萎缩),马蹄肾结石1例,重复肾结石1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合并肾结石1例,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1例,鹿角形肾结石15例,多发肾结石23例。结石大小5 mm×7 mm~23 mm×45 mm。上盏积水42例。术前行血常规、尿常规、尿培养、凝血、生化、B超、心电图、胸片、腹部正位片及静脉肾盂造影、腹部CT等检查。22例有尿路感染者,根据尿培养结果行抗菌治疗1周或尿培养转阴性后再行MPCNL。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

病例选择标准:经B超、腹部正位片及静脉肾盂造影、腹部CT诊断的复杂性肾结石。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肺疾病。

1.2 方法

先膀胱截石位,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逆行置入F5输尿管导管至术侧肾盂,行人工肾积水,若肾上盏呈中~重度积水则无须置管。常规留置尿管后摆俯卧位,腰部垫高。在带有穿刺架的B超引导下,18G肾穿刺针于第11肋间隙,肩胛线与腋后线之间,针尖斜向下(患者脚侧)向内或向外刺入肾上盏穹窿部,以穿刺至结石处或突破肾集合系统见尿液流出为准,置入0.035英寸斑马导丝,先用F8筋膜扩张器沿导丝扩张通道后,然后直接用F16~F22带Peel-away鞘的筋膜扩张器左右旋转进入肾上盏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需要建立第2个通道时,B超引导下建立中盏或下盏通道,Wolf F8.0/9.8输尿管镜经通道进入肾盏,在灌注泵的冲洗下,采用科医人钬激光碎石(能量1.5~2.0 J,频率15~20 Hz),利用水压冲洗结合取石钳取出碎石。术毕置入F5号双J管、F14~20硅胶肾造瘘管。

2 结果

45例均在带穿刺架的B超引导下完成穿刺,其中42例1次穿刺成功,3例2次穿刺成功。经上盏穿刺单通道取石40例,上盏联合中盏或下盏穿刺通道取石5例(多发和鹿角形结石4例,重复肾结石1例)。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72 min。无胸膜、结肠损伤,无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明显胸腹痛等,3例术后发热,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37例术后3 d复查腹部平片无结石残留,术后一次性结石清除率82.2%(37/45);8例残余肾结石包括马蹄肾结石1例,后位结肠肾结石1例,鹿角形肾结石3例,多发肾结石3例,其中二次MPCNL清除结石4例,体外震波碎石排净2例,2例放弃进一步治疗。术后5~8 d拔除肾造瘘管,平均5.3 d。术后住院6~9 d,平均6.5 d。32例随访3~12个月,平均8.5月,无结石复发,无肾造瘘口漏尿和感染,无继发性大出血。

3 讨论

经上盏入路PCNL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轻松直接到达肾内大部分集合系统和上段输尿管,主要适应证有鹿角形肾结石、肾上盏结石、多发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复杂肾下盏结石、合并肾解剖异常肾结石等[3],主要并发症有出血、感染以及胸膜、肋间血管和神经、肝、脾、膈肌等邻近脏器组织的损伤,如何有效减少经上盏入路PCNL引发的并发症是PCNL的难点问题。

根据局部解剖学知识[4],胸膜下界在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平对第12胸椎棘高度;当壁胸膜被侵及时,疼痛可沿肋间神经向胸、腹壁放射,或沿膈神经向颈、肩部放射,引起牵涉痛。Sinha等[5]报道经第10肋间行PCNL术后胸膜损伤的患者明显多于第11肋间,发生胸腔积液的比例分别为7.3%和2.7%。因此,PCNL选择上盏通道时应尽量避免第11肋以上入路。我们基于解剖学基础上经第11肋间斜向下上盏入路MPCNL,采用针尖斜向下内或向下外穿刺建立通道,该方法首先使通道尽量避开胸膜、邻近脏器、后位结肠损伤的危险区域,可避免或显著减少胸膜、邻近脏器损伤的可能以及由此引发的胸腔积液、气胸、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其次,因肋间后动、静脉、肋间神经在胸壁后部位于肋骨下缘[4], 因此,针尖斜向下经第11肋间穿刺时,针道紧贴肋骨上缘不易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减少因肋间血管损伤导致的大出血以及肋间神经损伤引起的胸、腹壁放射痛。

