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2019-01-10 11:23李沛霖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冯至抒情诗

内容摘要: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作变得隽永味醇。

关键词:冯至 抒情诗 语言张力 主体性张力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诗作影响深远。冯至的抒情诗被如此赞誉的原因有很多,如幽婉含蓄的抒情风格、对中国抒情传统的追求与创新等等。但这些原因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诗歌的张力,冯至抒情诗的张力效果使其诗作变得隽永味醇。以冯至《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当中的早期抒情诗为研究对象,借用英美新批评的关于张力的相关理论,对冯至诗歌的张力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与研究,试图从张力的艺术特色方面论析冯至的抒情诗作。

张力的涵盖范围十分广阔,诗歌内在情感张力、结构张力与形式张力,文本与外部世界所构成的话语意义上的思想张力、精神张力与思维张力等。本文主要从语言张力与主体性张力两方面浅析冯至抒情诗的张力。

一.语言张力

诗作在诗歌内涵与意象逻辑外延的统一中形成张力,陈仲义先生在《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中提到诗语的生成机制,“首次引入诗语的内在映像与外化定型过程张力所形成的两极动力:一极是以与生命本真同构,几近半自动言说的‘语感;另一极是以超语义、混沌为表征的‘语义偏离,两极动力构成现代诗语生成的基本路径”i。并将语言张力的特征系统化,主要有:含混——模糊中的歧义多义;悖论——互否与互斥的吊诡组合;反讽——基于表里内外的“佯装”、“歪曲”;变形——“远取譬”畸联;戏剧化——紧张中的包孕、包容等。这些特征既凸显张力的本色又源自其强大的支撑ii。

冯至的抒情诗歌的语言张力主要体现为“远取譬”畸联的变形。其抒情诗作中常带有迥异于传统诗词的一些“异质性”的因素,诗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对日常语言习惯和搭配的“偏移”,或是将两个不具备直观“相似点”的意象出人意料地结合与比较,主要体现为这种“语义偏移”的变形造成了语言的内在张力。

以冯至诗歌《蛇》为例,“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語/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iii。这首诗作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诗人将寂寞比喻成“一条蛇”,在读者的惯性思维中,鲜有将寂寞与“蛇”这一意象相联系。但当“蛇”与诗人从寂寞延伸的复杂情感发生相碰撞,如忠诚的伴侣、热烈的乡思、如草原一般的乌丝、梦境、绯红的花朵,这些与“蛇”并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整首诗作带给了读者极其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体验就是诗歌语言所产生的一种张力效果。将寂寞比作“蛇”,是对日常语言习惯和搭配的一种“偏移”,也可称作“远取譬”,但由这种变形所带来的张力会指引读者寻找两者间的共同点,将两者尽可能地联系起来。为何用蛇来象征寂寞?或许是因为蛇是一种神秘的生物,习惯于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在阴暗的草丛之中游走。又或许是因为蛇“冷血”的天性,带给人一种看得见却又不敢触摸的距离感。总之,当我们深入了解蛇的习性与特点,会发现将“蛇”这一种极其有质感的奇特意象与“寂寞”放在一起是符合意象的逻辑外延的,“蛇”与“寂寞”是相互统一的。

除了《蛇》之外,还有许多冯至早期的抒情诗作,如《海滨》中的将“蝉声”比作“火焰”,用“一座”修饰“太阳”;《满天星光》中将“星光”比喻成“泪珠”,等等。这些都是异质性带来的张力,尽管意象与中心形象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但是这种矛盾并不会使其内涵意义失去作用,反而这种变形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好奇,启发读者更为深入地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从而带给诗歌一种“张力”,开创新的艺术空间。

二.主体性张力

当鲁迅将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另一位抒情诗人——徐志摩。那么冯至的抒情诗较之徐志摩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简要来说,徐志摩的诗歌侧重于个人体验的留痕,展示的是自身极强的感受能力。而冯至则善于展现情感背后思想的丰富性与奇异性,这也侧面体现了冯至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以及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因而冯至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建构在其诗作中呈现出一种主体性的张力。

