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规划方法探索

2019-01-10 02:15刘方
农家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民族地区规划

刘方

摘 要:随着国家城乡统筹理念、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提出和不断深化,乡村的发展得到重视,做好村落规划,对乡村的发展大有裨益。文章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传统村落规划为例,立足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提出了以原住民为主体,注重“多规合一”和“三区四线”的合理划定,优化功能、统筹谋划村落发展、完善设施等规划方法。以期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家园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规划;方法

一、刑事案件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民族地区的傳统村落,以其特殊的民族特性和别具特色的文化,在我国传统村落中独树一帜,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编制好看易懂、可行性强的传统村落规划,成为当务之急,而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规划方法研究也成为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刑事案件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规划实践,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为例,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踏勘等方法,结合新的规划体系构建,依托新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实例验证规划方法的适应性及合理性。

三、刑事案件问题与规划思路

1.怎雷村现状存在的问题。怎雷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是贵州省典型的水族、苗族聚居地,境内风景秀美、民风浓郁,有众多民族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由于村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形破碎,设施欠账多,产业发展滞后,怎雷村原住民收入较低,生产生活条件差,传统农业不足以支撑原住民现代生活的需求,致使部分原住民向城镇转移,导致老龄化、空心化。

产业模式单一。怎雷村境内山地多平地少,传统种养方式效益低。以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为主,未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存在农产品品种单一、规模小、销售不畅、难保存等问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加工、综合开发利用不充分,农旅、文旅未能较好融合。

设施配套不完善。教育、医疗、文体设施不足,缺少环卫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梯田,排放方式落后,影响水体环境;电力线路架设杂乱,且存在火灾隐患等。

2.规划思路。突出地域特色、保护传统村落、弘扬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及生态文化,以村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生态环境、文化保护及人居环境的改善。

四、刑事案件怎雷村传统村落规划方法实践

1.以原住民为主体,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让其全程参与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审批及实施。鼓励原住民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规划项目的具体设定中,设置能够吸引原住民返乡生产、生活的项目,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结合村民意愿拟定规划近期建设项目表,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最终实现村民充分自治,治理有效的目标。

2.多规合一。充分整合现行各类相关规划,叠加相关国土空间规划要素,积极与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土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接,建立空间数据库,确保规划数据、基数资料、底图的无缝对接,实现传统村落规划信息的准确有效,确保所有规划要素能够落到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上。

3.合理划定三区四线。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明确村域管控空间,保护村域整体生态格局和山水林田系统。识别村域内山、水、林、田等生态要素分布,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洪规划的管控要求,叠加基本农田、生态林、河道控制线,将怎雷村三区划分为乡村建设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突出主导功能;“四线”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乡村建设边界、传统村落保护区范围线,侧重边界的刚性管控,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4.优化功能、统筹谋划村落发展、完善设施。延续村落肌理,发挥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村落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提出村域产业发展和原住民收入提升策略。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村落原有格局和生活韵味的同时,为原住民提供在传统村落继续生活的经济来源和动力。探索利用传统村落文化特色资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明确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思路与策略。

加强原住民培训、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利用怎雷村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区的规划中,结合村落的文化特色及自然资源特点,注重自然历史景观游览和水族、苗族民俗民情体验,培育壮大村落优势产业,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乡土文化,营造优美和谐的自然田园景观。同时依托传统村落这一“生命土壤”的自然、生态、文化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村民变股民、土地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旅结合型发展。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拓展原住民就业方向、增收渠道。在从事传统农耕的同时,鼓励原住民通过乡村客栈、农家餐厅、旅游服务、民俗表演、流转土地、林地、出租传统建筑等方式增加收入。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合理配置设施。设施的规划布局延续村落原有空间格局,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风貌。村落内设施应城乡统筹、按需、均等配置,可独立设置或与周边城镇、社区、村庄组合布局。设施的规划布局应尊重村落原有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貌,注重乡村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体现。

以舒适宜居为导向,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的,补齐设施短板。在怎雷村的设施配置中,延续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并结合居民点进行综合统筹,合理配置,满足村落发展和原住民的使用需求。

5.保护村落传统,弘扬地域文化。尊重地方文脉,挖掘文化物质和内涵,传承当地民风民俗,体现乡土气息,突出地域特色。按照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文化特征、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要求编制村落景观风貌规划,提高人文和艺术性,营造村落特色的景观环境。

五、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村落规划,应以原住民为主体,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要求,编制通俗易懂、简洁、可行性强的传统村落规划,争取做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以此来合理引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复兴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 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

[2]龚清,张正军.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205+207.

[3]龚晓芳,董建.文脉传承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规划方法建构[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1):45-50.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民族地区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