PCNL术结肠损伤发生率为0.1~0.5%[6,7 ],其中肾后位结肠是PCNL术中发生结肠损伤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后位结肠一般都靠近肾脏中下极,因此,经上盏入路是选择PCNL处理后位结肠肾结石的首选。然而,传统经上盏穿刺发生胸膜损伤的机率较中、下盏穿刺路径增多,本组采用斜向下经上盏路径处理3例后位结肠肾结石均未发生胸膜损伤和结肠损伤。

在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中,肾积水的发生率69%~89%[8~10],且肾上盏积水的情况常多于中下盏,便于B超引导下穿刺肾上盏,因为肾上盏与下盏的角度往往>110°,容易进入下盏处理结石,在治疗鹿角形肾结石、肾多发结石中具有一定优势。经上盏径路对于处理复杂性肾结石是安全有效的,Singh等[11]报道上盏、下盏组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0.7%、76%,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3.7%、80.4%。在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方面,上盏组单通道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多通道和中(或)下盏单通道,并发症、输血量也显著低于多通道[12]。然而,PCNL经上盏路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膜损伤,发生率在3%~16%[5,13]。为减少胸膜损伤,我们采用经第11肋间斜向下内或向下外的通道,对于后组中盏和下盏结石处理比较困难时,增加建立中盏或下盏通道取石,以提高结石清除率,本组38例鹿角形和多发肾结石,无一例出现胸膜损伤、胸腔积液、大出血等并发症,其中单通道上盏取石34例,上盏合并中盏或下盏双通道取石4例,一次性结石取净率为84.2%(32/38)。

本组马蹄肾结石、重复肾结石、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合并肾结石各1例。马蹄肾本身解剖异常使肾脏呈倒“八”字排列,经上盏斜向下内穿刺通道与肾脏长轴方向基本一致,更方便取石。重复肾肾结石如果是重复肾盏均有结石,选择PCNL取石也常需要各自建立通道取石,重复上肾结石也只能采用经上盏入路PCNL取石。对于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MPCNL可同时处理结石和囊肿,而且经上盏路径既方便取石,又便于将双 J 管一端放置于内切开后的囊肿腔内,处理此类结石时,一般先处理肾结石后再处理肾盂旁囊肿。

本组无一例发生胸腔积液、气胸、结肠损伤、大出血、明显疼痛等,取石效率较高,我们的经验是:①肾穿刺针于肩胛线与腋后线之间,针尖斜向下方(患者脚侧)进入肾上盏,若肾脏位置较高,可通过膨肺并停留几秒让肾脏下移便于穿刺,尽可能避免第10肋间穿刺,这样可减少或避免胸膜损伤;②带穿刺架的B超引导(含穿刺引导线)下穿刺,只需B超定位好后,穿刺针沿穿刺线直接进入上盏,既便于肾穿刺操作,又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精准度,避免二次或多次穿刺引发的并发症;③术前常规CT检查有助于对肾脏周围毗邻器官解剖位置的准确判断、通道取石清除率的评估,尤其是CT三维检查对明确穿刺点的位置,进针的角度有很大帮助。

斜向下经上盏MPCNL处理肾复杂性肾结石具有以下优点:①通道尽量避开胸膜、肝脏、脾脏、后位结肠、肋间血管神经等损伤的危险区域,可避免或显著减少胸膜、后位结肠等损伤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②复杂性肾结石上盏积水多见,便于B超引导穿刺,上盏路径取石相对容易,操作方便,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结石清除率较高。

复杂性肾结石除选择PCNL外,输尿管软镜下碎石术也是一种选择,但输尿管软镜价格昂贵且易耗损,对于较大肾结石,通常需要预留双 J 管以便手术时可以置入较大的软镜工作鞘,提高结石清除效率,而且碎石后自行排石时间较长,拔除双 J 管后有形成“石街”的可能,对于下盏盏颈细长或肾盂夹角小的结石患者,碎石排石难度较大,因此,输尿管软镜技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认为斜向下经上盏M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本组样本量相对较少,还需要更多病例验证。

猜你喜欢
肋间肾盂复杂性
腹腔镜肾盂瓣输尿管成形术在近端输尿管狭窄中的应用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肋间神经前皮支联合肋间臂支阻滞对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肋间痛的研究进展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的手术新技巧探讨并1例报告
复杂性背后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