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问题及归因分析

2019-01-11 04:42窦国录甘肃武威市天祝县第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行为习惯子女

窦国录(甘肃武威市天祝县第二中学)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纪律意识欠缺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缺少系统的家庭教育,父母无暇教育子女,孩子的家庭教育经常由祖辈代管,这种隔代教育存在教育无力和过分宠爱的弊端,这也导致很多学生缺少规则和纪律意识,做事常常我行我素。

(二)情感意识淡薄

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觉得自己对孩子在感情上有所亏欠,所以就在物质上进行补偿,时间一长,孩子觉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物质享受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因此他们在情感上比较自私,对人对事漠不关心。

(三)习惯养成教育不系统

因为学生的随迁性强,家长不能为这些孩子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社会和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养成教育。

(四)学习习惯不理想

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不理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科学,自主性较差,学习效率低。

(五)心理问题严重

部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和性格上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如学习方面焦虑、畏难;自我认识方面的自卑、胆小、敏感;人际交往方面的孤僻、压抑、敌对等。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负面文化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各方面的教育和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他们更容易被社会负面文化所浸染,诸如网络、不良书刊等不良导向更会对这些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不良影响。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生活环境的不理想使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于物质条件的感知更加敏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他们更容易滋生好逸恶劳的思想;面对物欲的诱惑,他们更容易产生知行错位的现象。

(二)学校管理因素

1.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大部分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很少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特殊性,在考核中缺乏分级分层的要求,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反而产生了低落的情绪。在制度执行方面,学校应该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新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班级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生活、生存环境和个人心理方面都有着特殊性,但一些班主任在这些学生入校时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对症下药。很多家长与班主任的联系沟通较少,这也使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1.生活环境不理想。进城务工人员因为自身流动性大,所以他们的居住环境一般都不是很好,也就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最基本的学习资料都舍不得花钱,更谈不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家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始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有些进城务工人员自身言谈举止不文明,行为习惯不好。父母的自身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容易自我满足,眼光不够长远,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不高,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懒于及时教育纠正。还有一部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将教育子女的希望寄托于学校,自己很少过问子女的学习和平时表现。更多的则是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无暇顾及孩子的养成教育,而且由于自身文化素养问题,他们也无法对孩子展开有效的教育,因此他们便将教育孩子的厚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在班级工作中,教师要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行为习惯子女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