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参考述

2019-01-10 02:19于君婷吕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参

于君婷 吕静

摘要:辽宁是人参的发源地,也是人参种植与开发最早的地区。明清时期,辽宁地区野山参资源丰富,采参行业从初期的自然采挖到有组织采挖逐渐发展到皇室垄断,全民采挖人参。清初,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防止人参潮湿发霉,发明了红参的炮制方法,不仅延长了人参的保存时间,更是改变了人参的药性,对中药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随着采参行业的发展,野山参资源逐渐枯竭,秧参和“籽参”得到大量种植,促使了辽宁地区的人参栽培技术的形成。

关键词:人参;红参;人参栽培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2-0087-02

1 辽宁人参的采集

辽宁地区是人参的发源地,早在两千多年前,辽宁地区就有许多关于人参的记载。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谓“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1]。《契丹国志》明确记载:“女真地饶山林土产人参”;而《金史地理志》也云:“辽阳府产产人参”[2]。由此可知,辽宁不仅是我国古代野山参的发源地,更是人参采集与开发最早的地区。至明清时期,人参采集业盛行,已经遍布整个东北地区。

人参最初的采集方式遵循古老的民俗,山民集体进入深山老林,边祷告边采参,以民间自然采挖为主。明清时期,采参业逐渐发展,开始形成了有组织采摘队伍。每个采参团队五至七人不等,各有分工,每日需将所采人参上交组织。至清王朝时期,采参行业被皇室独断,而此时的采参行业更是进入了选民采参的新时期。仅盛京通志载:奉天府尹管理下的民户总计四万二千余丁,而采参队伍人数与之相比,不相上下[2]。采参业在当时东北经济的地位可想而知。在此之后,清政府又发放了“放票采参”、“招商承采参”等采参制度,整个东北地区的采参制度完善,采参规模可谓空前。直至乾隆末年,由于人参被大量采集,而又不讲栽培,人参资源逐渐枯竭,辽宁地区的采参行业也随之衰落。

2 红参的发明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不仅是满族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颇具经济头脑的商战专家。世代久居东北地区的各部满族人民,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由分散到统一,由衰弱而强大。

《本草纲目》中记载,清初时期,人参的资源主要来自于辽宁地区的野山参。而“辽参”的采集大部分是满族人。那时,辽宁地区野参资源丰富,故人参贸易成为了努尔哈赤扩张政权的经济支柱。

明朝政府为了防止东北女真人的日益強大,除了加封努尔哈赤官职以示羁縻,在经济贸易领域也采取了一些限制其发展的措施。万历中后期,明朝政府想要依靠压低人参商价来削弱女真人的经济实力。人参的挖掘程序、技术十分复杂,挖出来后要用水冲洗干净,因此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极易发霉变质。这种洗过又潮湿的人参在称量时压分量,如能及时卖出,获利更丰。但明朝商人抓住潮湿的人参容易发霉这一弱点,在收购时极力压低价钱。[HJ2.1mm]他们或“佯不欲市”,或“嫌湿推迟”。于是,满族人手中的人参大量腐烂变质,有时一烂就是数万斤。满族人无奈,只有向明朝商人屈服,忍痛廉价出售,还惟恐不能先期脱手。因此,在明朝与女真人的人参贸易战中,女真人曾经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为了改变商战中被动不利的局面,努尔哈赤发明一种先用沸水焯过再晒干的保存方法。这种人参的炮制品就是现在的“红参”。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曩时卖参与大明国,以水浸润,大明人嫌湿推延,国人恐水参难以耐久,急售之,价又廉,太祖欲煮熟晒干,诸王臣不从[3]。太祖不徇众言,遂煮晒,徐徐发卖,果得价倍常。”努尔哈赤的办法一是先在沸水中焯一下,有杀菌的作用,可以防止霉菌滋生;二是经过“煮晒”后的人参存放时间较长,可以“徐徐发卖”,因此,明朝政府在人参贸易上对努尔哈赤的打压就失去了作用。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人参加工方法不仅使他渡过了难关。努尔哈赤发明红参的炮制方法是对中药学的巨大贡献。

3 人参栽培

中国人参栽培史可分为两大阶段:“移参”阶段、“籽参”阶段[4]。

3.1 “移参”阶段 “移参”,即“移山参”,顾名思义就是人为移植过的野山参,真正的移山参与现代的移山参在概念上完全不同。清初,清政府为了垄断人参资源,在东北设立参局主管发放参票,招募入山刨采之人,刨夫需按参票规定上缴人参。由于人参日益稀少,常年受朝廷监管的刨夫要完成官参上缴任务也非常困难。当时只有少数刨夫将采回的未成年的小山参种于深山林下,人迹鲜到的地方,这种参当时叫“秧参”[5]或叫“移山参”。因为这种参是以野山参小苗为基础,而野山参幼苗本身就很难得,所以秧参产量实际上也不是太大,但上缴官府冒充野山参的数额是勉强够用。