其一体现在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中所形成的张力。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时,诗人面对这样的外界环境内心充满了紧张与焦虑,这种情绪通过诗歌传达出极富张力。

首先可以谈谈冯至的第一首抒情诗《绿衣人》,“一个绿衣邮夫/低着头儿走路/也有时看看路旁/他的面貌很平常/大半安于他的生活/不带着一点悲伤/谁也不注意他/日日的来来往往/但是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他手里拿着多少不幸的消息/当他正在敲人家的门时/谁又留神或想/‘这家人可怕的时候到了!”iv在这首诗作中“绿衣邮夫”面貌的平常、神情的淡漠与手里悲伤的消息形成对比与冲击,使其形象较为复杂。之所以冯至在看到邮递员后会写出这样的内容,并传递给读者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由于诗人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的冲击之下,诗人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在诗中呈现白热化的表达。因而尽管邮差送信是一件极小的日常琐事,诗人却借用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境况,从而使得诗歌富有极强的张力。

除了《绿衣人》这首诗作外,还有许多诗作也呈现出诗人在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碰撞中所形成的张力。如《湖滨》中“天国的晴朗”与“地狱的阴森”、“深沉的衷曲”与“宁静的湖心”都体现了诗人在与命运对峙时所承受的灵魂与肉体的自我矛盾与紧张,这种情感上的张力不断扩展了诗歌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其二体现在“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碰撞形成的张力。冯至与其它抒情诗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与感觉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强烈碰撞。

以《狂风中》为例,“无边的星海/要象狂风一般激荡/几万万颗的星球/一齐地沉沦到底//剩下了牛女二星/在泪水积成的天河/划起轻妙的小艇/唱着哀婉的情歌//愿有一位女神/把快要毁灭的星球/一瓢瓢,用天河的水/另洗出一种光明”v。诗作开篇“激荡”的“狂风”、“几万万颗的星球”都是充满力量的意象,而到中间诗节,诗人突然描绘出“‘牛女二星划着‘轻妙的小艇、唱着‘哀婉的情歌”的柔情画面,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在前后两个诗节的刚柔碰撞之中爆发于最后一个诗节。在这种张力之下,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希望大自然的风雨能将黑暗的人间冲洗出一片光明的焦急、迫切之感。又如《琴声》中弹琴人哀伤的内心本应吹奏出“沉逸的哀音”,但却偏要“变为响亮”。在这里,弹琴人内心的“柔”与外面的“刚”形成冲突对比,釋放出感情的张力,让人更感哀伤。此外,在《别友》、《雪中》等诗作中,都体现了诗人内心“柔”与“刚”碰撞之下的张力,向读者展现出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体验。

冯至曾在《歌德与杜甫》一文中谈道,“杜诗中反映出收缩与扩张的规律”,或许这个评语也适用于冯至自身的诗作。概言之,冯至抒情诗歌的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上。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从而使作品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都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因而,冯至抒情诗的张力带给读者极具穿透力与震撼力的阅读体验与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冯至.冯至全集(第一卷)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冯至.冯至全集(第二卷)西郊集 十年诗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冯至.冯至全集(第十二卷)书信 自传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冯至.昨日之歌[M].北京:北新书局,1927.

[5]冯至.北游及其他[M].北京:北平沉钟社,1929.

[6]冯至.西郊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7]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8]陈仲义.张力:现代汉语诗学的“轴心”[J].文学评论,2012(5):212-220.

注 释

i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09:10.

ii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09:10.

iii初收《昨日之歌》,编入《冯至诗文选集》时略做改动,后曾编入《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

iv原载1923年5月《创造》季刊第2卷第1号;初收《昨日之歌》;编入《冯至诗选》时,改动较大,后收入《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

v原载1923年12月《浅草》季刊第1卷第3期,为组诗《残余的酒》之一首。初收《昨日之歌》;后曾编入《冯至诗文选集》、《冯至诗选》、《冯至选集》;此据《冯至选集》.

(作者介绍:李沛霖,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冯至抒情诗
一本书的支持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抒情诗身上的光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叶赛宁抒情诗中拟人化手法分析
冯至盛名之下贵自知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技巧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