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彭程先生

2019-01-10 02:18蒋蓝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容貌读书人目光

蒋蓝

我与彭程兄见过数面,都得益于在各地举办的笔会。记得2017年春季我们在浙江玉环相聚,彭程体格健壮,留着鲁迅式的寸发,却全然没有金刚怒目的出剑气势,也没有江南才子的高蹈。他说话语调平缓而低沉,娓娓道来,就像他家乡平缓的旷野。按照他的说法,大学毕业后一头扎入《光明日报》社的大院子,当记者当编辑、出任《书摘》主编以及文艺部主任,就再没有挪过窝。

一晃34年过去了。读书,考察,写作,就是他新闻之外的全部世界。在我看来,读书恰是彭程最为用力的所在。进入北京大学后,他的泛读其实也是成果丰硕的,中外名著几乎跑了一个遍,下功夫背诵了几百首古诗。彭程回忆起那个如痴如狂的阅读年月,至今仍然充满深情:“如果在刚刚有文学阅读的能力时,就能像现在的孩子那样,随时可以读到中外文学名著,那就太幸福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多部长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安徒生童话,雨果的小说和诗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唐詩宋词等,都曾带给我深深地迷醉。我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才看到这些书的,晚了些。”彭程承认,自己少年的阅读里,曾受惠于浩然的《幼苗集》。

这一泛读阶段,彭程不但打开了视野,也为自己选择了一种最适合的文体,那就是散文。他用散文记录自己的阅读与思索,尤其是对同一部著作跨度达30年的重读,这种随着年龄而变动、应和着生命内在节拍的阅读兴趣,虽然容易为外人所忽略,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每个有过类似体验的读者,当会认同。彭程将此现象称为阅读的季节感。仿佛不同季节,视野中总是会有一些发育得更为茂盛的植物,一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目光也会投向某一类特定的书。

彭程在《镜子与容貌》一文里,描述了一个读书人,我认为就是他的自画像:“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读书人站在自己的书橱前,静静地浏览林林总总的藏书。这倒没什么,触动我们的是此时他的表情中的某样东西。目光在一排排书脊上逡巡往返,仿佛元帅检阅待发的士兵,但元帅脸上攒足了威严,爱书人却是如霭霭月光般的温情宁静,容易使人联想起挽起沉甸甸的谷穗时的农人。间或他会抽出一本,随意翻翻,目光的柔和和散漫泄露了此刻他对别物是视而不见的。此时的情形,和爱恋得遂后的心旷神怡颇相邻近。”阅读是彭程一生的事业。就《镜子与容貌》而论,具有审美性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与所描述的形象、价值取向是统一的整体。所谓文如其人,在彭程这里找到了诠释。

今年5月,我和彭程相聚在太湖之滨,他赠我两册散文新著。他的散文愈来愈展示出静水深流、云去心在的开阔之境,写作的丰富性和题材的开掘度越发深潜而自在。由彭程的写作姿态可以发现,他的文体散发出的真诚、思辨、自由、豁达的氤氲书卷气,实现了“正写才是硬道理”的散文旨归。

(选摘自《成都日报》2018年6月20日,题目为编者所加,内容略有删减)

猜你喜欢
容貌读书人目光
年轻人:别让“颜值打分”徒增容貌焦虑
画与理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背后的目光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读书人
感恩节
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