中国历史上曾经的人参产地山西上党。据《石勒载记》记载:“勒居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家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4]。他在家中园子里移植人参幼苗,长出人参,花和叶都非常茂盛。而许多学者认为通过此种方法栽培而成的人参,并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移山参。传统意义的移山参确为野山参幼苗,一般多是十多年或二十几年的“小捻子”不宜作货[6]。于是将采集的野山参幼苗栽于深山老林,使其在能够在原有自然环境中继续生长,待其长成后再进行采收,称为“移山参”或“移山趴”。这种人参,原生地和移栽地环境完全相同,待成年后仍然具有野山参的全部特征。

秧参的发明不仅仅是当时刨夫们为了完成采参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刨夫们在采参活动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的一项重大技术。据《清实录》载:早在明万历年间满洲即会蒸做人参,刨夫进山都带银锅,挖得野山参随即蒸煮加工,加工好后才能保存上交。但后来发现春夏时节,如得参随时蒸做,则根蒂空虚,甚至有糙皮而无细肉不堪适用。况且野山参数量极少,或数日可获一苗,或一日可获数苗不等,又必须在足够一锅时才能如法蒸做。刨夫们掌握了这些经验技术,发明了就近培养法,每得一参先保存起来,土法是移在所住窝棚前树林里,用原土培养,等到白露后一起采出加工。这也是刨夫们在采参与人参加工中对东北参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清晚期,野山参资源逐渐匮乏,为了填补自然资源的空缺,兴起了家种人参的栽培方法。清代晚期,辽宁地区人参栽培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面积栽培人参的“人参营”。清代医家唐秉钧撰《人参考》中记述的“秧参”栽培方法相当先进,有些栽培技术至今仍在应用:“掘成大沟,上搭天棚,使不日,以避阳光,将参移种(播籽)于沟内,二、三年内始生苗,将苗挖出倒栽地下(即移栽),以其生殖力向下,故灌芦头(根茎),使其肥大,以壮美观,七、八年间即长成”[7]。至清代后期,秧参的产量日渐超出野生人参,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秧参不仅供国内需要,而且部分销往国外。

3.2 “籽参”阶段 明清时期,野山参资源尚未枯竭,因此人参种子也数量丰富。关于“籽参”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嘉庆年间。户部侍郎贵庆在奏疏中记述了当时盛京地区人工栽培人参的方法:“刨夫自四月出边,设立参营,将光刨者用原土包裹,送交参营,加意培养,以俟秋令蒸制,土人名为营子”[9]。“秧参则于腴美之地,挖畦布子,三十六个月出土,环以栅栏,培养一二年,即能肥大,土人名為栏子”[4]。秧参称为“营子”,籽参称为“栏子”。由于当时野山参苗资源尚未枯竭,秧参的种植多于籽参,后来野生人参资源逐渐枯竭,籽参得到大量种植,秧参逐渐消失。此时,辽宁地区已经掌握了人参的栽培方法。据考证,明清时期,辽宁地区人参栽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李成义,魏学明,王明伟,等.甘肃道地药材党参的本草学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2):12-14.

[2]于永敏.东北古代人参史考述[J].中医药学报,1989,(4):31-34.

[3]贺飞.清入关前粮仓研究[D].渤海大学,2015.

[4]王利群.中国人参栽培史考[J].人参研究,2001,(4):46-48.

[5]林仲凡.明清时代我国东北各地人参的开采与经营[J].中国农史,1988(4):33-40.

[6]田景鑫,张毅.移山参的生长特性及其鉴别[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5):178.

[7]李向高.我国人参栽培、加工的历史概况[J].中药材科技,1984,(5):39-40.

[8]孟庆文.我国古代人参的应用与栽培初探[J].特产科学实验,1981,(2):26-28.

[9]宫喜臣.清代人参栽培业的历史沿革[J].人参研究,1993,(3):43-45.

(收稿日期:2019-07-08)

猜你喜欢
人参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感冒了,千万别碰人参
人参到底该怎么吃
细数关于人参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人参娃娃
人参和花椒
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小人参”
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小人参”
人参日
珍贵的人参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